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同并没有训斥二人,他看着兄弟俩,眼睛里布满了怜惜和慈爱。他默默地把架子车扶正,默默地装车。他并不让兄弟俩帮忙,自己拉着车子,非常轻松地上坡,回家,没有大喘气,也没有大汗淋漓。
第二天,陈玉栋和陈玉梁还要忍受拉车后遗症:全身酸痛。尤其是陈玉栋,胳膊疼得像断了一样,比脱臼还要疼。从此以后,兄弟俩再也不敢和父亲挑战,再也不敢说架子车好拉的过天话。为了让“拉架子车教育”收到更好效果,陈万同说:“你们拉的车还不算是重车,就把你们累得鼻塌嘴歪的,要是拉一车粮食,麻袋摞得老高,你们更拉不动呢!现在呀,摆在你们面前两条路,一条呢,是考上大学,将来有个清闲工作,不愁吃香的喝辣的;另一条路就是像我一样拉一辈子架子车。”兄弟俩嘴上不说心里已经打定主意:无论如何要走出陈家湾,要改变拉架子车的命运。
这个秋天,收成和预期一样,黄豆、绿豆、芝麻、玉米包括红薯,都大获丰收。陈万同用卖粮食的钱买了一头黄母牛。这头牛膘肥腿壮,出色地完成了秋收后的犁地和播种冬麦任务。陈万同也不亏待于它,把西面房子腾出来做牛房,他自己则睡在牛旁边,像宝贝一样饲养和陪伴它。这牛也是通人性的,它给陈万同的回报很快显示出来:有劲,听话,吃得香,不生病。陈万同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逢人便夸他的牛,村里人都知道他家有一头难得的好牛。
陈万同买牛时,陈家湾能买得起牛的人还不多,再加上这头牛当真是干活能手,邻居们羡慕之余就开始找陈万同拉近乎,一些自认为和陈家私交好的人不免提出用牛要求,还有的人建议抓紧世间为母牛配种,并争着抢着要买八字没一撇的小牛犊。见此情景,陈万同心里当真是欢喜不尽。
还有一件事同样让陈万同欢喜不尽,那就是陈玉栋的学习。陈玉栋到曾家坝读高中的第一学期很快过去,期末考试后,他拿到了全校第一的成绩单和有生以来第一张奖状。以前,在陈家湾上学时,因成分不好,成绩优秀的他从未得过奖状。每当看到别的学生幸福地拿着奖状,蹦蹦跳跳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心里就无限羡慕和向往。他经常做梦梦到自己得了奖,梦到他把奖状卷成小圆筒,小心翼翼地拿在胸前,走在回家的路上,村里人用赞许和羡慕的眼神看着他。当这种愿望在高一第一学期实现时,他仍然觉得这只是一个梦,有一种似真似假的感觉。
陈万同高兴得像年轻了好几岁,他把墙壁上的老画撕掉,把奖状端端正正地贴在墙壁中央,笑眯眯地端详半天,说:“这可是咱家第一张奖状呀!以后呀!咱家的墙上要贴满奖状!”他边说边指着墙壁比划,好像一个指挥官在查看军事地形图,说道:“这里是老大的,这里是老二的,老三和小妮刚上小学,得奖会更多,地方要大,这一面墙都是他俩的。”这张奖状给陈万同带来的快乐,不亚于得了一件稀世珍宝。他特别愿意别人到家串门,特别愿意别人夸奖儿子。和别人说起话时,说不上三句,他就会把话题转向学生和学习,接下来就开始炫耀他家墙壁上的奖状,并把憧憬中的满墙奖状说给人听。听的人或多或少会心存嫉妒,但大都会附和他,说一些他爱听的好话。
寒假期间,陈玉栋仍然是看小说,弟弟妹妹们时不时地围着他嚷嚷要听书中故事。陈玉栋只好白天看书,晚上再讲给他们。他看的书是《镜花缘》,故事一环扣一环,非常吸引人。开始两天只是几个弟弟妹妹听,后来陈万同和刘玉英也成了忠实听众。几个孩子仰着小脸聚精会神地听;陈万同面前放一个大簸箕,里面放着被铡刀截断的、参差不齐的麦秸,他在麦秸里挑来拣去,把长的拣出,短的留下做牛饲料;刘玉英手里拿着总也做不完的针线活。一家子人坐在小油灯下,听陈玉栋讲故事。陈万同说,儿子讲的比说书先生讲的还好听。
陈家湾人对说书并不陌生。早几年,陈家湾因庄小人少又无空地,所以很少放电影。电影一般在曾家坝学校的大操场上放映,陈家湾人的主要文化生活就是听说书。每到春天,农活较少,粮食紧张,那些说书的就开始走乡串村,说一场书一般不收费用,管吃管住即可。村里人最爱听河南坠子书和三弦,其次是来自外乡的山东大鼓和莲花落子。说书人把大鼓一敲,全村人都随之兴奋起来,围着说书人黑压压坐一大片。接着就听到了紧跟形势的开场白:“说书不说书,先背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斗私批修。”接着开始转入正题:“眼看着狗也不叫了,鸡也不跑了,小孩也不闹了,晚饭也吃好了。咱这书也要开始了……”说书人生就一副铁齿铜牙,说起来口若悬河环环相扣妙趣横生。
§§§第7节
陈玉栋从书本上现搬下来的故事,肯定不会别说书的说的更精彩,陈万同夸奖儿子,也是他自己的偏爱之意。刘玉英也觉得他那样夸儿子有点言过其实,就笑着打趣他:“过去说过的老话再没有错的,黄鼠狼说他娃儿香,刺猬说他娃儿光,小秃趴在娘怀里,娘说是银头小乖乖。咱娃儿说的再好能赛过那说书的?”陈万同乐呵呵地笑着,几个孩子也都笑嘻嘻地看着、听着。
陈万同的夸耀比海报更有号召力,左邻右舍听说他家有说书的,晚饭后都不约而同到他家集合。天冷时,他还要生一堆花柴火,陈玉栋颇有成就感地讲,人们仔细地听,听不懂的地方还要随时发问,听到有趣的地方就哄堂大笑。这个寒假,陈玉栋的故事会每天都讲到很晚,听众们临走时还不忘叮嘱几句:明天把那书多看点,多讲点啊!
仿佛为了弥补前些年的苦难,苦尽甘来的陈万同得到了回报:他精力旺盛,力量过人;他的庄稼总是最好的,收成也是最高的;他的孩子们都很争气,就连那头黄牛也与众不同。总而言之,凡是和他有关的东西,好像都是也都该是陈家湾最好的。正像刘玉英笑说的那样,他的筐里没有烂杏,他的庙里没有赖和尚。
陈万同还有一个特点是喜欢帮助别人。只要有人来找他帮忙,不管是干力气活还是讨借东西,他一概有求必应。就是连那爱如珍宝的老黄牛,有人借用时,他也很慷慨。有时牛累得太狠,他就很歉意地说,让牛歇息一下,明天一定送去。久而久之,和他打交道越来越多的邻居们发现,过去不爱说话的陈万同原来是一个难得的精细人、精明人。他说话办事明事理顾大盘,说出的话柔和好听,办事大方挑不出毛病。在陈家湾人极朴素的认知世界里,陈万同是个好人、能人、乐意帮忙的实在人。他赢得了人们的好口碑和由衷的尊重,所以,每逢村里有红白喜事时,必要请他帮忙。他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指挥若定,分派得井然有序。更有家庭闹矛盾的,也要到他家说道一番,让他评理、管事。他通常的做法是有理没理三扁担,把双方又打又哄后,双方也解恨了,也消气了,自然也就和好如初了。
逢到大年三十除夕夜,陈万同家会牢牢坐定一屋子人,说庄稼,说农事,说一些吉利话,东扯西扯,乐融融地熬年共同等待新年到来。初一这天,陈万同更是离不开家,来串门的人络绎不绝。这是陈家湾多年的规矩,初一早饭后,人们就会到有血缘关系的近门家或关系好的人家串门。这一天,人们的一切都焕然一新。且不说通身的干净衣服或新衣服,单是说话就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人们再不会说那些不中听的咸淡话,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好像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客套而隆重:“新年好啊!”回话也是一声“新年好!”陈万同也是要去几家串串的,无奈来他家的人太多,送走一拨又来一拨,一直到半晌时,来的人才稀少起来。有知情人悄悄对陈万同说,春节到他家串门的人超过了支书和队长家。陈万同听后,自是满心高兴。
陈万同的好人缘、好人气惹恼了近邻徐宽银。近几年,他家和陈万同家的蒸蒸日上相背而驰,他那被陈万同在塌房中冒死救出的儿子小时候看起来很齐整,没有一点毛病,谁知越长大越不好,眼巴巴看着他变成了傻儿子,平时就记得两样事,第一件事是吃。他饭量极大,大得惊人,能吃下一竹筛子蒸红薯,外加8大海碗汤面条。吃完仍嫌不足,仍要再吃,徐宽银必会开骂:“你这二球娃儿就知道吃,早晚会把老子吃穷!”他儿子则放声大哭,嘴里不干不净咕囔个不停。第二件事是放屁。他所到之处,别人躲避不及就会受到臭屁袭击。饭场子上,大柿树下,只要他去,必先来一通超响连环屁。周围人捂鼻子皱眉头纷纷躲闪,他则开心地哈哈傻笑。说来也奇怪,他的放屁功能当真超人。有时刚刚放过,众人知道不会再放,就逗他说:“放不出来了吧?有本事再放一个连环的听听呀!”他囊着鼻子说:“你才放不出来,听吧!”他那神气的表情告诉人们,能放大屁是一件无限荣耀的能耐事。话刚落音,又是一通大屁,逗得众人大笑不已。有时,这样的场面会让徐宽银碰到,他必会气急败坏地把儿子赶回家,继而忍受背后传来的阵阵窃笑。
其实,徐宽银生傻儿子是不足为奇的。他的婚姻是地地道道的近亲,他和他女人是姨表结亲。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徐宽银家一共生了五女一男,五个女孩完全正常,偏偏这凤凰蛋一样的男孩是个傻子。更让徐宽银心里发磁的是,他这儿子小时候不傻,长到10来岁时,才发现他一天不如一天。有一次,他儿子出去玩耍,眼看着天色大黑仍不见回来,徐宽银就满庄子吆喝找儿子。他在村边小路上看到儿子时,儿子正愣愣怔怔向他走来。他说:“天黑了,你怎么还不知道回家呢?”儿子傻呵呵笑着说:“我,我不认识路。”徐宽银是个迷信人,以为儿子中了邪。
第二天,他就请来了邻庄的远房亲戚,人称刘神仙的,来为儿子祛邪赶鬼。据说这刘神仙是个极聪明的人,他看过很多书,而且看后基本能够过目不忘。阴阳风水麻衣相,天文地理八卦图,他都略知一二。这刘神仙到徐宽银家一看,已然心如明镜,说:“老表呀,我说句话你别生气。依我看咱这娃儿,不是中邪也不是鬼附身,他这毛病出在你身上。”徐宽银不解,说:“我又没打他没骂他,怎么会出在我身上呢?”刘神仙说:“说到底呀,还是因为你和弟妹的婚姻,这姨表结亲虽说是亲上做亲,可这婚姻会影响后代呀!”徐宽银不死心,说:“你说的也不尽然都对,我这五个妮子怎么都好好的呢?偏偏这儿子就不行?”刘神仙说:“书上说,隐性基因不碍事,看不出来毛病,显性基因就不行啊!后代必然是……”碍于面子,他不好继续说下去。徐宽银听不懂基因一类的东西,说:“不管怎么说,你先想法子给这娃儿破解破解,说不定有效呢。”刘神仙无奈,就敷衍了事地给他说了破解招数:找一个儿女双全的兴旺人家,把儿子认给人家做干儿子。徐宽银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忙不迭地找起干亲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