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各人自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追求万事超人前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某些方面自己不如人,但却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做得更好。所以,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正视自己的差距,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力求改善现状、开创新局面。
再次,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本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会“自得其所”,各有归宿;要有勇气承认对方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病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嫉妒的泥潭中自拔出来。
最后,密切交往,加深理解。
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加强心理沟通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误会也要及时妥善地消除。
欢笑开怀让你一生年轻
“笑一笑,十年少”,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句有关精神卫生的谚语。它是精神情绪与健康长寿二者关系的最生动、最精辟的总结,也是古今中外的一条被验证的“长寿秘方”。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体,身、心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一个人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的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从医学上来看,笑是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反应,是精神愉快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之中,笑的种类很多,它们绝大多数都能让人找到年轻的感觉,让人保养一个健康的身心。
对人有益的笑
含笑,是一种程度最浅的笑,它不出声,不露齿,仅是面含笑意,意在表示接受对方,待人友善。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微笑,是一种程度较含笑为深的笑。它的特点,是面部已有明显变化:唇部向上移动,略呈弧形,但牙齿不会外露。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得其乐、充实满足、知心会意、表示友好的笑。其适应范围最广。
轻笑,在笑的程度上比微笑为深。它的主要特点是面容进一步有所变化:嘴巴微微张开一些,上齿显露在外,不过仍然不发出声响。它表示欣喜、愉快,多用于会见亲友、向熟人打招呼,或是遇上喜庆之事的时候。
浅笑,是轻笑的一种特殊情况。与轻笑稍有不同的是,浅笑表现为笑时抿嘴,下唇大多被含于牙齿之中。它多见于年轻女性表示害羞之时,通常俗称为抿嘴而笑。
大笑,是一种在笑的程度上又较轻笑为深的笑。其特点是:面容变化十分明显;嘴巴大张,呈现为弧形;上齿下齿都暴露在外,并且张开;口中发出“哈哈哈”的笑声,但肢体动作不多。它多见于欣逢开心时刻,尽情欢乐,或是高兴万分。
狂笑,是一种在程度上最高、最深的笑。它的特点是:面容变化甚大,嘴巴张开,牙齿全部露出,上下齿分开,笑声连续不断,肢体动作很大,往往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泪水直流,上气不接下气。它出现在极度快乐、纵情大笑之时,一般不大多见。
笑对健康的益处
笑能消除神经和精神的紧张,使大脑皮质得到休息,使肌肉放松。特别是在一天紧张劳动之后或工间休息时,说个笑话,听段相声,大脑皮质出现愉快的兴奋灶,有利于消除疲劳,增进健康。
人在笑时,下颌处于下移状态,该部位的下移是人体放松的关键。
能使人从紧张状态中放松的方法,莫过于一笑,平时万念纷飞的大脑只有在笑的时候,才进入了无念无为的纯净状态,大脑处于一片空白。
德国科伦大学的乌伦克鲁教授说,笑一分钟,相当于一个病人进行了45分钟的松弛锻炼,这就是精神放松法。
大笑过后,血压会回降、减少分泌令人紧张的荷尔蒙,发自内心的笑是精神状态与免疫系统之间直接相连的“天线”,可以在瞬间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欢笑是种特殊的健身运动
人一笑便引起面部眼、口周围的表情肌和胸腹部肌肉运动。“捧腹大笑”时连四肢的肌肉也一起运动,它能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胸肌伸展,从而加快了血液循环,促进全身新陈代谢。
更重要的是脑部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提高抗病的能力。
大笑还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清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使肺气下降,与肾气相通,增加食欲。
笑对呼吸系统有良好的作用,随着朗朗笑声,胸脯起伏,肺叶扩张,呼吸肌肉也跟着活动,好比一套欢笑呼吸操。
同时,哈哈大笑还能产生“出汗、泪涌和涕淋”之效果,起到促进汗液分泌,清除呼吸道和泪腺分泌物的作用。笑是一种最有效的消化剂,愉快的心情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欢声笑语可促进消化道的活动,使人食欲大增。
欢笑可以祛病保健、抗老延年
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
美国出版的《笑有益于血液——幽默的医疗作用》一书中列举了笑能治疗多种疾病的科学道理,书中指出:
笑能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度,所以对头痛病特别有效。著名化学家法拉第因用脑过度,年老时经常头痛,他受“乐以治病”的启发经常去看喜剧,被逗得大笑不已,最终头痛病不药而愈。
美国记者卡曾斯得了一种在目前医学上难以治疗的疾病,他也是在一次因为看喜剧片大笑镇痛的实践下,自己拟定了:看喜剧影片—笑—吃饭—睡觉—笑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治疗”病情大有好转,十年后当有人遇到他时他已是个完全健康的人。
我国评剧著名演员新凤霞在谈起情绪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时,深有体会地告诫人们“不生气”是保健的秘诀。
什么人不适合欢笑
虽然笑能够让人延年益寿、充满活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随意乐开怀的。那么,对笑有禁忌的都是哪类人呢?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类人不适宜大笑:
怀孕妇女不宜大笑,因腹部激烈抽搐,易造成早产或流产;
小孩进食时不要逗他大笑,以免食物呛入气管,造成气管异物堵塞;
做了胸腔、腹腔、心管、心脏等大手术不久的人不宜大笑,恐影响受伤组织的愈合甚至造成破裂;
心肌梗死患者不宜大笑,恐因强刺激发生意外;
患脑血栓、脑溢血症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不可纵情大笑,大笑会加重病情;
血压过高的病人,若不加节制地大笑,可诱发中风、晕倒;
早期疝气患者,经常大笑会加重病情。
因此,我们不仅要笑口常开,而且要懂得怎样去笑,这样我们才能“青春常在”。
生离死别中的学问
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遭受许多无法避免的失落,例如: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儿女的死亡或离异;离开你所喜爱的工作或朋友;失去身体的健康;失去宠物;甚至失去未来的美梦等,都会带给你或周遭的人伤感哀恸。
悲伤在英文里可以用bereavement,grief和mourning三个词来表示,而这三个词的含义略有不同。
bereavemen是陷入失落时的一种状态。事实上,悲伤(tobereave)是指剥夺、夺去、使丧失(totakeaway,torob,todispossess)之意。虽然它有暗示因为失落而带来不快乐之意,但这并不是其原意。
grief是指一个人遭遇失落或被夺去心爱的人或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悲哀、愤怒和罪恶感的感觉。更正确地说,你若没有被夺去或丧失你心爱的人时,你就不会有伤恸。但是被夺去或丧失心爱的人或物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表现出悲伤。
mourning是指悲伤的公开表现,其表现方式与社会、文化和习俗有很大的关系。
悲伤情绪的身体反应
悲伤者在某一时段中(经常从二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会有肉体上痛苦的感觉,觉得喉咙变紧、呼吸困难、需要叹气、腹部觉得空空的、肌肉无力,并有心痛紧张的感觉。
亲人去世时,除上述反应外,哀痛者还会啜泣与号哭,我们称这些身体的痛苦感觉为“剧痛群”。这种剧痛常常发生于死者死亡不久(死后几小时或几天)并会持续到两个星期。
有时候,这种剧痛不会马上产生,哀痛者常会觉得麻木,他们好像没有感觉或根本没有知觉,但这种麻木不会持续很久,会被另一种强烈的感觉所打断。
总结起来,悲伤者因为悲伤所产生的身体反应主要有:胃空空的感觉;胸口郁闷;喉咙变紧干燥;对噪声的过度反应;呼吸困难并易喘;肌肉无力;缺乏气力。
“心碎”是对悲伤者的一种最古老的隐喻,事实上也是如此。
根据许多有关悲伤者的研究指出,悲伤者的疾病和死亡比率都会随着悲伤而增加,尤其是心爱的人死后的六个月内。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虚弱,这种虚弱是导因于分离焦虑。
另外有一些研究指出,中年寡妇的悲伤者经常有:神经质、忧郁、害怕会发疯、持续的恐惧、梦魇、失眠、工作能力减退和疲劳等症状。有时亦会抱怨:头痛、晕眩、失神、皮肤疹、消化不良、呕吐、心脏急速跳动、胸口疼痛,及其他的生理症状。
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产生呢?最好的解释是悲痛者疲劳、食欲不良、生活习惯紊乱和社会习俗的限制。更有可能是由于忧郁和绝望而引起悲伤者的内分泌变化而对疾病的抗拒减弱。
过度悲伤时的调节办法
面对生离死别,当然会有悲伤,适度悲伤是没有问题的,可一旦过度则危及身心健康,因此,对于沉浸在悲伤中的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首先,必须接纳失落的事实,就是死亡已经事实上发生。
若否认死亡或死亡的意义,常会导致延长不健康的哀恸以及偶尔有病理学的哀恸出现。
其次,必须懂得哀恸是痛苦的。
喝酒、服用药物包括镇定剂,想办法避开愤怒、悔恨和悲哀的感觉,不需要的过度工作和性等,都是哀恸者用以逃避哀恸痛苦的不健康策略。
再次,需要适应那已无死者存在的环境,哀恸者应该面对现实,接纳新的角色改变,并承担以前死者所负的责任。
最后,需要把过去投入在死者身上的情感转移到新的其他关系上。
这并非是对死者怀念的背叛,而是面对人生更有意义的追悼。
这是对于稍微有些悲伤的人,可以采取的自制方法。然而,对于沉浸在悲伤中失去思维的人来说,这种方法显然是不起作用了,那么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他(她)的亲人或者朋友伸出援助之手,从一旁帮助悲伤者摆脱这种损害身心的悲伤了!
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处理这类问题:
第一个方面,强化死亡的真实感。
让悲伤者必须接纳‘死不复生’的事实,才能面对因死亡而引起的复杂情绪与反应。尤其是突然死亡,在毫无心理准备下接到噩耗,心中必有强烈的不真实感。
强化死亡的真实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励悲伤者面对死亡和谈论失落。例如:灾难发生时你在哪里?当时的情况怎样?如何发生的?是谁告知你的?葬礼怎么举行的?亲友们如何谈这件事?
类似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有助于证实死亡事件的发生,来强化死亡的真实感,让悲伤者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第二个方面,鼓励悲伤者适度地表达悲伤情绪。
大部分哀恸的情绪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恐惧、无助、愤怒、愧疚、紧张、焦虑、压抑和悲哀等。随着这些情绪的表现在失落发生的初期会有麻木、幻听、幻觉、幻想、混乱、托梦等悲伤行为出现。
可是这些情绪和行为在遭遇失落的早期,由于亲友都还处于混乱状况中而无法被人认知,或未被察觉其哀伤的强烈程度而被忽视。应认识这些悲伤情绪和行为是一种“正常的”而鼓励作适度地表达以缓解不安。
必须要察觉失落对悲伤者的意义及冲击,例如:愤怒的情绪对象是谁?愧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幻听、幻觉、幻想的内容是什么?应适当且有效地予以评估,判定出较为明确的问题焦点。否则,只会让悲伤者更加痛苦。
因此,必须引导悲伤者表达悲伤情绪时,谈到与逝者的往事最好鼓励从正向的回忆开始。
如果会谈时悲伤者先从负向的回忆谈起,即使正向的情绪很少,也应想办法鼓励他谈谈逝者的一些好处,或过去曾享有的美好回忆。这样才能够让悲伤者通过辅导再经验对逝者的矛盾情绪。
第三个方面,帮助悲伤者适度地处理依附情结。
对悲伤者而言,顿时失去了一位长期亲密的依附者,必然会产生陷入绝境的无助、恐慌、茫然、苦思的反应。应该帮助生者适度地处理这种依附情结,让他确认与逝者之间过去所扮演的依附关系已经结束。
他必须在失去逝者的情境中,在其往后的人生舞台重新拉起另一幕戏,扮演新的角色、建立新的关系,演出不同的人生戏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应该了解悲伤者在处理与逝者的依附关系所面对的问题。
也许他舍不得离开已经全毁的家园,也许他想要尽速离开这个让人难忘的伤心地,也许他认为建立新关系、将自己的情感从逝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对逝者是一种羞愧,也许他认为根本没有人可以取代逝者的地位,这些质疑可能是对的,但必须协助他面对并作适当的处理。
悲伤时不要草率作决定
有个原则必须要注意,就是不要鼓励还处在剧痛期的悲伤者作任何重大改变生活的决定,如变卖财产、改行、换工作、领养孩子或很快跳入一个新的亲密关系中。因为在极为悲伤的时刻,情绪尚未稳定,很难有好的判断力,并且容易产生不良适应而影响到未来新情境的适应或新关系的建立。
重要的是告诉他,不要仅为减轻现在的痛苦匆促作决定,当他准备好时,自然就有能力作决定并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