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40〕参见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41〕方军,《论人格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哲学研究》,1992年,第8期,第3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43〕吴卫东,《论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人的生存质量说之二》,《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8页
〔44〕王双桥,《人学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8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6页
〔46〕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6页
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4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6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页
〔16〕《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9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19〕转录自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406页
〔20〕〔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22〕袁贵仁,《人的哲学》,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29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页
〔24〕《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7页
〔2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05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页
〔27〕王双桥,《人学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28〕刘敬鲁,《人、社会、文化——时代变革的思想之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页
〔29〕〔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72年,第154页
〔31〕同上,第458页
〔32〕同上,第443页
〔33〕参见邬焜,《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34〕参见徐梦秋,《融贯形上形下二界以道御学御术御器御万物——再谈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81页
〔35〕邬焜,《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5页
〔37〕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页
〔38〕同上,第89页
〔3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47页
〔40〕同上,第460页
〔41〕同上,第515页
〔42〕转引自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99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5页
〔44〕同上,第234页
〔45〕同上,第243页
〔46〕同上,第244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3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4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4页
〔50〕同上,第108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52〕转引自张和平,戴春勤,《一代哲学巨人的足迹: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53〕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26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55〕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3—54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7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
〔5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5页
〔59〕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4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页
〔61〕萨特,《存在与虚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05页
〔62〕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15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9页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3页
〔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2页
〔67〕《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00页
〔68〕王双桥,《人学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69〕戴埃,《你的误区》,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年,第41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6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2页
〔72〕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73〕陈章亮,胡近,张玉瑜,《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执政兴国面临重大问题的思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130页
〔74〕同上,第137页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2页
〔76〕王双桥,《人学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77〕张和平,《‘异化’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概念——试析马尔库塞、弗洛姆的‘异化’观》,《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52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94页
〔79〕同上,第94页
〔8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3页
〔82〕参见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辩析》,《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35页
〔83〕参见毛世英,《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冲突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第43页
十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19—420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3页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29页
〔7〕同上,第131页
〔8〕同上,第12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7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8页
〔14〕同上,第2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5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页
〔19〕叶险明,《论知识经济与‘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间关系的复杂性》,《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第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页
〔21〕同上,第41页
〔22〕同上,第39—40页
〔23〕同上,第39页
〔24〕〔25〕同上,第42页
〔26〕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27〕转引自张世鹏,《什么上全球化?》,《欧洲》,第2000年,第1期,第5页
〔28〕同上,第6页
〔29〕参见文军,《西方多学科视野下的全球化概念考评》,《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45页
〔30〕转引自张世鹏,《什么上全球化?》,《欧洲》,2000年,第1期,第8页
〔31〕同上,第9页
〔32〕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南开学报》(哲学版)1999年,第6期,第55页
〔33〕参见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38页
〔34〕罗伯特·塞缪而逊,《全球化的利弊——为不断发展的市场提供巨大的潜力,但也有风险》,(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0年1月14日
〔35〕李伦,《鼠标下的德性》,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终论参考文献:
〔1〕陈章亮主编,《社会发展与价值观》,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2页
〔2〕边沁,《政府片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15页
〔3〕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2页
〔4〕布可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6页
〔5〕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6〕参见赖金良,《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17页
〔7〕同上,第18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2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79页
〔10〕陈章亮主编,《社会发展与价值观》,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3页
〔12〕参见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5—217页
〔13〕陈章亮主编,《社会发展与价值观》,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0页
〔15〕陈章亮主编,《社会发展与价值观》,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7页
〔17〕同上,第51页
〔18〕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20〕《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68页
〔22〕陈力军,张学军,《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105页
〔23〕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52页
〔24〕〔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97页
〔27〕《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20页
〔28〕罗素,《权力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3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2页
〔30〕冯平,《重建价值哲学》,《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7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0页
〔33〕同上,第39页
〔34〕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61页
〔35〕同上,第356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9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6页
〔38〕《列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