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同虽然读书不多,但他也经常从广播里听新闻。当国家形势发生这些让人心惊肉跳的变化时,他心中犹自疑惑不定,就来到陈雷生家,想知道他的看法。岂料陈雷生当头便说:“用老一茬人的说法,现在是改天换地了呀!咱家大头还要继续上学才是,眼看着离出头之日不远了啊!”
陈雷生不愧为智者,他的判断一点不错。自此以后,好消息不断传来。1977年8月,邓小平恢复原职,他所主管的教育方面当年就有了重大举措:取消文革期间的高考推荐制,恢复高考,选拔人才。
12月11日到12日被定为高考日。消息传来,第一个高兴的自然是陈明海,他托人央己到曾家坝高中借来课本,夜以继日地复习着。紧张复习之余,还没有忘记他患难中的忘年之交陈玉栋,他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对陈玉栋说:“不用商量,你赶紧继续上学去。你没见书中说吗?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正是你我有所作为的时候!”已经懂事的陈玉栋不再执拗,他听从了陈明海的话,又走进了陈家湾学校。这次复学和从前有所不同,他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目标,他的理想之剑直接指向了高考。但考上大学的第一步要先考上曾家坝的高中,为了实现第一目标,荒废一年学业的他从头学起,新的学习生活开始了。
事情的发展完全在预料之中。陈明海顺利考上了大学,动身前一天,陈万同和陈玉栋一起为他送行,陈雷生也高高兴兴地来了。和往常一样,陈玉栋兴奋地问这儿问那儿,陈明海回以同样的兴奋,他的脸和眼睛都明亮起来,说起话来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滔滔不绝。陈雷生和陈万同笑眯眯地听着一大一小两个“知识分子”的对话。
陈玉栋像个大人一样端坐在小木凳上,说:“明海叔,你觉得我写的高考作文怎样?”
高考结束后,陈明海把作文题目告诉陈玉栋并要求他写一篇,高考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一向爱写作文的陈玉栋兴奋异常,使出浑身解数洋洋洒洒写了一篇。
陈明海笑着说:“以我看呀,你写的作文比我写的还要好!”
陈玉栋马上红了脸,不好意思地说:“不会吧?你看的书比我多,我肯定写不过你。”
陈万同接茬说:“他叔这是夸奖孩儿们的,他哪里就比你写的好?咱家大头经常说你是他师傅呢。这徒弟哪能轻易胜过师傅呀?”
陈明海笑了笑说:“俗话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青出于蓝胜于蓝,咱家大头早晚会胜过我的。他那大脑袋瓜里脑量比常人大呢。”
§§§ 第4节
陈明海这一说,大家都笑了起来。
陈玉栋说:“明海叔,你把高考时的经过给我讲讲吧,我好有个思想准备,有你在前面给我带路,我无论如何一定要考上大学!”
听儿子这样说,陈万同笑了,笑得很开心,很幸福。
陈明海也笑了,他拍着陈玉栋的大头说:“你平时把知识学牢固,高考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我那时候吧,是很简单的。交5毛钱报名费,准考证是一个四指宽的小硬纸片,上面写着考生注意事项,还写着“高举毛主席伟大旗帜,接受祖国挑选,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着就是考试了,和你平时的考试差不多,发给你一张卷子,你抓紧时间做就是。”
听着的时候,陈玉栋的思想跑到了几年以后:他自己坐在高考考场上,做着那些决定命运的题目,奋笔疾书的他,苦思冥想的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他。此时,兴奋和憧憬像两个小锤敲打着他,他仿佛看到了脚下通往远方的路。
陈明海爱昵地看着他,说:“大头呀,恢复高考对咱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咱们是农村人,成分又不好,只有这一条路能改变咱的命运呀!但你想过没有,全国像咱们这样的人可不在少数呀!到你高考的时候,情况肯定会和你叔这时不一样,那时的高考可是千军万马都要过的独木桥呀!谁跑得快跑得稳谁才能过去,怎样才能跑快跑稳呢?这功夫可就在平时了,谁学习学得瓷实谁就能顺利过桥啊!叔走之前送给你八个字,你只要能做到这八个字,就一定能考上大学。”
陈玉栋赶紧说:“叔你说吧,哪八个字?反正我是铁了心的,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考上大学。”
陈明海笑笑说:“我说的八个字比上刀山过火海还要难做呢,你先说你能不能做到吧?”
陈玉栋迫不及待地点头:“能!我一定能做到!”
陈明海脸色有些严肃,说:“好好学习,专心学习。”
陈玉栋一定不以为然地说:“我以为哪八个字呢,原来是这呀!这也太容易了!好说好说,我肯定能做到。”
陈明海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说:“你仔细想想,果真容易?果真能做到?”
陈玉栋立即明白了陈明海的意思,顿时红了脸,当着父亲的面,他不知该说什么。
陈明海说:“好好学习和专心学习都是不容易的,先说这好好学习吧,你要好好学一天容易,一星期也算容易,但你现在才上初中,初中以后是高中。两年的高中学习,我听说以后都要改成三年,你要好好学习四年甚至五年,坚持这么长时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信你看看,你的同学中肯定有在高考前败下阵来的。再说这专心学习,更不容易了。你一天天长大,眼看就变成大人了,心事也会多起来的啊!”
陈玉栋一听赶紧打断,他可不想让父亲知道他曾经不专心的那段经历,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叔你放心,我肯定能专心学习的。对了,你到大学后给我写信好不好?”
陈明海开玩笑地说:“不写,不写,你叔我是大学生了,怎么能给你个中学生写信呢?”
陈明海这一说,把陈雷生、陈万同和陈玉栋逗得笑了起来,他自己也跟着笑个不停。
说笑一阵子后,几个人就离开了陈明海的家,他们几个刚走出大门,就来了另一拨送行的人。陈家湾出了一个大学生,这可是几十年没有过的大事,着实为陈家湾装点了门面。陈明海被录取的当天,陈家湾的大喇叭就开喊了:“社员们注意了,咱庄出大学生啦!陈明海考上大学啦!”随后,陈家湾人和外庄人说话时,头等大事就是先显摆一番。不管拉话的话题有多远,也一定要拉到主题上:我们陈家湾出大学生啦!外庄的人回家后则会对自家学生说:“看看,人家陈家湾那样的小庄都有人能考上大学,咱庄这么大,也该考上一个半个才是呀!”好像能否考上大学主要取决于村庄的大小一样。但无论怎么说,陈明海成了十里八乡的知名人物,也成学生们心中的榜样。
随后的形势发展越来越好,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陈万同从广播中听到有关会议内容时,多年不会激动的他噌一下站起来,大踏步来到陈雷生家,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说:“三叔你听广播!和以前不一样了,大不一样了!”陈雷生笑眯眯地抽着旱烟袋,说:“我听着呢,咱俩一起听完再说话吧。”
陈万同和陈雷生侧耳倾听广播声音,生怕漏掉一个字。
听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况转播后,陈雷生把个旱烟袋敲得当当响,这当当的响声恰似他和陈万同兴奋的心跳声。陈雷生说:“听到了吧,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以后停止使用,以后的重点工作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好啊!好啊!咱们农民也可以大干一场了!”
陈万同更是激动万分,说:“是不是说,以后就不提地主贫农了?咱以后也能抬头做人了?”
陈雷生说:“看情况是,即便是地主真有不好的,到现在为止都过去两代人了,也该停止批斗了。”
提到批斗,陈万同难免心酸,但兴奋的情绪马上压倒了一切:“过去可是没有人敢说文革的不字,这会上可说的明白呀,刚才怎么说这个来着?”
陈万同自知学问没有陈雷生大,也不像陈雷生对国家大事高瞻远瞩,胸有成竹,只要是陈雷生预计的事情,指定铁准。其实,这得益于他的学问、智慧以及合理的判断分析。
§§§ 第5节
陈雷生同样激动地说:“你说的对,开始对文革说不了,已经先对文革中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遗留问题着手纠正,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文件是错误的,中央已经撤销,这是再明确不过的,意思是文革中的这些做法是错误的。还为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谓61人反动集团平反,大快人心!当真是大快人心呀!”
陈万同看着兴奋的陈雷生,激动、高兴以及以往的灾难全部堆积在心中,他笑着笑着,竟然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陈雷生忙上来安慰,陈雷生心里再明白不过,这些年,陈万同一家过得太不容易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首先是联产承包责任制,陈万同和乡亲们一样,甩开膀子大干起来。文革期间,夹着尾巴做人的他练就了一身干农活的好把式,扶犁站把,耕播除草,施肥上粪,他样样精通,样样都要比别人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他勤劳不惜力,他像绣花一样认真仔细地在承包来的土地劳作着,起早贪黑在地里泡着。地里的庄稼没有辜负他,第一年就有了回报:他家小麦产量全村最高。接下来的秋作物又是大丰收。
第二个好消息是,1979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宣布:除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的以外,凡是多年来遵守政府法令,老实劳动,不做坏事的地主、富农分子以及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一律摘掉帽子,给予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待遇。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社员的子女,他们的家庭出身应一律为社员,不应再作为地主、富农家庭出身。
这是一个让陈万同欣喜若狂的好消息!从此以后,几个孩子填写个人表格时再也不用写那低人一等的“地主”二字,地主的帽子终于可以从下一代头上摘掉了。尤其是老二陈玉梁,口口声声要参军,一心想当解放军,在有地主帽子压着时,参军只能是梦想。从现在开始,玉梁也可以像老大玉栋要考大学一样,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了。所有这一切,都让陈万同高兴万分。想不到满天乌云竟有散去的时候,想不到太阳的光芒竟有照到他家的时候。这段日子,陈万同像脱胎换骨一样,脸上笑容不断,有时做梦都能笑出声来。
再有一个好消息就是陈玉栋毫无悬念地考上了曾家坝高中。去掉地主帽子后,陈玉栋首先受益,在填写学籍表格时,表格上的成分栏直接被去掉,他再也不用因“地主”而蒙羞受辱。
陈万同的三个儿子包括刚刚上学的小女儿,个顶个的学习好,邻居们不免找上门来请教教子高招。每当此时,陈万同总是笑呵呵地说:“我教育他们几个呀,说来说去就那一句话,就是,你要不好好学习呀,长大后就和我一样拉架子车。他们都知道拉架子车太累太苦,就只有好好学习了。”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在他看来,拉架子车是人这一辈子最沉重最笨拙的活计,他只要这样一说,孩子们为了摆脱同样命运,就会只争朝夕地学习。事实也确实如此,几个孩子都爱学习且成绩优秀,他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方法,当真很灵验。
陈万同说的架子车是他家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农用运输的车子。架子车的形状像一个被缩小的单薄马车。车身是木制的,车身左右两边有两个横档,以防车上东西掉落;前面伸出两个圆木车把,供拉车人手扶驾驭;车把和车身前内侧交接处有一条粗而结实的绳子,拉重物或上坡时,肩拉绳子可以借力;架子车载重量更大时,可在车身右侧加一条粗绳,由另一个人在前面拉着,这叫做出稍;车身后面是两个短小车脚,当车子停下时,前头的两只车把高高仰起,全车重量就落在了车脚上;两个充气车轱辘比自行车轱辘略宽,直径略大,连接两个车轱辘的是一根铁制车轴。联产承包后第二年,陈万同就操制了一辆架子车,这是他家最值钱的家当,因此倍加爱护。每天用完后,他都要把架子车的车轴和车轱辘卸下来,放在堂屋里,这是架子车最值钱的部位。车身一般都立放在房檐下,只有下雨时才搬到屋内。
拉架子车是一个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拉车前的装车就很有讲究,前面和后面装的重量要相当,否则,前面重就会“压轻”,车把死死撑在地面上,很难把车子拉走;后面重就会“压沉”,车把高高翘起,车身重量全压在车脚上,拉车人即使身体悬空压在车把上,也很难压下来。拉车过程也不简单,首先需要体力,路面坑洼不平,载重的车身摇摆于其间,每走一步都要用力。最吃力的是上坡,拉车人必要像牛一样弯腰弓背用尽全力,否则会遭遇滑坡,后果不堪设想。其次需要经验和技术,全身用力要均匀,尤其是臂力要稳,人要和架子车融洽地合而为一;前行速度不能急躁,急躁容易翻车,也不能走得太慢,太慢则借不上架子车的力道;到达目的地时,要慢慢地将车把上的重量移到车脚上,不能停的太猛,以免损坏车脚,也不能用车把着地,以免折断车把。
这些活计对陈万同来说是小菜一碟。三个儿子都曾不服气,都觉得拉架子车很轻松,甚至很好玩,就连最小的玉材也试乎着要拉一把,当然,他能把空车拉走就算不错了。陈玉栋和陈玉梁则仗着自己长出了几分力气,每每要和父亲比量一番。刚开始,陈万同不让他们拉重车,一怕累坏了他们,二怕弄坏了车子。但兄弟俩对父亲的拉车之道总是不以为然,每当陈万同说起“你们要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拉架子车”的话时,两兄弟并没有感觉到拉架子车的可怕。为了让他们有切身感受,陈万同让他俩配合拉了一次载重车。秋后的一天,收罢棉花后需要把砍去的棉花秆拉回家当柴烧,这种柴俗称花柴,是最好烧最耐烧的好柴火。装了一满车花柴后,陈万同说:“今儿的这车柴火就交给你俩吧,你俩拉车,我在后面跟车。”兄弟俩顿时跃跃欲试起来,玉栋架把,玉梁出梢,两人歪歪扭扭地还真的把车子拉走了。一路上,兄弟俩还喘着气说大话:“爹,你老是说架子车不好拉,这不是拉走了吗?也没什么难呀!”陈万同说:“你这才走了几步?离家还远呢,现在说话还早,拉到家才算数。”
§§§ 第6节
走到三分之一路程时,兄弟俩就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陈万同心疼,说:“停下来,我来拉吧。别累得不长个。”兄弟俩哪里肯依,继续呼哧呼哧往前走,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架把得陈玉栋双臂酸麻双腿稀软,在前面出梢的玉梁把吃奶劲都用上了,肩膀被绳子勒得生疼。两人心中正暗自叫苦,前面又是一个小慢坡,陈玉栋呼呼哧哧地喘着粗气说:“小梁,你使劲呀!”玉梁有些懊恼,说:“我使劲了呀!你也使劲呀!”两人用力不稳,力量不足,加上路面不平又是上坡,车身像醉汉一样左右摇摆。陈万同赶紧说:“稳着劲!别抬头,使足劲!”说的时候,他早已在后面推车了。谁知这时车轱辘轧在了凹陷处,驾车的陈玉栋猝不及防,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架子车毫不留情地翻倒在地!车上的花柴散落一地,陈玉栋随车跌倒,玉梁被绳子反拉,一屁股墩在地上。两人又累又疼又懊恼,满脸通红,无奈地看着陈万同,等待他的呵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