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参考文献:
〔1〕转录自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2〕转录自马克思,《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第1册附录,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年,第246页
〔3〕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5页
〔4〕转录自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4页
〔5〕布可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5页
〔6〕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第463页
〔7〕洛克,《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7页
〔8〕同上,第19页
〔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54页
〔10〕同上,第73页
〔11〕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6页
〔12〕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0页
〔1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288—289页
〔1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36页
〔15〕转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3页
〔1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58页
〔17〕同上,第165页
〔18〕同上,第173页
〔19〕同上,第253页
〔20〕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52页
〔21〕〔22〕约翰·密尔,《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页
〔23〕同上,第12—13页
〔24〕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02页
〔25〕参见黄皖毅,《如何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黄楠森教授访谈录》,《21世纪哲学创新》,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1年,第568页
〔26〕参见桑志达,《选择的自由和选择的限制》,《中国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理论版),1988年,第5期,第44—45页
〔2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3页
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3〕同上,第120页
〔4〕同上,第131页
〔5〕同上,第120页
〔6〕同上,第12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5页
〔8〕同上,第40页
〔9〕同上,第87页
〔10〕同上,第29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2页
〔12〕同上,第27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15〕同上,第67页
〔16〕同上,第1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3 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6页
〔19〕同上,第87页
〔20〕辛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第2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页
〔24〕同上,第30页
〔25〕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页
〔2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2页
〔28〕同上,第92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31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3—22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6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0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3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页
〔40〕《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54页
〔4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0页
〔43〕同上,第48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0页
〔45〕同上,第62页
〔46〕同上,第65页
〔47〕同上,第92页
〔48〕〔49〕〔50〕同上,第98页
〔51〕同上,第99页
〔52〕同上,第100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页
〔54〕同上,第36页
〔55〕同上,第37页
〔56〕〔57〕同上,第39页
〔58〕同上,第73页
〔59〕〔60〕〔61〕同上,第42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17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4页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48页
〔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 页
〔66〕〔67〕〔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页
〔69〕同上,第278页
〔70〕同上,第257页
〔71〕同上,第262页
〔72〕同上,第263页
〔73〕同上,第79页
〔74〕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 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76〕同上,第443页
〔77〕王振亚,《社会主义文明结构的人学意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01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8—479页
〔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81〕《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3页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7页
〔83〕同上,第273页
〔84〕薛德震,《人的哲学论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
〔8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3页
〔87〕《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0页
〔8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4—265页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2页
〔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8页
〔9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19页
〔92〕参见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2006年,第165—169页
〔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页
〔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2页
〔96〕王晓东,《实践哲学的本体论范式》,人大复印B1《哲学原理》,2000年,第6期,第16页
〔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4页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8页
〔99〕杨信礼,《实践:社会发展和发展哲学的历史与逻辑起点》,《理论学刊》,1999年,第6期,第52页
〔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6页
〔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63页
〔102〕胡承槐,《论马克思的社会解放理论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构建——兼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相互关系》,《哲学研究》,2000年,第10期,第10页
〔103〕《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页
〔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27页
〔105〕《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8页
〔10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页
〔108〕《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28页
〔109〕《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297页
〔110〕〔1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页
〔2〕同上,第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6〕同上,第169页
〔7〕同上,第368页
〔8〕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3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页
〔12〕同上,第18页
〔13〕同上,第2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3页
〔16〕同上,第82页
〔17〕同上,第50页
〔18〕同上,第16页
〔19〕同上,第48页
〔20〕同上,第1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7页
〔22〕同上,第12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4页
〔25〕同上,第48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1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3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89页
〔2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174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34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2页
〔33〕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8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 年,第126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2页
四 参考文献:
〔1〕约翰·密尔,《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83—284页
〔3〕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7页
〔6〕Rawls·john ,‘A Theory of Justice’,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1
〔7〕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69页
〔8〕同上,第364页
〔9〕同上,第471页
〔10〕Rawls·john,‘Justice as Fairness: Political not Metaphysical’,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1985,14/3,245
〔11〕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12〕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7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1页
〔14〕参见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6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1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25页
〔18〕同上,第426页
〔19〕同上,第439页
〔20〕郁建兴,《自由主义批评与自由理论的重建——黑格尔政治哲学及其影响》,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32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35页
〔22〕同上,第44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15页
〔24〕郁建兴,《自由主义批评与自由理论的重建——黑格尔政治哲学及其影响》,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327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
〔27〕同上,第230页
〔2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29〕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30〕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