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腿不交叉,手臂舒服地放在身体两侧。首先,把精神集中到脚上,想象它们是容易弯曲的、温暖的、放松的(你可以通过在进入放松阶段之前首先屈曲各个肌肉群来改变这个程序)。然后再想象你的脚踝,在心里命令它们放松,直到确实感到放松了。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放松你的身体的以下部位:小腿、膝盖、大腿、臀部。放松哪一部位,意念就集中到哪一部位。接着是生殖器官和肛门区,暗示它们放松、镇静并且温暖。要让放松过程进入腹部,把腹部作为放松的重点。呼吸要正常、沉着,既不慢也不快。接着把放松过程上升到你的胸和肩,直到手臂和指尖。然后再集中到颈部,特别要注意下颌肌,不要放过舌和鼻尖这样的小部位。接着集中到前额,让它冷静,因为这是一个冷静与放松明显相关的身体部位。然后暗示头皮松弛。这样,随着沉着而宁静的放松,最后就出现了一个整个身体的意象。
你也可以选择从头到脚趾进行放松或选择你感到更舒服的其他方法。不要指望刚开始没几天就产生明显效果。应该长期坚持下去,直到自己感到有明显的效果。临床实践证明,持续采用放松方法,对于控制许多心理和生理障碍,是一种有效的矫正方法和预防措施。
大量的研究证明,长期精神压抑,肯定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它可能导致胃溃疡、支气管哮喘、皮肤过敏、高血压、头痛等心因性疾病。所以,在失败受挫之后,如果感到精神有压力,不可掉以轻心,而应采取各种心理自我调节方法来摆脱压力。
7.如何控制自己的急躁情绪
急躁是神经系统兴奋和冲动的表现。犯有急躁情绪者,—事当前往往不慎重地付之行动,结果事与愿违,接着陷入灰心丧气之中。另外,由于急于求成,常伴有情绪紊乱,打破了和谐与平静的心态,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怎样控制急躁情绪呢?通常可采用下述方法:
加强计划性
办事之前首先要冷静地思索一番,大事订好书面计划,小事做到心中有谱。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干什么都做个安排,这样工作起来就不会急三火四毛手毛脚了,慢慢就会养成稳重的习惯。
办事前做到自我暗示
办事前心中可以默念“沉着,沉着”、“冷静,冷静”。在暗示下,慢开口后动手,这样就会取得明显效果。
加强素质训练
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习惯性。为了克服急躁,可以通过下棋、书画、做小手工艺品等方法,磨炼自己的耐性和柔韧的劲头,久而久之会自然地养成不急躁的好习性。
做事始终如一
急躁者做事千万不要虎头蛇尾,故在行动时,不但要有良好的开头,还要有满意的结尾。因此保持善始善终也是克服急躁的重要环节。
控制急躁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个过程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控制急躁需要下决心,要有意志力才行,否则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8.祛除悲观情绪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没有一刻的平静,忽而兴奋、欢乐,忽而沮丧、消极。情绪乐观的人也有不幸与烦恼,但善于排遣解脱。也有的人大部分的生活被消极情绪占领,或哀叹吁嗟、灰心丧气,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不善于解脱排遣。要摆脱这种悲观情绪,需要个人进行心理的积极调适。
排遣自怨自艾情绪
别盯住消极面。我们可能对多少次受到别人的“抢白”和不公正的待遇记得很牢,或自己总是对自己说:“我真倒霉,总被人家曲解、欺负。”那自己当然没有一刻的轻松愉快。
相反,如果把注意力盯在与别人友善、和好的事物上,并常常告诉自己,误解、敌视毕竟是次要的,并把愉快、向上的事串联起来,由一件想到另一件,我们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绪。
摆正自己的心态
有些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对失败有点可贵的“马大哈”精神。而有的人经常焦虑不安,后悔本应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对别人获得的每一个成就、荣誉都想无条件地取得,企求尽善尽美。最后总是既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懊悔。
不要过于挑剔
大凡乐观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这才感到顺心。
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干涉人格。怨恨、挑剔、干涉是心理软弱、心理“老化”的表现。遇到情绪扭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回避一下,打破静态体验,用动态活动转换情绪。如果我们能跟随欢乐的歌曲哼起来,手脚拍打起来,无疑,你的心灵会与音乐融化在纯净之中。同样,看场电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我们带到另一个情绪世界。
理智对待生活
如果出了工伤,只能靠轮椅行动,这对我们无疑是重大的打击。而残疾的身体,往往使人变得浮躁、悲观。但是,浮躁、悲观是无济于事的。倒不如冷静地承认发生的一切,放弃生活中已成为你负担的东西,终止不能取得的活动冀望,并重新设计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过分固执。
不要制造人为的隔阂
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者轻视、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自己又多了一个人际屏障,多了一个生活的对头,那当然也使自己整日诚惶诚恐,不知他人在背后又要搞什么。
正确的方法是:净化自己的诚意,不回避对方,拿出豁达的气量,主动表示友好。这样做,使自己在针锋相对、逃避退缩、一如既往的三种态度上找到最利于个人情绪健康的方式。
保持乐观健康的情绪,关键在于有信任、现实的处世宗旨,相信自己和别人都在不断改善人际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一条自我可以接受的幸福道路。
9.克服羞怯的心理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某种程度的羞涩和胆怯,不过有些人表现得特别严重。这是由个人的心理、个性、性格等因素造成的。羞涩心理会大大妨碍与他人交际,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以至缩短寿命。但是,不管这种心理是不是天生的,我们总是有能力纠正自身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类型的。
为了克服心理上的羞怯感,建立起正常的自信心,医生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建议:
有意识地多和周围的人接触
在和别人交谈中不要踌躇、畏缩,要相信自己说的话和别人说的话是同样重要的。
多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忘掉自己自认为可能的缺点和弱点,甚至不妨把优点列成表,每天提醒自己,以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
事先想好自己想说的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显示自己这方面的经验和技能。
多做深呼吸
如果我们在人多的场合感到羞怯、恐惧时,可以立刻做几次深呼吸,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听听他人的谈话。要牢记住,别人也与我们一样关心着自己留给周围人的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
努力克服和控制羞怯心理,会带来很多好处,其中最主要的是向别人提供一个进一步了解你、关心你的机会。
无疑,在克服羞怯心理的初期,会使羞怯者不自然,甚至有难受的感觉,但一旦成功克服羞怯心理,便会在和别人交往或个人前程上踏上平坦的道路。
10.自私心理的自我排除方法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说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人有许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人的许多行为就是为了满足需求。
但是,需求要受到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法令的制约,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隐藏在个人的需求结构之中,是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私称为病态社会心理。
自私心理的病因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客观方面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我国各项资源的数量、种类、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合理之处,对资源的权力,行业、部门垄断还比较严重。于是,缺乏资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当的方式去交换。由此,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相互交换。
从主观方面看,个人的需求若是脱离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
凡自私的人,都有这样的病态社会心理,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这些心态逐渐变成了一种流行的畸形心态。
由于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确实从中捞到了某些好处,更使得自私之风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导致腐败,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它使得社会风气败坏,是违法违纪的根源。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克服。自私心理的自我调适有如下方法:
内省法
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
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即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而要反省自己的过错,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学习,对照榜样与楷模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法。
多做好事
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回避性训练
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理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11.贪婪心理的控制方法
贪婪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越满足,胃口就越大。
贪婪心理的成因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客观原因:中国古代就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说法,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确有一些不务正业、靠贪污、行骗过活的不法分子。
主观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错误的价值观念
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儿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会满足。
行为的强化作用
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不断强化着那颗贪婪的心。
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与自己相比各种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发一股贪婪之念,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补偿心理
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贪婪者往往超越社会发展水平,践踏社会规范,疯狂地向社会及他人攫取财物,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应牢记那些诗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自我反思法
即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
知足常乐法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
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
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12.怎样戒除网瘾
网络成瘾属于一种精神障碍,长时间上网会在大脑诸多神经元中制造“上网兴奋点”,这些兴奋点使大脑对上网产生持续的兴奋,这种成瘾的病理与吸毒、赌博十分相似,也和吸毒、赌博一样很难戒掉。
网络成瘾一般都会有如下的表现:
强烈依赖网络
上网成为一种心理需要,支配着网瘾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日常行为的一切。一旦无法上网时,就会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处于焦躁状态。生活的重心即是上网,生活质量非常差,对工作、学习毫无兴趣。只有接触网络,才能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冷酷对待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