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攥着一把长尺,敲着桌台,面无表情地说:“安静,安静了,大家仔细看着我再示范一遍,然后每个学生都跟着模仿一次,有不规范的,我再来逐个纠正。训练是辛苦的,但不辛苦,哪来取得成功。”
世博会期间,主办方为办好一台中外小朋友欢聚晚会,每个周末将所有参加演出的孩子集中起来强化训练,可每天陪伴10个孩子来的还有10位家长。这是第6天了,本来是老伴来的。可今天朱教授在集训地办事便一同来了。听着指导老师用长尺敲响台面,他知道那是无奈而郁虑,他也曾因为学生对文言文的迷茫而焦躁。
女儿本不是学舞蹈的。但自从她被选拔参加中外小朋友晚会训练,显得格外来劲,也肯动脑筋。近几个星期,在家里只要有空,她就自觉地对着镜子比划,接着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着动作,一会又用脚踩音乐的节奏,一会又调整动作与节奏合拍,最后才进行全身合成。几天下来,他认为女儿跳得总算有模有样了。可刚才指导老师说到规范,他心里又一下子没底了。
伴着舒缓而熟悉的旋律,指导老师在台上转动飘移起来,边示范边讲解,终于在家长的热烈掌声中结束。她停下来,她绷紧的脸笑了笑,可给人的感觉像哭。她说:“这个舞的动作虽然简单,但音感很强,却也要求很高,用肢体展示花瓣纷纷落下,由花瓣纷纷落下想到光阴易逝,用舞蹈诠释美丽的瞬间,不下功夫,就很难跳出味道来。”
终于轮到女儿上台表演,朱教授的心顿然蹦跳起来,他指望女儿能为他争气,又害怕指导老师的严厉让女儿难堪。眼下指导老师的脾气显然有些躁,没有半点肯定鼓励的口吻,先是说女儿的动作不尽规范,过于刻板,后又嫌女儿跳舞踩不着节奏,缺少乐感,根本跳不出花瓣纷纷落下的味道。
朱教授平静地盯着女儿的舞步,女儿显然很争气,反复行走了几回,指导老师又耐心指点一番,可女儿最终还是焦虑了,越来越踩不着音乐节奏。他迎着女儿飘瞥过来的目光,女儿似乎害怕他失望而生气。他做作一副亳不在乎的样子,他不想给女儿增加压力。可老伴却不善人意,脸上流露出不悦之色。女儿下台时已是满头大汗,他迎上去,说了一句他平日最爱对学生说的话:“没事的,你很有进步!”女儿的脸孔一下子静下来。然后,他抱着女儿继续观看别个孩子的跳舞。
忽然,一个凄厉的哭声刹时响起,回头一看,是一个刚从舞台上下来的孩子被家长暗里拧了一下臀部。那家长显然是对孩子刚才在台上的表现不满,温怒之下做了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动作,可孩子不会掩饰,痛得放声大哭起来。
指导老师从台上恶狠狠甩下眼光,那意思是别闹,要哭到外面去哭。随即那对家长将哭闹的孩子带了出去。这时候,朱教授发现,老伴的脸上掠过一缕笑意,那意思是至少我女儿没这么不争气的哭。可是这时候,女儿挣脱了他的怀抱,随着那对家长跑了出去。他知道,她去安慰同读小学的小朋友去。他心里顿然欣慰起来,同情有时会激发一个人的自信心。
10个孩子轮流走台训练了一遍,指导老师说话了。她表扬了在场的一位农村妇女,因为她的女儿跳得最好,一丝不苟,舞步严谨,不像xxx(其中包括朱教授的女儿还有刚才被家长拧了臀部的孩子)那样随意,那样刻板……跳得不规范的还要加倍努力,距离晚会的时间不多了,希望家长们回家后一定要督促孩子强化训练……
那位农村妇女红着一张骄傲的脸,谦恭地聆听指导老师的话。家长们的目光里对她充满了敬意。指导老师要求她发言,她顿了顿,终于拘谨地说了。她教子的经验是:不跳好,就不给饭吃,不刻苦,哪来的成功。她的信念是:她不会跳舞,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好好学,将来要成为舞蹈家。随即在指导老师带动下,训练场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朱教授没有鼓掌,他一下子茫然了,说不清农村妇女说的话对或不对。当父母的很容易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而一旦孩子未能实现,那将会背负永生的压力。
回家的路上,朱教授同老伴女儿都没有说话。进门前,女儿终于说了:“我还要练几遍呢?”他断然改变以数字说话的方式,说:“你想练几遍就几遍,不想练就歇会,以后我们不会强求你做你不想做的事。”
而结果是:女儿的舞蹈跳得越来越出色了。
张茜赏析: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作者的目的在于给予读者以教育孩子方面的思考。
小说中选取了两类典型的家长,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大学教授。他们两的女儿都去学习舞蹈,在老师的眼中,农民的女儿舞蹈跳得很好,而教授的女儿在她眼里则跳得随意、刻板。在指导老师的要求下,那位农民家长讲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她的教育理念便是必须让孩子刻苦认真的练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她自己不会跳舞,所以必须要孩子努力的练。
在教授的眼中,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爱好的权利,他认真的思考之后觉得作为家长并不能够把孩子的选择权剥夺,从听完那次农民的发言之后,他再也没有逼迫孩子练习,决定让孩子顺应自己的身心自由的发展。结果,孩子的舞蹈跳得越来越好。
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通过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折射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教育孩子理念不科学的问题。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很多年,让孩子全面的发展也必然包括其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爱好,自由的发展自身的爱好。
戴哲赏析:
《女儿的舞蹈》中讲述的是农村妇女和大学教授分别如何教育自己小孩的故事,同样是学习舞蹈,农村妇女的女儿比大学教授的女儿要跳得好很多。当谈及教育经验时,农村妇女要求女儿不跳好便不可吃饭,因为自己不会跳舞,所以一定要孩子好好学将来成为舞蹈家;大学教授当然不赞成这种“压迫”式的教育方法并以此为鉴告诉自己的女儿想练几遍就练几遍,绝不强求她,结果他女儿的舞蹈反而跳得越来越出色了。很显然,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应当让孩子顺应自己的身心自由发展。
事实上,教授的教育方法确实值得提倡,问题在于与大学教授及其女儿相对的一方是农村妇女及其农村孩子,二者之间悬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这不能仅仅是一个批判农村妇女错误的教育方法的故事,靠读书改变命运从古至今都被奉为真理,虽然如今“读书无用论”盛行,但是对出身贫寒的农村孩子而言这依然是唯一的出路,可悲的是很多时候他们连这条路也走不通。而这,恰恰是现实的复杂与暧昧之处,作者似乎没有通过作品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