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84900000013

第13章 读懂人心:人心隔肚皮,但你能知道他在想什么(3)

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只要从关怀的角度出发,为彼此双方都留下一定的空间,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一下,那么我们会明白对方到底需要什么。事实上,人际交往的基础就是彼此理解,而同理心就是理解彼此的基石,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做到与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呢?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1.先收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觉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的状态。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更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当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可以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

4.你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当与他人产生共鸣之后,交际就会非常轻松了。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跷跷板效应

人际交往本来就是一个彼此交流思维,互换想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以互惠为前提的,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无法得到彼此所需要的,这个交往过程就会终止。一般情况下人际交往总会以一方受惠,随后另一方受惠这样的过程来持续下去,这种感情互换过程就是人际交往的跷跷板效应。这个效应是由着名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的。

很多人容易以自己为中心,交往过程中同样如此,这种做法会制约他们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人际交往时如果仅仅以自己为中心,总以自己需求和自身得失为中心,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会失去交际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跷跷板一样,没有任何人可以一直受益,只有彼此双方和谐共处,保持一个付出和收获的平衡,才会不断深入交往下去。只要某一方的交换不对等,这种关系马上会失衡。

刚刚从学校的温床中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自私,也并非不想帮助别人,而是他们在思考时总会先考虑自己,感觉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而不会去顾忌别人的感受。这样的做法就会使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你时时都想让自己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有没有想过谁愿意坐另一头呢,结果必然是跌落下来。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只有彼此互动才会有所进展,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注意彼此对等互换的问题。

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无论处在什么职位、什么出身、什么年龄、什么学历,在人格上我们都是平等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总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因为你的轻视和自大会让其他人逐渐远离你,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必须要首先学会尊重别人,不管对于别人的付出还是别人的个性,我们都需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好感。

助人是一种品德,如果功利一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自己而帮助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人都有需要得到他人帮助的时候。如果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你也就没有资格向别人求助。

杰瑞是一位满怀雄心壮志的会计师,他告诉自己,凡事一定要精打细算,绝不能浪费任何资源,绝不放弃任何机会,要让自己随时保持优势状态,无论大小事情,绝不能让别人超越半步!他甚至还运用了一些手腕,把许多同业人士压在自己下面,以确保自己的地位。

果然,杰瑞获得了丰富的收入,占尽了所有的好处,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商场大亨。可是他并不快乐,总觉得生活中好像缺了点什么,于是他越来越郁闷,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最后,他得了忧郁症。

一个朋友介绍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只在他的医嘱上写了一句话:“每天放下身份,去帮助一个身边的人。”然后,便要他拿回去,两个礼拜后再来回诊。杰瑞感觉莫名其妙,但还是把医嘱拿回了家。

两个礼拜后,杰瑞又来到心理医生面前,但这次却是满面笑容地推开了门。心理医生问:“情况怎么样?”杰瑞开心地答道:“真是太奇妙了!当我肯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去为别人服务时,反而会得到一种说不出的欣喜!”

人际交往需要互动,就仿佛跷跷板。想要让他人更喜欢我们,我们就需要增加“被利用”的价值,虽然人际交往需要互惠,但是当我们不断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后,就会发现,虽然我们没有要求对方回报更多,但是无形中对方会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最终给予我们的回报也会不知不觉中增多。

任何一个不肯吃亏的人,即使最初能够得到很多好处,但是这种好处很快就会枯竭,所以想要和身边的人友好的相处,付出是必然需要我们做的,即使有时吃些亏,当关系到了,我们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主动提供帮助,这样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才会有人来帮助我们;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更要具有“滴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的精神。

生活的一半麻烦是由于说“Yes”太快,

说“No”太慢——比林定律

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有一些人提出要求或者请求帮助时,本来自己很忙或者力有不逮,却往往因为抹不开面子和怕得罪人的心理,致使自己勉为其难接受请求,拒绝的话总是到嘴边却无法说出口,也因此很多人会说平生最怕拒绝人。

拒绝是一种艺术,我们身边的麻烦,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同意得太快却拒绝得太慢而造成的。这个现象由美国幽默作家比林提出,因此这种心理学现象也叫做比林定律。

如果无法学会拒绝人,很容易就会让自己陷入不得不做、甚至被逼无奈的窘境中,最终使得我们本身的计划和安排陷入被动,从而无法体会到帮助人和付出的快乐,有时候会感觉人际交往都成为了一种负担。这些都是因为不会拒绝所造成的。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会说“不”吧!那样,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得多。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烦恼和无奈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拒绝所造成的,想要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美好,我们就必须要学会拒绝,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轻松地拒绝他人的要求呢?

你要知道,你有权拒绝别人。交际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个人意愿和情感的权力,维护自己的情感底线和意愿是很正常的事,这与斤斤计较、胆小、不顾情面等,是无法对等的。

拒绝要有一定的技巧,否则拒绝后有可能会破坏彼此的关系。我们在提出拒绝时,最好委婉一些,而且要阐明自己的难处,必须要有理有据;同时我们可以根据情况给予对方一定的建议,这个建议一定要在合理的基础上,让对方知道,即使你无法亲自帮忙,照样能够帮他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

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曾接到一个电话,报告他的一位担任议员的朋友去世的噩耗。威尔逊沉浸在悲痛之中。几分钟后,他又接到那人的电话:“州长,我希望顶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威尔逊说:“我完全赞成!”停顿了一下,还没等对方来得及高兴,威尔逊接着说,“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

迪斯雷利做英国首相期间,一个军官一再请封为男爵。狄斯雷利跟他一向关系不错,知道此人才智超群,但还不够加封条件。

一天,迪斯雷利把他单独请到办公室,对他说:“很抱歉我不能给你男爵的封号,但我可以给你一件更好的东西。我会告诉所有人,我曾多次请你接受男爵的封号,但都被你拒绝了。”消息传出,众人都称赞这位军官谦虚无私、淡泊名利,对他的礼遇和尊敬远超过任何一位男爵。

与朋友的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不得不说“不”的情况。但是如果拒绝不得法的话,则可能因此失去友情;只有巧妙地说“不”,才能够免伤和气。

学会拒绝的艺术,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多滋味,而不至于承受太大压力,有时候,一次合理的拒绝,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轻松很多。拒绝的艺术运用好了,我们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离你越近的人,跟你的关系越好——邻里效应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美国社会学家巴萨德20年代研究了费城的5000份结婚申请书,发现三分之一的夫妇,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地方社会环境的特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邻里效应。

为了验证邻里效应,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做了调查,他们对十几栋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些住宅楼均是双层,每层6户住房,住户住到哪间房都是随机的。在调查过程中,住户们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住宅区,你经常打交道的住户是谁?

结果统计出来表明,同一层楼的住户比非同一楼层的住户交往几率高很多,而同一楼层中,和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机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机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

人们虽然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期望,但是和近邻交往的几率远远大于距离远的人,这种心理效应很值得回味。住户距离越近,则交往几率越多,且关系越融洽,而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总会不由自主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报酬。显然和近邻交往,比和距离远的人交往需要付出的努力小。因此距离越近,彼此熟悉的程度越深。

任何双方交往得越多,你们的关系就越亲密。有个心理学家开过这样一个玩笑,他说,如果你想追一个女孩子,千万不要每天都给她写信,因为她有可能会因此而爱上邮差。想要和人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首先要拉近彼此的生理距离,这样我们和人接触的几率就会更大,而每多接触一次,对方对你的印象就加深一次。

根据邻里效应,想要增加交往的亲密程度,我们需要和对方多见面,见面只是初衷,增加交流机会才是目的,因此需要我们学会主动打招呼,主动和人建立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

无论是邻居间,还是朋友间,平时的联系都非常重要。因为建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与别人失去联络,更不要等到有麻烦时才想到别人。关系就像一把刀,常磨才不会生锈,所以主动联系十分重要。试着经常打电话,有空的时候发一个E-mail,休闲的时候发一则问候的短信,或者用QQ或微信聊上几句都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不过,人们的交往并非频率越高越好,而应该把握尺度,过高的交往频率和过低的交往频率都会影响彼此之间好感度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和朋友交往时,应该把握时段性,比如节日问候必不可少,时常关心也必不可少,但是切勿每日交流,那会让朋友感觉到你是在骚扰他们;更不能遇事才联系,那样朋友会感觉你仅仅是在利用他们。

你和任何人的距离不会超过五个人——六度分离理论

社会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网,而我们每一个人就如同网的节点,人与人的交际很多时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有时我们可能感觉自己的交际圈太小,认识的朋友太少,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关键看你如何运用人际关系。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做了一个实验,他随便招募了300多名志愿者,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信件的目的地是米尔格兰姆教授指定的一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

当时的信件几乎肯定不可能直接打到目的地,这些信函必然需要通过志愿者的亲友进行转手,米尔格兰姆提议让志愿者发函给自己认为最有可能与投信目标能够建立联系的人,然后让收到信件的人都回执一份信件。

按照正常的思维,信件的投信目标是米尔格兰姆的朋友,300多名志愿者没有任何一个人和他认识,信件最大的可能是没有任何一封到达目标手中。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有60多封信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了目标的手中。

通过计算发现,这些信函从脱手到目标收到,中间通过的中间人平均只有5个人,从这个现象推理:陌生人之间能够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

1967年5月,米尔格兰姆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结果,并提出了着名的“六度分离”理论,表示虽然世界很大,但是如果将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网考虑进去,人与人的距离其实很小。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1年开始做一个类似的实验。他们让志愿者通过互联网来进行邮件投递,而终点是分布在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位的18个人,与米尔格兰姆的实验一样,志愿者可以通过亲朋好友来帮助自己投递信件,当然这些中间人需要志愿者筛选,最好是最有可能将邮件投递成功的亲友。

结果有五分之一的志愿者的邮件成功到达了目的地,而统计数据显示,这些电子邮件同样只经过了五到七个人就传递到了目标者手中。这个实验活动如今依然没有停止。

无独有偶,美国的一个脱口秀节目也曾经进行过类似的证明,他们请来了三个学生,希望他们能够证明,好莱坞的任何明星都能仅仅通过五个人左右,就能联系上某一演技派明星(当然彼此熟悉者不算在内)。最终这个结论成功了,甚至三个学生能够证明,已去世的一些明星,都能够和这个演技派明星通过五个人联系起来。

这就是着名的六度分离理论,阐述的就是人际关系的理论:你和任何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不管对方是什么国家,属于哪类人种,是哪种肤色。

如今的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想要验证这个实验结论,通过各种信息工具就能够达成。为了证实六度分离理论,微软公司于2006年随机挑选了一个月,他们记录下了这个月所有通过微软网络发送短信的用户地址,分析了300亿条地址信息,最终得出结论,有多达五分之四的人,能够仅仅通过平均6.6条信息,就可以和一位陌生人建立联系。按照这个结论推理,我们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不是很陌生,因为只要通过6条左右的信息,我们就可以和任何陌生人获得联系。

现在,“六度分离”理论已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商人和求职的大学生更是将它作为认识朋友、扩展人脉的金玉良言加以实践。

所以不要烦恼你的人际圈太窄,看到这个理论,你是否感觉其实自己仅仅需要几个人,就能够和全世界的任何人都交上朋友。虽然不至于如此夸张,但是,借用六度分离理论的原则,我们拓展自己的人脉却会如鱼得水。不要吝啬你的语言和微笑,甚至问候和寒暄,很可能,一句简单的招呼就会让你多一个朋友,最终让你的人脉圈越来越广。

同类推荐
  • 现代实用礼仪全集

    现代实用礼仪全集

    本书归纳阐释了100多个人们必须懂得的礼仪常识,内容涉及职场、商务、社交、家庭、服务等诸多领域。
  • 唯有青春,最难将息

    唯有青春,最难将息

    中国年轻人和日本年轻人是性格反差很大的两个文化群体,本书围绕爱情与婚姻、职业与梦想、情绪与自我展开讲述,是作者近藤大介先生在日本成长、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异,中国年轻人与日本年轻人的区别。分析了日本人没有梦想、家庭教育失败、工作方式僵化、虚荣和贪婪冒进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日本从蛮荒之地、欧洲的弃儿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突出作用。在对比中日两国年轻人的一些迥异的同时,点出了属于两国的优劣之势,让我们更加了解青春,也通过一个异国人的眼睛参透自己应如何度过青春。
  • 职场要悟玄机

    职场要悟玄机

    本书以实际事例和语言说出了职场生存的方法和技巧,总共讲叙了职场要悟的十一个玄机,它们都从不同角度给大家提供了如何在职场巧妙做人,如何在办公室里赢得人们的信赖和欢迎,如何让自己避免被别人陷害、挤压、利用,如何在办公室里争得权利,出人头地……
  • 十二种性格决定十二种命运

    十二种性格决定十二种命运

    如果一个人天资不错,却无所成就,很可能问题就出在他的性格上。没错,拥有什么样的性格,跟一个人的成败紧密相连。性格决定命运,同时,性格可以通过我们的能力改变,所以,命运正是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想要成功,就要努力完善自己的性格。本书在对古今中外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十二种性格上的成功特质,希望你能从中受到启发,调整好心态,通过重塑自己的性格,来迎接全新的明天.进而把握自己的命运。
  • 年轻人成功必读的庄子

    年轻人成功必读的庄子

    《庄子》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世间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本书内容包括:性情心态、为人处世、自我展示、人生磨练等。
热门推荐
  • 阴间天子

    阴间天子

    一不小心成了一个奶娃娃的老公,啥,还得做功德,我的个
  • 交织之子

    交织之子

    生与死的交织本不该存在之子。以双生之魂为引唱响拯救之史诗。两条不可能汇聚的丝线。在命运的指引下。最终汇集于一体。如梦初醒亦或永恒。
  • 玄界战神

    玄界战神

    坐在九天之上,又能怎样;一路崛起,为了什么;不变的誓言,结果如何。纵然看尽沧桑、历经艰辛,却得不到你真实一笑,到最后……原来只是一场如同戏的骗局
  •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

    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当你只身一人身处陌生的城市,当你为你所热爱的事业悬梁刺股后仍无成效时,当你追求的爱情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时,当你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与疏远时,一个年轻人的失败大抵如此,你或许慢慢变得沉默寡言,又或许在悄无声息的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一触而发。而我经历的,现在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 残翼天使的泪水

    残翼天使的泪水

    那一晚,她家破人亡;那一晚,她破茧成蝶;那一晚,她傲视天下。为什么她要失去一切,为什么她要忍辱负重?她誓死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十年之后,她完美蜕变,她要他们血债血偿!
  • 冷面无情小王妃

    冷面无情小王妃

    这,是一个穿越的故事,这是一个逆袭的故事,这是一个套路不一样的故故事。更准确的说这是一个腹黑忠犬魔王吃干抹尽女主的故事。当然在扑倒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人生不易啊QAQ女主角逆袭,强制打脸,管你服还是不服,管你是绿茶婊还是白莲花,欺我者,先打半残再说。警告??警告,前方高能预警,请迅速撤离,请迅速撤离!!!(修改中)
  • 经典趣味心理测试全集

    经典趣味心理测试全集

    本书运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实用的自测形式,涵盖了性格、魅力、爱情、婚姻、社交、事业等众多数心理问题,以诙谐的测试情景进入测试,融合了独具见解的测试结构。
  • 现代实用礼仪全集

    现代实用礼仪全集

    本书归纳阐释了100多个人们必须懂得的礼仪常识,内容涉及职场、商务、社交、家庭、服务等诸多领域。
  • 小儿唇口齿舌喉病胸背手足病门

    小儿唇口齿舌喉病胸背手足病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若者大陆

    若者大陆

    秦原,为了保护若者大陆,努力修炼,打败妖王。若者大陆的救世主。他踏上修炼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