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38〕对于无产阶级所追求的最广泛、最真实的自由来讲,它也需要建立起“联合体”这样一个社会组织,“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9〕这种“联合体”在十月革命的俄国具体表现为苏维埃政权,在社会主义中国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所以列宁自豪地说:“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将是由共产主义者建立的制度。”〔40〕当然这种社会组织体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当无产阶级完成了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最终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它将失去其政治功能,而仅仅成为一个对物和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的社会组织体系。这个社会组织体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公民的觉悟性相当高的状况下,在保证自由社会化完全实现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实现着自由个性。
总之,自由社会化中的科学的社会管理组织是自由个性实现的组织保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自由个性的实现是在自由社会化实践基础上实现的。
(三)先进高尚的社会观念体系
在自由社会化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体系、管理科学的社会组织体系相一致的先进高尚的社会观念体系。这些社会观念应包括最朴素的人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这三种过渡观念,以及最普遍、最广泛,人们都共同认可,最终在自由个性实践中形成的最高尚、最先进的社会道德观念(共产主义道德)。
最朴素的人道主义观念来自于人的基本属性,倡导以人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后来它又进一步赋予了价值、责任、义务、权利等社会意义,成为维护人能够得到自由发展的一种基本的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生存空间的不断拓展,以及对自由的日益可望与迫切追求,又逐渐形成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等三种自由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过渡观念。这三种过渡观念从人道主义发展的角度来讲,都是一种相对范围内的人道主义的具体表现(均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狭隘性),它们都不可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自由,但无论如何,不断增强的人道主义会促进自由的发展。反过来,人类自由的发展也会促进人道主义内涵的丰富。从自由的发展角度来讲,它们都是人们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对自由范围和自由程度的扩大与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1〕(当然这里讲的“集体”也是指真实的集体,而不是虚幻的集体。)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说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这三种观念是过渡性的,但它们在人类追求解放、自由的过程中却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是自由社会化不断发展与实践的必然体现,是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
前面讲了在自由社会化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突破狭隘的集体观念,但无论怎样,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类这种群体始终存在着,因此,为维护类的存在,要求在自由社会化的实践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最大的、最普遍的、人们都能共同认可与遵守的社会道德观念(共产主义道德)。在自由社会化实践过程中社会道德观念(共产主义道德)的建立是最终实现自由个性的有力的思想保证。
此外,先进高尚的社会观念还应包括在政治活动中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在经济活动中的平等与公正观念,在文化活动中的交流与创新观念等。全社会一旦建立起这些人们都普遍认可,共同遵守的先进高尚的社会观念,那么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就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准则和规范,从而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四)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建立一种既合理又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建立起社会安全保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2〕社会安全保障就是要防御和阻止来自自然的、人为的对人的生存的侵犯和破坏,保证人的生命存在权,保证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自由及其自由社会化和自由个性目标的实现。其次要建立起社会生活保障。社会生活保障是给人们提供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一切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于生活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每一个单个的人来讲,他要获得生存所需的一切基本条件,都只能来自于社会,而社会的物质财富的积累又是通过人的共同劳动实现的。所以建立起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保障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没有或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来讲这其中更是包涵着道德因素。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最基本的生存平等权,也才能够进一步实现自由社会化和自由个性的目标。第三要建立起社会教育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持续性发展,同样人类自由的发展与实现也必然是一个持续性过程。通过持续性发展,不断调解和处理着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其中有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从而尽可能满足自由社会化的需要和最终实现自由个性。这两种关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造就着每一个迈向自由的时代和不断追求自由的人。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自由的发展不仅需要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需要繁荣丰厚的精神财富。人的精神财富的创造、拥有和发展只能来自于教育,通过教育使人具有文化,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重要体现。当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拥有了受教育权,他就拥有了参与自由社会化实践的权利,拥有了最终实现自由个性目标的可能。第四要建立起社会就业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得以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理想社会。然而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并不能凭空表现出来,它需要以劳动为基础,在劳动中得以发展和实现。这是最终实现人类自由的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实现就业,就实现了劳动权,也就使每个人都具有了实现自由社会化,实现自由个性目标的权利。所以实现就业,实现劳动的权利,在共产主义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马克思说:“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43〕但是在人类长期的发展中,它却不属于人自身,只有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才能使这种“所固有的东西”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中来。所以毛泽东同志说:“自由是人民争来的,不是什么人恩赐的。”〔44〕总之,在进行人类自由的实践过程当中,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个性的理解和认识必须要以自由社会化为基础,通过人类自由社会化的实践来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高目标——自由个性。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人的物质需要和历史需要的统一始终视为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任何孤立的、封闭的去理解和认识自由个性的观点都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九 实践理性与自由实践理性
自由的认识是曲折的,自由的实践更是复杂而艰辛。在确立了自由目标,进行自由实践之前还要有一个必要的准备和必经的阶段,这就是自由实践理性。自由实践理性将自由认识与自由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犹如一座桥梁使两者得以沟通,并形成完整的自由认识与实践理论。
§§§第一节 实践理性的存在
任何实践都要在理性指导之下才能开始、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是人类活动和其它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但是我们做任何事又都不能只看过程,而不问结果。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效果究竟怎样?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涉及到实践理性。
一、实践理性的提出
自从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以来,引起了各哲学派别的关注,因为它作为我们人类生活中一个重要方面,关系着人的实践效果。马克思曾用这样一段话来说明它的存在和重要,他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现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对人类活动有许多正效应,如生产效率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相互交往便捷等,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定的负效应,如人类唯技术文明造成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资源短缺或枯竭、经济差距加大、贫富差距明显等。从哲学角度来说,这种唯技术文明的实践给人造成了一定的反主体性效应,在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中出现了人的主体地位的削弱或消失,从而给人带来了不安和危机。理性是实践的先导,实践理性更是关系到实践的效果。因此,实践负效应问题的解决需从实践理性入手。这也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关注、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从人的立场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使现实世界更加按照人的需要、人的目的变化。要取得这样一种效果,必须提高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特别是要提高人的实践理性,用它来更好地指导人的行为,即“指导行为的实践之知”。〔3〕实践理性是人所特有的,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二、实践理性的界定
那么,什么是实践理性呢?从历史来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康德根据纯粹理性的不同功能和应用范围,将人类理性划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并对实践理性的内涵予以了界定。康德认为:实践理性是纯粹理性的实际运用,是纯粹理性的实践功能。其地位高于理论理性;其内容是行为的规范;其对象是至善;其目的是探求和实现人的意志自由。〔4〕黑格尔十分赞同康德的观点,他说:“康德所谓实践理性是一种能思维的意志,亦即指依据普遍原理自己决定自己的意志。实践理性的任务在于建立命令性的、客观的自由规律”。但在赞同之余,黑格尔也对康德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说:这种“实践理性自己立法所依据的规律,或自己决定所遵循的标准,除了同样的理智的抽象同一性,即:‘于自己决定时不得有矛盾’一原则以外,没有别的了。因此康德的实践理性并未超出那理论理性的最后观点——形式主义”。〔5〕鉴于此,黑格尔提出了他本人对实践理性内涵的界定。黑格尔认为:实践理性“就是实现善的冲力,亦即意志或理念的实践活动”。〔6〕实践理性所要达到的善的目的不是内在的东西,而是通过扬弃现存外界的规定之后才能实现的意志,是对外部现实世界的要求和改变。所以实践理性的目的只有外部现实性的客观实在性。此外,黑格尔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关系又统一于绝对理念。这是德国古典哲学,乃至近代哲学关于实践理性的最高形态和最后成果。当然,黑格尔关于实践理性问题也存在缺陷,这就是他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统一于绝对理念,归根到底是精神的自我统一,并未达到对世界的认识和改变之目的。
对实践理性的研究需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问题的最后落脚点也不应仅在解释世界上,而更应在改变世界上。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实践理性的内涵观点众多,但是我们对实践理性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应从人出发。因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不断追求解放和实现自由的过程。其次应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实践理性问题。因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所以是社会实践决定着实践理性的发展。对实践理性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应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8〕综合上述认识,实践理性具有将认识与实践连接起来的特点,是认识与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双向沟通和促进作用。具体讲:第一,实践理性具有理论性特点。“理性的力量在人类行为中提供指导”,〔9〕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一种普遍意义和方法指导,也能预测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结果。第二,实践理性具有现实性特点。由于实践理性产生于具体实践活动,因此,它与某一具体实践的关系比一般理论与该实践的关系更为现实,也更为密切,更具有较强的具体指导意义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作用。第三,实践理性具有双向沟通和促进作用。实践理性一方面具有理性特征,是实践主体——人——对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的一种超前性的观念反映,对实践活动可进行一定意义和程度上的指导和预测。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又具有实验性特征,只不过它的实践是一种借助于抽象符号的思维实验。在实践主体进行具体实践之前,他可以对外部客观对象进行观念上的分解和组合,进行观念上的实际模拟操作。正因为如此,有人把实践理性称之为人类掌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10〕当然,这种方式的基础来自于实践。通过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实际模拟操作,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将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总之,从本质讲,实践理性是实践前人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最终、最高的观念掌握和解答。
三、实践理性与理论、实践的关系
从实践理性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实践理性与理论、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对它们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分析,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对实践理性的完全理解和认识。
(一) 实践理性与理论
理性说到底是一种人的行为能力,它包括对事物的思维、判断、推理和概括等的能力,其目的“在于知道真理,在于将意识和知觉当做一种事物的东西作为概念把它寻找出来,即是说,它要在事物性中仅仅寻找出它自己的意识。”〔11〕这样一种能力的存在就构成了人对世界,包括对事物发生、运行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并以理论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特别强调和突显理性的作用和地位,并形成了对世界以及人本身的最一般的理论认识,这就是世界是合乎理性的存在,人作为唯一一种理性的存在物可以通过理性这种行为能力把握世界和认识人自身,从而达到控制和操纵自然界为人利用和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