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日用电器厂已经是一个亏损147万元,资不抵债的工厂,工人无事可做,纪律松驰,甚至有人在车间里随地大小便。最开始,洗衣机是该厂的主导产品。但由于青岛日用电器厂产品质量不过硬,品种单一,在市场上没有主动权,无力与名牌产品竞争,于是便很快败下阵来。刚刚调任该厂任厂长的张瑞敏经过冷静分析,认为青岛日用电器厂在市场上要有所作为,只有重起炉灶另开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分析,他们看到,国内电冰箱行业尚属起步阶段,电冰箱在中国家庭中的普及率还相当低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冰箱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于是,青岛日用电器厂决定彻底退出洗衣机市场转为生产电冰箱。经慎重选择,青岛日用电器厂和西德利勃海尔公司签订协议,合作生产四星级高档电冰箱。这在中国乃至亚洲尚属第一家。
1985年,一位用户来信反映,近期工厂生产的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库存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76台。张瑞敏召集干部来研究处理办法时,有两种意见。一是作为福利品处理给本厂有贡献的员工,另外是作为礼品送给关系单位。可是张瑞敏却做出了一个决定:砸!把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
当时一台电冰箱子的售价800余元,而职工每月的工资才40余元,76台冰箱相当于全厂员工三个月的工资。要砸冰箱,职工在感情上有点接受不了。张瑞敏在召开的全厂人员的现场会上,当场确认了每台冰箱的生产人员之后,张瑞敏提出一把大锤。张瑞敏砸下第一锤,然后是总公司来人砸第二锤,随后由责任者亲自抡锤将冰箱砸碎。张瑞敏和当时任总工程师的杨绵绵承担了责任,扣罚了自己当月的工资。
这一砸,砸出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那把大锤,张瑞敏告诉员工,如果让有缺陷的产品出厂,这个产品就不会有生命力,以后也永远无法问津名牌。
张瑞敏这一砸,不仅在员工中树立起“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理念,而且破除了员工身上由来已久的生产意识,使他们思想深处受到强烈的震动,认识到产品质量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断绝了员工思想上的“无所谓”的后路,他让员工明白,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并不是技术与设备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员工的素质有问题,员工的思想有问题。并且明确了这样的观点:谁生产了不合格的产品,谁就是不合格的员工。这种观念一经树立,员工生产责任心便迅速增强,从而为海尔后来的质量管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
【活学活用】在商战中,李代桃僵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聪明的商家不会只是简单地从表面上看输赢,而是从全局从实质上看成败。如果仅仅为了一点点小利而放弃了商业规律,那损失的将不仅仅是那一点小利,将会损失更多甚至葬送掉企业的前途。张瑞敏正是用他那战略家的眼光,一锤砸响了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生存意识,从而使企业摆脱濒临倒闭的命运而起死回生,走上了名牌战略的发展道路,如果当初让这些不合格的冰箱投向市场,则海尔很难说还是现在那个名震全球的海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