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我们同在
顾名思义,“养生”即养护生命之意,其目的当然是为了达到长寿。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养生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作。
当前都市人关注健康与养生的不多,他们觉得养生离自己很远,很多人一听到养生,往往不屑一顾,尤其是年轻人和自认为很健康的人(主要是长期从事体力活动和锻炼的人),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我的身体已经很好了,还要养生吗?”一般的人认为只要自己身体无病,也就用不着养生!
真实情况真如他们说的那样,养生离自己很远吗?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么一个奇怪的事情再做结论吧,2005年4月10日上午8时44分,著名画家、导演陈逸飞在上海逝世,终年59岁。
陈逸飞先生的去世令世人惋惜,因为他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顶峰,以他的资质和能力,如果假以时日,他完全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可是,就在他全身心地投入他所热爱的事业时,他的生命之旅却戛然而止,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通过陈逸飞先生突然去世这个事情,让我对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况产生了困惑。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一桩吸引人全身心投入的事业究竟能养生还是会伤生?怎么样才能把握二者的分寸?
其实解决这个困惑的根本途径就与养生有关,因为陈逸飞先生的突然去世就与养生的大敌“过劳死”有关,“过劳死”不过是亚健康状态导致的一种严重后果。
那么亚健康是什么?它对人们的健康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呢?
一般人常常认为,人只有健康和患病之分,其实这是养生最危险的误区。新的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健康与患病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过渡的中间状态,叫做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俗称,学术上的名词是“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如果长期不纠正CFS,就易引发“过劳死”。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人是处于健康还是亚健康状态呢?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根据这一定义,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发现,在一般人群中真正患病和完全健康者不足2/3,还有1/3以上人群处于第三状态。
资料表明,亚健康状态长期得不到纠正的人群,将来2/3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死于肿瘤,1/5死于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病以及意外事故,只有1/10的人有望安享天年。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这些人主要表现有:食欲不振、易怒、头痛、疲乏失眠等,这些症状往往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乱投医、乱吃药,有的人手足无措,思想负担反而加重,有的人则完全不当一回事,认为这是生活忙碌的自然状况,没必要大惊小怪……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只有认真研究亚健康的现状和转化,正确引导人们的养生需要,普及科学的养生方法,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具体说到陈逸飞先生,他之所以英年早逝,就因为他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不能合理地休息、养生,从而使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体力和精力都过度透支,导致了健康状况的急剧恶化。
看来,养生并不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它不是一种将来的行为,而是伴随人们一生的有益活动,它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在我们每天的一言一行、一张一弛中。
修身养性背后的玄机
养生不是一种率性的行为,它需要领悟,需要一种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你的养生愿望。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因时而论: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随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很有规律。而现代人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对自然界的寒暑变化反应迟钝。所以,养生应从每日生活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地而论:古人居住在村庄,鸡犬相闻,人与人比较容易沟通。而现代人住在楼房里,邻里之间很少来往,心理压力大,故养生应多采取一些团体性质的健身运动,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以结交朋友,消除孤独感。
因人而论:古人多从事体力劳动,身体运动的机会比现代人大许多。他们喜欢修习静功以调理气机、修炼身心。而现代人多从事脑力劳动,身体运动的机会很少,故跳舞、拳术、慢跑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缺憾。另外,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生性好静的人,练习书法,侍弄花鸟,也可以自得其乐,颐养天年。逆性而为,反而会增加心理压力,有损健康。
讲了那么多的养生之“道”,有的人便会认为养生高深莫测,其实不尽然。据国际权威机构调查,全世界最有名的长寿地区在日本的一些海岛上,而海岛上寿命最长的人是吃鱼的渔民。当好奇的旅游者去询问他们养生秘诀时,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因为鱼好吃又能够让我们很少生病,所以我们就要一代又一代地吃下去。
这个地方的渔民没有什么高深的养生知识,可是他们能怡然自得地在平静生活中,向人们诠释出养生精髓,所谓的养生智慧其实就蕴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只要某种事物能够让我们开心,让我们健康,我们就要坚持把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养出来的生活品位
养生是一件好事情,两千多年前战国时,庄子就开始关注此道。他在《养生主》中说:顺任自然的理路,以作为经常遵循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天年。
庄子的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养生不仅能够让我们健康长寿,而且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
之所以说能提高品位,最关键的是养生作为一项系统性活动,从多个方面推动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方面,即:调控养生、文化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
调控养生指通过对心理平衡的调节和生活起居的周密安排,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调节心理平衡就是增强心理免疫力。
大量事实证明,人在面对疾病时,心理防线一旦崩溃,则会成为疾病的牺牲品。英国皇家学院的研究人员对475例癌症手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其中注意精神调节,相信自己能战胜病魔的人,其生存期远远超过那些精神颓废甚至绝望的人。
文化养生指通过各种文化修养,提高思想境界,保持良好心态,从而实现健康长寿的一种养生方法。
养生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道家文化主张修道德养生;佛家文化主张修功德养生;儒家文化主张修品行养生。对于这些文化传统,我们要取其精华,摒弃糟粕。只有胸襟开阔,畅达情志,热爱生活,才是益寿延年的重要法宝。
运动养生是古今中外公认的抗衰老的灵丹妙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养生学强调适度运动对人体有益,是因为离开了运动,人体的气机便会壅滞,疾病常由壅滞而产生。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运动要适度。运动方式要因人而异,运动强度要适量。
饮食养生指通过饮食而达到养生的目的。饮食养生包括合理膳食和饮食治疗。膳食是为了摄取营养,保持营养充分与均衡才是膳食的根本要求。饮食疗法是依照人的病情需要而配制的特殊饮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养生指使用各种药物而实现养生目的,在老年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
药物有以下功能:一是可以延长细胞寿命,二是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三是可以改善机体代谢、调节内环境的平衡,四是可以改善内脏功能,五是具有抗感染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医生指导下,精心实践药物养生。
人生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注重养生,那么就一定能够使自己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活出精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