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79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81页
〔34〕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61页
五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4页
〔2〕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3〕密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199页
〔5〕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3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六 参考文献:
〔1〕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33页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殊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3〕马尔库塞,《单面人》,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4页
〔5〕陈中立,杨楹,林振义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63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8页
〔7〕《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8〕斯蒂芬·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9〕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37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页
〔11〕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81页
〔14〕同上,第63页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1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97页
〔17〕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4页
七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8页
〔2〕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0页
〔3〕斯宾诺莎,《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页
〔4〕边沁,《政府片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15页
〔5〕安东尼·德·雅塞,《重申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6〕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50页
〔7〕安东尼·德·雅塞,《重申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8〕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6页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44—245页
〔10〕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0页
〔1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88—289页
〔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36页
〔13〕同上,第176页
〔14〕同上,第323页
〔15〕同上,第52—54页
〔16〕同上,第82页
〔17〕同上,第83页
〔18〕同上,第12页
〔19〕海涅,《论法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37—338页
〔20〕转录自薛华,《自由意志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51页
〔21〕郁建兴,《自由主义批判与自由理论的重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114页
〔22〕〔2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页
〔24〕同上,第258页
〔2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74页
〔2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65页
〔27〕〔28〕同上,第173页
〔29〕同上,第253页
〔3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页
〔31〕斯蒂芬·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8页
〔32〕同上,第29页
〔33〕同上,第30页
〔34〕同上,第130页
〔35〕同上,第141页
〔36〕转录自同上,第143页
〔37〕同上,第354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46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59—260页
〔40〕同上,第326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7页
〔42〕同上,第246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8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17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4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4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44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73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48页
〔52〕同上,第359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7页
〔55〕同上,第267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3页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8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1页
〔59〕同上,第121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3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4页
〔62〕〔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5页
〔64〕卢梭,《爱弥尔》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676页
〔65〕卢梭,《爱弥尔》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03页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29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63页
〔68〕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页
〔69〕安东尼·德·雅塞,《重申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0页
〔70〕同上,第87页
〔71〕同上,第110页
〔72〕同上,第117页
〔73〕同上,第135页
八 参考文献:
〔1〕鲁品越,《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第1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8页
〔3〕〔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4页
〔7〕同上,第562页
〔8〕同上,第7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11〕同上,第14页
〔12〕同上,第8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7—378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页
〔15〕同上,第4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3页
〔1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4 页
〔19〕王守昌,《西方社会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297—298页
〔20〕萨特,《存在与虚无》,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708页
〔21〕参见桑志达,《自由面面观》,《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1期,第66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页
〔23〕〔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38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9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97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0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54页;
〔3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7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4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3页;
〔35〕同上,第221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76页
〔3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61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3页
〔40〕《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20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页
〔42〕同上,第24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3页
〔4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0页
九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3〕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页
〔4〕参见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761页
〔5〕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2—143页
〔6〕同上,第41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页
〔8〕同上,第122页
〔9〕转录自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9页
〔10〕参见李火林,《实践方式与实践——精神方式》,《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6页
〔12〕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4页
〔13〕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
〔14〕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3页
〔15〕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
〔17〕郑家栋,《理性与理想: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5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0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页
〔2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5页
〔24〕转录自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6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5页
〔26〕同上,第128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1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5页
〔29〕同上,第8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3页
〔31〕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20页
〔3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33〕拉兹格,《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34〕安信能成,《康德实践哲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9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35页
〔36〕同上,第436—437页
〔37〕同上,第437—442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