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绪摆动是有一定周期的,总是会从高峰到低谷,然后再从低谷到高峰。情绪高峰期,人会感觉心情愉悦,精力充沛,能够活力无限的做好每件事情;而情绪低谷,则会感觉心情烦躁不安,容易莫名其妙发火甚至悲伤痛苦。情绪大起大落容易伤身,甚至会让人变得暴躁失去理智,因此学会克服情绪钟摆效应很重要。下面就介绍一下心理医生所提供的建议:
1.学会体验不同生活状态的不同乐趣。激情人生有乐趣,平淡生活也有乐趣,每种生活状态都有不同的情趣,都能够让人有所得。安享每种生活状态,我们的情绪才会稳定平和。
2.情绪情感高低是相依共存的,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就要避免情绪过大变化,在快乐兴奋时不要得意忘形,就不会乐极生悲;在难过痛苦时不要沉浸其中,要把转移注意力到能平和心情的事情上。
3.通过有意识的记录,来确定自己的情绪周期,可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比如情绪高涨时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情绪低落时,就多出去散散心,参加一些活动,最终平稳度过情绪低谷。
你为什么一直使用诺基亚——承诺与一致原理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品牌的手机,那么他对此品牌的手机好感会大幅度提升,甚至会欣喜地向身边的朋友推荐。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当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因为这些压力,所以我们希望以自身的改变来证明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期望让自己相信,我们做对了选择,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承诺与一致原理。
在我们身边的人中,我们会更喜欢那些言行如一、重诺守信的人,而不会喜欢那些两面三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正因为我们的这种心理情绪,也致使我们容易养成承诺与行动一致的习惯。一诺千金的心理是更正我们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这种心理必定需要有承诺来开道,一旦做出承诺,很多人就会不假思索地保持承诺与行动一致。
两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承诺与一致原理,伪装成为社会的义工,在两个居民区挨家挨户访问。其中一位心理学家和居民交流时说,希望那些居民允许他们将一块大得离谱的公共广告牌竖在他们门前的草坪上,不出意外,大多数人拒绝了(仅有不足20%的人同意)。
而另外一个心理学家得到的答案却截然不同,那些居民的反应相当积极,答应该请求的比例达到了近80%。原因是这些居民在两周前曾答应了这个心理学家关于设立一个有关交通安全展示牌的请求。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最初心理学家所要求的小木牌只有几寸见方。尽管两周前居民们答应的小木牌如今成了几乎将整幢房屋遮住的大广告牌,然而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和他们新近形成的自我形象相吻合,他们还是答应了。
当然,并非任何一个承诺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如果想要达到效果,这个承诺必须是正面公开且积极的,而且这个选择必须是人们自由选择的,只有这样的承诺,才会致使人们秉承承诺与一致原理。
赛马是1841年由英国人传入香港的。在19世纪末,人们开始赌马,而赌资仅限于一瓶香槟酒或一顿晚餐。到了20世纪50年代,赌马才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活动,赌马是香港唯一合法的,也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最大众化的赌博,它已经成为了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两位加拿大心理学家完成的一项研究提示了赛马场上人们的奇妙心理:一旦赌马者对哪匹马下了赌注,他们对自己所挑之马获胜的信心就会立时大增。在下注者的脑袋里,一买下彩票,这匹马获胜的可能性就顿时变大了。
其实,获胜的几率并没有改变,马还是原来的马,速度也还是原来的速度,只是在赌马者的眼中,因为承诺与一致原理,他就认定自己选择的马是最好的马,而获胜的几率自然在他心中急剧上升。
很多时候,当我们做出了选择后,就会下意识地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这种心态仿佛自欺欺人,但是我们却一次次如此,因为当做出选择后,谁都不希望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心理学家很早就意识到了承诺与一致原理对人行为的指引力,很多早期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心理是一种驱使人类进步且行动的动力,人们认为言行不一是不诚恳的表现,而且很多时候人们将言行高度一致的人看做是智力出众、性格坚韧的特征。
当然,言行一致的确值得让人称道,大多数时候我们做事言行如一,坚持不懈,定然能够做到更好。然而言行一致并不是一味的不假思索,它需要理智对待,否则就很容易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承诺与一致原理也有其自身的魅力:
首先,和大多数其他自动响应方式一样,只要我们对事情拿定了主意,死脑筋地坚持到底就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分外难得的好处:我们再不用苦苦地思考这件事了。
其次,机械地保持一致还有第二点吸引力,它更容易令人避免误入歧途。
这种心理在生活中时常出现,因此很多商家会依靠人类这样的心理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使自己获得足够的利益。
圣诞节前夕,我们会看到很多玩具公司开始在电视上做一些特别玩具的广告,这些广告很吸引孩子,它们的趣味足够让孩子对玩具产生兴趣。孩子们想要这样的玩具,他们缠着父母答应圣诞节买来送给自己。父母烦不胜烦,答应了,就等圣诞时买回来送给孩子。
这些玩具公司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故意不给商店提供足够的货品。
这下好了,大部分父母在承诺孩子去买玩具时,会发现这些玩具早就卖光了,他们只好买下等值的其他玩具给孩子充数,以确定孩子不会因此而感到难受。
当然了,对于这些充数的玩具,制造商们的货给都足足的。等过完了圣诞节,公司又开始为前面那些特别的玩具打广告,这使得孩子们越发想要。他们跑去跟父母哭诉:“你答应过的,你答应过的。”于是父母只好痛苦地跑去玩具店履行自己的诺言。
人们都有一种行为与承诺一直的倾向,这种倾向反映了人的真实态度。很多时候即使自身知道这样的决定并非自己自愿的,但是还是会选择认为自己的决定没错。就如同买玩具的父母,被商家牵着鼻子走,最终花费了双倍的价格来满足孩子,实现自己的承诺。
其实这种言行一致的心理,不单单来源于我们自身,还有来自外界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作为父母都想将其当做教育孩子的榜样,因此这种外界的压力就会驱使父母按照孩子对自身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那么我们该如何拒绝承诺与一致,使得自己不受这种原理的影响呢?
首先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必须要将自己的承诺与行动一致才是正确的,我们在不假思索做这种决定前,必须要警惕,至少要弄清楚这种一致是否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其次我们应该知道,一味地保持承诺与行动一致,在面对他人的要求时,是很被动的。在我们听到他人对我们的要求时,别急着应承,而应该考虑清楚,如果事不可为,更应该将不能顺从的决定说给提要求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没人能够借助承诺与一致原理来利用我们。
常温也能冻死人,小心被暗示——暗示效应
世事无常,我们不可能随时保持好的心理状态,有时,悲观、浮躁、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也会光顾。有些人在遭遇悲观、浮躁等心理状态时,会很快地走出来,积极面对人生,他们甚至会借助消极的心理状态来锤炼自己的心理素质;而有些人却会深陷于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中无法自拔。
心理学家说,人类的处世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乐观与悲观,就是人们最基本也最典型的态度倾向。
心理医生给患者开了一些药剂,并告诉他们:这种药对治疗病痛有很好的疗效。
这些患者有很大一部分因为服用这种药剂而减轻了病痛,当医生询问他们原因时,他们告诉医生:是药起了效果。
但事实是,这些药其实是用一些水、糖,还有一些对人体无害的颜料配制成的,对病情来说,没有任何医学效果。
医生指出:因为患者相信医生的话,认为这些药会对他们的病有用,因此对药剂的药效保持了乐观的态度。所以,真正起到治疗效果的,实际上是患者的心态。
同样,悲观态度也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一个非常着名的意外事故直接证明了这一点:
一位男子不小心被锁在一个冷冻车厢里,半小时后,拿着钥匙的司机打开门,发现这个男子已经死了。
医生为男子进行了检查,发现他身体机能坏死的方式,和冷冻效果完全相同,他是被冻死的。令人惊讶的是,车厢中的制冷设备当时并没有开启,也就是说,车厢里是常温。
心理学医生了解情况后解释说,这名男子被锁在冷冻车厢后,一直以为自己进了满开冷冻设备的冰窟中,他如果不尽快出去,就会被冻死。正是这种想法,让他确信自己不出去就会被冻死,使得他的身体机能都相信了这个谎言。这种会被冻死的悲观态度,让他从心理到生理,都笼罩在了寒冷的环境中,最终导致死亡。
心理学家进一步解释,乐观的人假设能够成功,并乐观地相信自己可以成功,那么还没有行动,就已经有五成的成功几率,这样的心态使他们更易成功;而悲观的人,如这名冻死的男子,还没有确认环境,就已经悲观地认为自己会被冻死,这种心态使他最终成了一具冰冻的尸体。
很多事情,结果的产生就在于我们用何种心态进行面对。在困苦中也有快乐,在顺境中也有悲哀,所以说决定快乐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悲观和乐观,只是一念之间。
有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情绪,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用各种方式也无法使自己宁静下来,这种情绪,就是浮躁。浮躁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急不可耐。我们有时候确实需要添把火,以此增强我们的激情;而有些时候,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浇灭心头那把燃烧过旺的烈火,让自己冷静下来。
很多时候,淡定下来后我们会发现,事情其实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而成果会在淡定地等待和按部就班地追求中逐步聚集起来。
当我们将全部的精力、心力放在一个目标上后,努力是肯定的,但切记不能浮躁,我们应该明白,很多结果是需要等待的。
天气正热,禅院的草地却已经枯黄一半,小和尚很着急,找到师傅:“咱们快撒些草籽吧。”师傅却挥挥手说:“不用着急,等天凉了。随时。”
天逐渐凉了,中秋时节,师傅买回来一包草籽,交给小和尚去种。撒上草籽后,秋风疾,很多草籽被吹飘落四方,小和尚向师傅求救:“师傅,草籽都被吹散了。”师傅却挥挥手:“没关系,吹飞的多半中空,落下也不会发芽。随性。”
刚撒完草籽两天,引来了很多鸟雀啄食,小和尚着急地找到师傅:“师傅,有鸟吃咱们的草籽。”师傅正翻着书:“没关系。随遇。”
夜里,天降大雨。小和尚又找到师傅:“完了完了,草籽都被冲走了。”师傅正在禅定,眼皮也没抬一下:“随缘。”
半个月过去了,空荡荡的禅院显出了丝丝绿意,甚至连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有些青苗。小和尚很高兴,兴高采烈地跟师傅报喜。师傅站在禅房前,微微笑着说:“随喜。”
小和尚的浮躁,师傅的淡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果都在师傅的意料之中。培根曾在《凡事不可急于求成》一文中这样写道:“慢些,我们就会更快。没错,有人为了显示效率,凡事草草了事,结果得不偿失,使得一件本需一次完成的事情,要回头重复多次。所以,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当我们浮躁时,应该先努力保持平静,然后理顺情绪,将心烦气躁理清,然后用冷静来代替急躁;当我们保持了顺其自然、淡定冷静的心态时,会发现我们会如小和尚的师傅一样,得到的结果远远好于冲动浮躁时。
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最直白地表现为由于担忧、牵挂等而不安。焦虑中的人,总处于惴惴不安中,因此会坐卧不宁、魂不守舍、烦躁慌乱、情绪低落,甚至容易被激怒。一般焦虑能够很快转变,但是处境一直困难或遭受不幸事件冲击的人,往往会心理上无法招架。
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中并不少见,很多人在追求快乐生活的道路上离快乐越来越远。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困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被焦虑的阴云笼罩的生活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摆脱焦虑,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找出病根。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的时候,我们更加焦虑。其实很多烦恼在经过仔细分析后不难找出根源所在。比如源于工作状况的焦虑,要想摆脱焦虑,就要先从改变糟糕的工作状况入手。
二、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改变或适应。比如工作进入瓶颈时,有四条路可选择:创业、跳槽、充电、留守。创业需要资金、能力与面对风险的勇气;充电不仅要付出金钱与时间,更需要对行业和专业有一定的兴趣。如果现实情况不允许你走这两条路,想跳槽又暂时没有合适工作的话,那么就只能留守。不过,留守不等于消极地坐以待毙,可以耐心地等待发展机会出现,也可以去挖掘工作中的新空间,发现自己的新价值。
三、做!被焦虑困扰,是因为我们因焦虑而焦虑,最终不能自拔。其实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现在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将注意力倾注于当前,顺其自然,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焦虑已经消散了。
当你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很多精英人士的心态都很平和,他们沉着冷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理学家认为,他们之所以成就精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掌控自己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是成功必备的品质,很多优秀的精英生活态度积极,幽默温和,沉着冷静,他们的平和心态成为了赢得人生的法宝。
赫伯特·胡弗是美国第31任总统,在任期间,因为遭遇美国经济大萧条,他一度成为美国人批评的中心人物。而在胡弗退休之后,他却受到了两大政党的尊敬。曾有人向这个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提了一个问题:“你一度成为美国人批评的焦点,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你,对你的言行举止嗤之以鼻。但是现在你是美国政界的元老,两大政党的人都对你十分尊敬,当你广受大家争议时,你有没有感到生气,甚至扰乱你的目标?”
赫伯特·胡弗说:“每个人一生都需运用自己的头脑。当我决定从政时,我已仔细思考过从政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清楚地知道我将遇到最尖锐的批评,所以当我碰到那些批评时一点也不感到惊讶。我早已预料会有这种事,因此我能够平静地面对批评。”
胡弗用平和的心态,经受了逆境的考验。平和的心态不但需要得意时不忘乎所以,也需要失意时不一蹶不振。保持了平常心,我们才能够用正确的心态积极面对一切,成功不骄傲,失败不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