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日本侵略军在东北节节推进,但国民党并没有完全放弃剿共和镇压抗日民主运动的反动政策。为了顾全大局,避免内战爆发,保存实力,共产党在5月5日发出通电,呼吁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的家乡沦陷在日本关东军的铁蹄之下,但蒋介石却将东北军调往西北,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受命围剿共产党所在的延安。这两支部队的广大官兵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早已产生不满情绪,他们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的故土。经过谈判,1936年上半年,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实际上已经停止了敌对状态,形成了联合局面。
对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的举动,蒋介石极为不满。1936年10月,他亲赴西安逼迫张、杨继续剿共。12月4日,蒋介石再赴西安,迫令张、杨将部队立即开赴陕、甘“剿共”前线,否则将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分别调往福建和安徽,由中央军“剿共”。张、杨既不愿意和红军重开战端,又不愿被调往福建和安徽被闲置起来,而且被调离之后,和红军联合抗日的计划也将化为泡影。因此,张学良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被蒋介石严辞拒绝。
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引起了西安各界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9日,一万余名爱国学生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游行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竟遭到国民党的镇压。愤怒的学生于是冲出城门,准备前往华清向蒋介石请愿。蒋介石闻讯,指令张学良实行武力镇压。张学良赶到灞桥劝学生回城。但是学生的革命热情丝毫不为所动,反而使张学良被他们的爱国热情所感动,表示一周之内将用事实回答学生的抗日要求。随后,张学良又向蒋介石“哭谏”,被蒋介石斥为“犯上作乱”。
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情势所迫,十分苦闷。此时,蒋介石又急令他们继续剿共,张、杨二人被逼无奈,决定采取“兵谏”的方式逼蒋抗日。12月12日凌晨,在张、杨的共同指挥下,东北军一部包围了华清池,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后来,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进行调解,宋美龄、宋子文也赶赴西安,最后蒋介石被迫答应抗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采取的“兵谏”方式,正是擒贼擒王的办法。他们扣押了蒋介石,主要目的是逼蒋抗日;同时,这还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擒贼擒王——也是打击蒋介石身边国民党高层官员中的亲英美派和亲日派势力的手段。
【活学活用】“擒贼擒王”也就是抓关键,抓要害。政治斗争不像战场上的争斗,必要置敌方于死地,只需牵制、扼制就可以了。
“擒王”的方法很多,调虎离山、美人计、金钱利诱、霸王硬上弓,只要能达到目的,都可以,但运用时一定要懂得变通。再者,“王”也不一定非得是关键的人和事,只要能使对手有所顾忌就值得“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