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自我,是我们上进的前提。想要掌控自我,就先要学会掌控自身的情绪。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是指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行动的倾向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吵、怕了才发抖,恰恰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吵了才生气、因为发抖了才害怕。
想成为精英,你得先做自己的主人。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了,你才能掌控自己,遇到难题时,才能冷静、客官地驾驭。
绝望杀死了你——情绪定律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任何时候所做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这就是“情绪定律”。一个人的情绪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人的情绪就如同心态的指示灯,而心态则是一个人展现价值的决定因素。好的情绪能够让人产生好的心态,而好的心态能够让人驾驭生命。人大都是情绪化的,再理性的人,当他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会受到自身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状态。
心理学界有句名言:“一种美好的心情要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病理上的痛苦。”情绪对人的影响是连续性的,甚至能够长达几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心情对头脑活跃性影响很大,当心情好的时候,头脑会异常清晰灵敏,做事效果提高;而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则会影响人的身体,更影响人的心态,最终致使事业无法取得成功。
良好的情绪会让人充满激情,生活也充满希望,事事顺心,事半功倍;而当情绪低落时,则会让人陷入僵局,甚至看任何事物都充满忧郁。可以说,情绪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心态,而心态则影响人成功的高度和价值实现。
两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体力都已不支,水也早已喝完。一人说:“在这无边的沙漠,寒冷的夜晚,我只能感受到死亡正在步步向我紧逼。”
另一人说:“虽然如今没有找到出路,但是我的妻子儿女还在等我回家,我还能够看到满天的星斗,她们和它们都会指引我走出这片沙漠。”
说自己只感受到死亡的人,很快就真的死去;而感受到希望和指引的人,却成功走出了沙漠,最终回到妻子和儿女身边。
用积极的情绪去思考世界,自己会拥有一种好心态,最终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而用消极的情绪去看待世界,则会很快失去奋斗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斗志,最终一事无成。
精英人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沉着冷静,时刻保持平和且积极的心态。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
情绪影响人的行为,能够把握住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星座真的能反映你的性格吗?——巴纳姆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和与你身材相仿的朋友买衣服时,你会认为对方试穿的效果跟自己差不多;比如在购买餐饮时,你会注意别人都在吃哪些食物,而看到有人大快朵颐,你可能会买和对方一样的食物。这种来自外界的暗示信息,会使人产生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会影响认知的正确度。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为一群人做完人格检查后,分别做了两份结果,一份是参与者自己的人格检查结果,而一份是众人平均起来后的人格检查结果。当他将两份结果给参与者后,大多数参与者竟然认为平均的那份结果能够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个实验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人格阐述,即使这份阐述很空洞,人们也会相信它反映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于相信笼统性描述的心理特征称为“巴纳姆效应”。这个效应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以广受欢迎的着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命名,也被称为“福勒效应”。
其实从情绪来分,人的人格特征可以大体分为理性型和感性型两种,理性型的人习惯三思而后行,善于控制情绪,并且遇事习惯先冷静思考,沉着面对;而感性型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不易控制情绪,当有外界影响,他们会自然而然受到影响,陷入“巴纳姆效应”而无法自拔。
1965年,刘易斯·福克斯与约翰·迪瑞在纽约进行了一场台球世界冠军赛,这场争夺赛的奖金是四万美元。两人都是台球坛不可多得的人才。开始时,福克斯以极大的优势领先,甚至只要再得几分,这场比赛就会以福克斯获胜而告终。
福克斯准备用几杆漂亮的击球来结束战斗,然而就在这时,沉寂的赛场出现了一只苍蝇,它围绕台案盘旋一会后,准确落在了主球上,福克斯挥手将苍蝇赶走,然而等他俯身准备再次击球时,那只苍蝇又落在了主球上。观众也看到了这个情景,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随后苍蝇又第三次落在了主球上,观众都开始狂笑,福克斯也逐渐失去冷静,最后竟然用球杆去赶那只苍蝇,不慎碰到主球,失去了继续击球的机会。而对手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反败为胜,赢得四万美金的奖金。
原本胜券在握的福克斯竟被一只苍蝇摧毁了理智,一败涂地,这让人感到很不可思议。苍蝇落在球上,并不会对击球和随后的球道造成影响,但福克斯无法忍受苍蝇继续烦他,也因为这份烦心中止了自己的冠军之路。最后,他本人也因无法接受失败而选择了投河自尽。
情绪的维持是很重要的成功因素,只有时刻保持理智,即使被影响也应该尽快恢复理智,这样才能够将损失降低。如果福克斯能够在生气后,适时冷静下来,不去烦躁、失去理智地用球杆去赶苍蝇,而是深呼吸,等待心情平静,可能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会与他人接触,外在的一些变化总会不断影响我们:他人的言行举止,自然环境的冷暖变化,客观事物的更替……倘若我们不能以平静的心态来对待,就很难收获轻松与快乐。
想让自己的生活更轻松,最终成为掌控情绪和心态的精英人士,我们就必须要打破“巴纳姆效应”,时常告诫自己,凡事三思而后行。即使有人对你恶语相加,也不要不顾一切地去反击,尝试平静下来,别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当你能够平静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情绪的控制并不复杂。
着名的悬疑惊悚小说作家托马斯·哈里斯在一次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
哈里斯和朋友上街,在走过一个报摊时,他买了一份报纸,并礼貌地向营业员说了声“谢谢”。但营业员板着脸没有答话。
哈里斯毫不在意,继续向前走。一段路之后,朋友忍不住问他:“你不觉得刚才那个营业员很过分吗?你不气愤吗?毕竟你照顾了他的生意,他却臭着脸。”
哈里斯回答:“我每天都会路过这里,每次都会买一份报纸,他就那样。”
朋友继续问:“既然你知道他态度那么差,为什么还要谢他呢?”
哈里斯不以为然:“向他说谢谢只是礼节,他什么态度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必让他影响我的好心情?”
心情是自己的,为什么受别人影响呢?
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会如意,如果凡事都在意,岂不是永远沉溺于不如意中无法自拔?多一些豁达的心境,用理智和冷静的眼光来看事物,相信你会发觉其实世界并不糟。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心情影响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
心理学家指出,健康而成熟的心理,有利于很清晰地把握自我。客观地认识自我,才会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目标——哈里斯的目标就是保持自己的好心情——不被别人左右情绪。我们清晰地认知自己,相应地,就会降低外界对我们的影响,使我们更加理智,而不至于过于情绪化。
有效地控制情绪,不受外界的因素影响,保持冷静。
你不自信,就别指望别人信你——杜根定律
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暗暗地问自己:“我能行吗?”虽然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却能够显示出,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自我暗示,悄悄提醒自己无法胜任。而这种暗示无疑是你前进中的巨大障碍。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前主席杜根说:“强者不一定能够最终获胜,但是胜利却属于有信心的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畏惧、退缩、不安,怀疑自己能力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见,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想要的,认为那是幻想,甚至妄想。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只要拥有自信,不被困难吓倒,不退缩不畏惧,你会发现其实你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22岁那年,拉蒙娜·巴努伊洛斯随丈夫从墨西哥移居美国。但没多久,丈夫就抛弃了她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和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孤立无援,饥寒交迫。但拉蒙娜没有绝望,她用仅剩的一点钱买了火车票,带着孩子前往加州,尽管那里没有任何朋友和亲戚。
刚到加州时,拉蒙娜在一家墨西哥餐馆打工,她从早到晚努力工作收入也不过几美元。但是她很有信心能够养大她的孩子。慢慢地,她攒下了一笔钱,她用这些钱开了一个小小的墨西哥餐馆,专门卖墨西哥肉饼,并逐渐有了一些积蓄。
但是她想拥有更好的生活,于是她拿着这笔钱,到银行申请贷款。她对银行经理说:“我想买下一间房子经营墨西哥小吃,如果你肯贷给我一些钱,我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而且我的小店经营很顺利,我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
对银行来说,这个陌生的外国女人,没有任何财产作为抵押,也没有可以给她担保的亲戚和朋友,她仅仅是相信自己能经营好自己的小店。银行经理很佩服她的胆识,决定冒险投资。十年后,拉蒙娜的墨西哥肉饼小店扩展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墨西哥食品批发店。
一个平凡的女人,因为对自己的信心,也因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用自信打动了投资者,更用这份自信战胜了命运。如果不是她充满自信的语言,一个陌生的女人想获得贷款是不可能的。然而就是因为这份自信,让她充满了勇气,也赋予了她智慧,最终白手起家。
在事业上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是一个人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你胸怀信念、并坚信自己可以达到目标,那么,在遇到事情时你将不畏缩,也不恐惧,即使看到了和别人的差距也不会长久地不安;相反,差距会成为你超越自己的目标。
我们都知道自信对事业、对人生的重要性,但是知道自信的重要性,却并不意味着拥有自信。那么该如何建立自信呢?心理学家给我们提供的以下几种方法:
设立目标。目标是标杆,确立目标既是人生成功的需要,也是激发潜力的方法。人生有了目标,你就会想方设法为达到目标而努力。设立目标本身就是自信的一种表现,你在心中有了目标,潜意识里就会调动自己所有的能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发挥长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是在战胜自卑、建立自信的过程中成长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是建立自信的最佳方法。
不轻言放弃。当我们认定应该做且已经着手做事情时,就不能轻言放弃。放弃是丢失信心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不断努力、进步,将该做的事做到满意,才能不断树立我们的信心。
自我激励。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自我激励。当你遇到重要的事情,需要鼓起勇气来面对时,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必然可以做到。”激发自己内在的力量,顺利达到成功的目的。
当然,自信不是盲目的自负,它是对自我认识的肯定,是进取的源动力。
无聊是种病,但得自己治——无聊倾向量表
当你坐在昏暗、安静的环境中,聆听对你来说枯燥无比的学术报告时,你和疲乏的战斗开始了,台上的报告仿佛离你十万八千里……这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你,那就是“无聊”。
1986年,美国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诺曼·D·森德伯尔与他的学生理查德·F·法默对“无聊”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他们共同发明了由28个问题组成的“无聊倾向量表”(简称BPS)。用BPS测试人们在不同境况下产生无聊感的倾向性,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人在身处重复、单调、压抑的环境却无法摆脱的时候(如排队等候),都有过短暂的厌烦情绪。但生活中,有些人会频繁地感到无聊,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于不具备自娱自乐的能力而闲得无聊;或者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对“生存”本身产生厌弃。
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外部刺激不足和自身调节能力偏弱。
2005年,有三名心理学家在BPS分析中指出:无聊感的产生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刺激,或者说是对新鲜感、兴奋感以及变化的渴望。尤其性格外向的人,由于渴望外部刺激,当外部刺激不够时,更容易陷于无聊中。这三位心理学家分别是:沃丹洛维奇和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J·克雷格·华莱士、西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史蒂文·卡斯。
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汉斯·艾森克指出,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续变化的刺激,才能达到最佳的唤醒水平,否则无聊感就油然而生。而沃丹洛维奇在BPS测试中总结出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尽管性格外向的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却各不相同。
一般爱好广泛且富有创造力的人,因为时常有新鲜想法调节,所以就不容易陷入无聊的泥淖。无聊向量表效应的提出者森德伯尔称:“我相信有人即便像佛教僧侣那样安静打坐,也不会感到无聊。他们依然能用心感悟生活、发现快乐并不断成长。”
人的内心世界是多变的,如果内心世界不充实,自身调节能力差,再多的外部刺激和新鲜感也会转瞬即逝,陷入无聊的泥潭。沃丹洛维奇认为:“大脑会不断寻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脑对刺激的需求便欲壑难填。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你永远不会感到满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精神分析学家对无聊情绪的精神分析表明:“由于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就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可以说,无聊感的产生,情绪占有很大因素,一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的人,就会陷入无聊;而一般拥有积极情绪的人,他们会自发调节自身,很少会感到无聊。
无聊感的产生多种多样,比如不会自发寻找乐趣,就有可能被无意义的感受包围,终产生复杂的无聊感;有时由于外界压力,致使自身放弃了梦想甚至生活目标,无聊感同样会油然而生。
2000年,美国一位临床心理学家曾描述了几宗案例,这几宗案例均显示:失去生活目标的人会产生深切的无聊感。这些案例被他称为“生活无聊感”。其中,一位男性患者被迫放弃了自己当物理学家的梦想,而转投教育事业,一直感到自己无所事事;而一位女性患者也在放弃自己生物学家的梦想后,后悔自己嫁给了一个她不喜欢的丈夫,生活在空巢一般的家里。
无聊感各有不同,解决无聊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果无聊源于乏味的工作,那就可以尝试换个工作,或者通过增加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来改变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