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想要赢得人脉,可以运用冷热水效应来先获得对方的好感,随后再加深交流。当一个人不能直接接受热水时,不妨先端些冷水,再端去温水,这样这盆温水就会获得他人的良好评价。人生在世,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难免有误伤他人的时候,也难免有批评别人和被人批评的时候。遇到这些情况,假若处理不当,就会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妨碍交际,还得不到友情。但如果我们巧妙运用冷热水效应,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号称“世界上最伟大销售员”的乔·吉拉德刚刚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家雪佛兰汽车经销店做销售时,就崭露头角。他基本上每个月都能卖出100辆汽车,深得老板赏识。
但有段时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乔·吉拉德斯预计下个月只能卖出60辆车。于是他对老板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最近市场不景气,我估计这个月最多卖出40辆车。”老板听后虽然有些不满意,但也认同经济危机对市场冲击大的观点也就没说什么!
没想到一个月过后,乔·吉拉德竟然卖了70多辆车,这让老板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毫不吝啬地奖励了他。
实际上,乔·吉拉德运用的就是冷热水效应。假若他一开始对预期的业绩闭口不谈,最终卖了70辆车,老板肯定只会看到他业绩下滑的事实,对他失望。
但乔·吉拉德一开始就把最糟糕的情况——最多卖40辆,报告给了老板,使得老板心中的期望值变小,而当业绩超出了老板心中的期望值时,对他的评价自然就提高很多。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冷热水效应是获得良好评价的重要手段。很多时候我们在向他人提建议时,就可以运用。就如鲁迅先生说过的:“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相应退让,同意开个窗口。”
加州的一家小型工厂需要招聘一名技术人员,经过几轮筛选,选定了技术员戴维斯。工厂决定给戴维斯6万美元的年薪,这个薪金数虽然不高,但工厂经理认为戴维斯会接受,他惟一担心的是怕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戴维斯的积极性。
老成持重的人事总监劳伦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对戴维斯谈:“基于工厂的实际情况,只能付给你4万美元的年薪。”
戴维斯听到“4万美元”时就有点儿不乐意了,但劳伦稍停顿后接着说:“不过,经理认为技术才是我们的核心,只要努力工作,6万美元也可以考虑,你认为如何?”
两下一对比,戴维斯的心里顿时就高兴起来,便爽快地说:“我一定不负所托!”
劳伦微微一笑,心里却很得意,他小小运用了一下冷热水效应,使对方对并不算高的薪金数,不但不灰心丧气,反而心情愉快。可见,假若首先让对方尝尝“冷水”的滋味,就会使他们心中的期待得以缩小,再给以“温火”他们定会高兴。
如果先给对方一个较低的期望值,最后再给他一个较高的回报,谁会不开心愉悦呢?
搞笑是一门大学问——幽默效应
在人类的各类情绪中,幽默是最容易感染人的一种轻松情绪,它不但能够带给人快乐,而且能够传播。幽默很多时候能让人身心愉悦,而且它还是精神的缓冲剂,在倍感压力的环境中,用幽默的话语调侃一下,压力立刻消融大半,这就是幽默效应。
很多时候,幽默不仅仅能够缓解压力,还能够在人们出现误会和矛盾时,化干戈为玉帛。可以说幽默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各种生活必需品。
幽默能够减轻疲劳振奋精神,甚至能够让从事重复劳动的人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这个现象是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诃沃德·约利欧通过对幽默效应的研究发现的。幽默能够架构轻松愉悦的氛围,而当面对矛盾时,或者彼此各抒己见而毫不退步时,幽默常常能够轻松化解矛盾,甚至使得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林肯曾位列美国最伟大的总统第一位,而且也是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在一次演讲中,突然人群中有人递给他一张纸条。林肯常遇到这种情况,当听众对他的话题有所感想时,总会递给他纸条来阐述自己的想法。而这一次却不是,林肯接过纸条,只见上面写着“傻瓜”两个字。
当时林肯身边站着的人都已经看到了这两个字。他们都看着林肯,也在想作为总统,林肯会如何处理这样公然的挑衅。
林肯在众目睽睽之下没有多思索,而是微微一笑,继续他的即兴演讲:“本人曾经收到过很多匿名信,一般都是只有正文而没有署名。今天却很奇怪,我收到的这封信只有署名却没有正文。”
因为在传递纸条的过程中,很多人都看到了纸条上的内容,所以当林肯话音刚落,掌声就响起了。
幽默从文学意义上讲,是一种严肃内容却富含轻松欢快含义的笑。应用在心理学中,幽默效应则是一种防御,是一种诙谐、一种机智、一种应变。很多时候当我们处于尴尬境地时,用一些幽默的手法,就能够自我解脱,而且能够缓和气氛。
幽默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驾驭的,它需要足够的智慧与知识,因为只有拥有足够的智慧和知识,才能够在绝境或尴尬境地时,说出应时的话来。在社交场合中,幽默则是一种调味剂,它能够让你的交流更轻松,还能够让更多的人认可。
幽默在很多场合都非常实用,它可以作为生活的调味剂,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而适当的幽默,更能够让人快速走出低潮,化解忧郁和愤怒。
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生产和供应商,它在纽约的公司大约有两万名员工,公司为了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特意建造了一个有四个活动场的幽默房,供给员工前来放松:一个是含有各种笑话图书、卡通图书及幽默光盘、录影带、录音带的图书室;一个是幽默大师卓别林和很多笑星的演出剧照厅,能够容纳上百人;一个是泄压房,里边包含了各种宣泄工具,如仿真人沙袋,压力过大时员工可以揪住这些貌似真人的家伙痛打一通;还有一个是配备了各种幽默软件的高科技房,员工可以在其中肆意娱乐。
这样的一个设施可以帮助员工减轻工作压力,放松他们紧绷的神经,因此备受员工青睐。而它的建成,也使得柯达公司的员工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很多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总是处在神经紧绷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对身体影响很大。有研究表明,如果长时间不进行放松,人会出现精神萎靡的状态,这是一种常见的轻微抑郁症,如果稍微严重些,人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悲观,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后果,比如行为异常、精神不集中、严重失眠、记忆衰退等。
而如果能够时常用幽默来缓解紧张的情绪,让紧绷的神经适当放松,则会使人恍若新生,轻松自在地面对社会的压力。因此适当用幽默来陶冶一下自身,学会牵动自己嘴角给自己一个微笑,可能就会发现人生其实有很多乐趣,而你的未来也会从此不同。
领导讲话是最好的催眠药——超限效应
据说,马克·吐温有一次去教堂,适逢一位牧师正在做动员人们捐款的演讲。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一个小时后,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算是浪费时间的补偿。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承受极限,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你犯错后遭受批评时,最初可能你会感觉自己真的做错了,实在不该犯错,从而感到愧疚,然而当别人一直数落、没完没了地批评时,我们则会感觉到很厌烦,甚至会感觉自己的错误本身并没什么,不应该受到如此批评;开会时,领导最初的发言还能听进几句,然而当领导喋喋不休地重复同样的几个问题时,我们就会感觉很无聊,甚至会反感,最终脑海里很可能一点儿有用的信息都留不下,相当于这次的会议纯属浪费你的时间。
这就是超限效应,当刺激过多过强,超过了忍受的极限时,就会引起心理的逆反。
没有人喜欢说话总是喋喋不休的人,没完没了的唠叨总会让人厌烦。这种情况,墨子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天,墨子的弟子问他:“老师,人是说话多好还是说话少好呢?”墨子沉吟片刻后说:“话不在多少,而在于恰当。田间的青蛙每天都叫个不停,但是人们都不与理睬,而雄鸡每天只是啼鸣两三声,人们就应声而起。”
其实很多时候语言的作用不在于量,而在于质,我们听到的演讲激奋人心,就是因为很多演讲大师能够把握火候,能够将人的激情和热情挑起来,却不会引起人的反感,然而有些水平不高的演讲却长篇大论,很容易过犹不及。
马寅初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学校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举行婚礼,为了能够提高热情度,郭良夫夫妇将在百忙之中的马寅初校长请到了婚礼现场,在典礼上,贺喜的人们发现马寅初亲临,情绪非常高涨,都让校长即兴致辞。
马寅初没有想到婚庆典礼上还会让自己讲话,不过大家热情相邀,又不能扫大家的兴致,也就答应了。不过因为没有准备,于是他灵机一动,在会场上说:“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郭良夫),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
原本热情高涨的人群听到马校长只有一句话,都有些莫名其妙,然而仔细思量,却发现马校长的讲话恰到好处,既没有耽搁大家的时间又没有绵长的絮叨。原来马校长的话说的是“良夫”两字,这不正是一位优秀的丈夫吗?想明白之后,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说过三个说话的原则:说话不要咄咄逼人;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会;让人觉得友善。
说话咄咄逼人的人,他人会因为无法发表自身的意见而烦恼,从而厌恶发言者;不给别人说话机会的人更是会让人不想再与之打交道;说话太过强势的人,则会给人以敌意,从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任何沟通,都是需要双方共同交流才能达到目的,想要达到说话的效果,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过犹不及。
语言的火候是交际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一般情况下两个人的交谈,前三十分钟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段时间内对方的接受能力最高,因此重要事情一定要在这段时间交流。如果交流过程中看到一些小细节,比如对方频频看时间,注意力分散,那么谈话就应该到此为止了,因为你后期的话不但不会被对方听进心里,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指导下属或者帮助同事的时候,也要注意超限效应。针对一个问题,不管是他的一个缺点,还是给他的一个建议,要抓住一次机会深深地给他说透,然后给他时间让他领会和接受。过一段时间还没有改变的话,可以再找一个非正式环境提醒他,点到为止,同时做出想耐心倾听他意见的样子。如果他没有反驳,就可以说明他是会接受的,以后你要做的就是在时间上给他些压力,令他尽快改变,在类似的事情即将出现的时候提前给他一个提醒,帮助他克服。
切忌就一个问题在短时间内三番五次地重复,反复的强调。这样,你很容易得到“婆婆妈妈”的雅号,还会让他对你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日后的沟通与共事。
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心原则
在社会交际过程中,最容易得到别人认可,最终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当你能够站在对方的位置去考虑问题时,彼此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你会更加清晰地了解对方,明白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这样在交际中就更容易走进他人的内心,成为朋友,建立合作关系。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同理心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话早就告诉了我们同理心的特征,很多时候我们和他人交流,需要知道自己不喜欢不愿接受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千万别自作聪明地以为,对方有可能会喜欢;而相应的,当我们得到喜欢的东西和愿意接受的待遇时,也要想着彼此双方进行分享,这样我们的交流才能更加简单深入。
阿瑟·乔拉米卡利,《同理心的力量》一书的作者,他经历了亲人因自己而死亡,因此投入到了同理心的研究中。可想而知,亲人因为自己而亡,那种心中的痛苦是如何的撕心裂肺,更不要说这份懊悔中那种无法言明的无力。阿瑟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让人们不要重蹈他的覆辙,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的一种救赎。
阿瑟失去的人是他的弟弟戴维。戴维大学未毕业就参军服役,退伍后无所事事。因为学业也无法继续,戴维就开始酗酒吸毒,甚至还参与了一起抢劫。虽然他当时仅仅是驾车带大家逃跑,但是被抢的人却因为着急而心脏病突发身亡了。
没过多久,抢劫团伙中有人入狱,戴维得知后很紧张,于是逃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跟很多从美国出逃的边缘人士混在一起。
戴维曾把经历告诉了阿瑟,但阿瑟没有多想,只是期望戴维能够勇敢面对这场官司,甚至奉劝戴维去自首。他告诉戴维,如果自首,因为他仅是从犯,所以入狱不会超过七年。但戴维说,如果坐牢,还不如自杀。
阿瑟没有当真,他认为所有犯罪的人其实都有同样的担忧,害怕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于是他继续奉劝,希望戴维别逃避责任。
戴维听后沉默了很久才说:“我爱你。告诉爸爸妈妈,我也爱他们。”
阿瑟以为戴维想通了,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听到的戴维最后一句话成为了戴维的临终遗言。他没有等到戴维的自首,而是等到了戴维的尸体。
戴维和阿瑟通完电话就托人买了一包毒品,回到旅店给自己注射了致命的剂量。戴维被发现时已经死亡一个多小时,针头还留在他的身上。
那年,二十七岁的阿瑟刚取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学业正在稳步上升,正打算完成马萨诸塞大学博士学位的课业。然而弟弟的死宛如晴天霹雳,将阿瑟震撼得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念。他一直反问自己,当时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够拯救弟弟。
戴维死后几个月,阿瑟才发现原来自己忽略了理解和倾听,忽略了关怀与换位思考,如果人生重来,阿瑟肯定不远千里也愿意到弟弟身边,告诉他自己相信他。从那时起,阿瑟投身到了同理心的研究中,他期望能够通过这样的研究,完成自我的拯救。
假设当初阿瑟能够换位思考,用同理心原则去代入弟弟的位置,相信他很快就能够理解弟弟的想法。就因为他一味坚持己见,没有关心弟弟,因此才造成了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