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册像一条魔毯把你带往几个世纪前的罗马、荷兰……于是我们跟踪傅雷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对艺术之神皈依之虔诚走近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鲁本斯……让我们通过画面听到音乐的律动、历史的走向、心灵的震颤,并教会我们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汇聚众多人物的题材里,找到那准确地精心勾勒含蓄在表明一件事实的一举手一投足的一分钟。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世界美术名作,而是《基督从十字架上下来》的那一分钟的崇高,而是《维纳斯诞生》的那一分钟的万丈光芒,而是《圣者阿尔贝托娜之死》窒息前的一分钟的痛楚……
“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绘画能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但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无疑是一本为广大女性指点艺术迷津的杰作,我们将沉浸在古典艺术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美感中,同样我们也会找到神与性灵在绘画中的完美体现,让我们的心灵净化、升华,让我们以女人最独特的视角去领悟艺术带给我们的精彩纷呈,从而在生活中挥洒你的艺术天分。
5.重温儿时旧梦——鲁迅《朝花夕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蹿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创造了自己的“闲话风”体的散文著作《朝花夕拾》,内有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以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而动人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有机结合;文笔深沉隽永,流畅自然,亲切平易,让文章“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成为中国现代散文中永远值得珍藏的经典之作。
《朝花夕拾》带着鲁迅先生独有的幽默、洒脱、雍容和难得的闲适,是现代最具魏晋知识分子“清俊”、“通脱”气质的大家之作。书名取意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来清除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而不仅仅是回忆。就像序言中所说的:“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略有悲戚的语言却在文中变成与读者真切沟通的往事追忆,鲁迅先生是想通过这部作品与读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让自己和读者都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真诚袒露自己生活与内心的秘密、真实的快乐与痛苦,在自然、亲切、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童年时“水乡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男女都谈些闲天,说些故事”的情景开启了鲁迅回忆的序幕。文中平等、开放又充满率真的气质,让我们看到一个淘气、真诚而又寂寞的童年鲁迅。十篇追忆更展现了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于是我们读到了“我的保姆”的“伟大的神力”和她那发自天性的质朴,那位博学而方正的私塾老师朗诵“极好的文章”时的沉醉,以及隐藏在“瞪眼”和“怒色”之后的温情;还有异国教授小至“为中国”大至“为学术”的“不倦地教诲”与博大的爱心,以及“把酒论天下”的“旧朋”间寂寞中的友情;同时也看到“人间至爱者”长妈妈、父亲、徐锡麟、范爱农——“为死亡所捕获”的人间大悲剧,又听见那鲁迅式的生命的祝福与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中永安她的魂灵!”
在“爱”与“死”的反顾中,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鲁迅曾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的确,童年的一切我们保存了记忆中最美的部分,这部分虽短就足以让我们一生追忆,每当我们受思乡的蛊惑或是现实的侵扰,我们不妨在童年的回忆中找到真率的一面,人生因为拥有了这些回忆而变得丰满坚强。
6.做一个会看电影的女人——毛尖《非常罪 非常美》
“瑞芬舒丹晚年的时候,嘲讽而心酸地说:‘女人是不允许犯错误的。’但是,接着,她很有勇气地说:‘不过,我那时确实非常崇拜希特勒,他在任何角度都不好看,不是那种会让女人喜欢的男人,但是,他很有魅力。’……法西斯之美有没有可能只在美的范畴内得到评介?或者,那永远将是一种带罪的美。”
电影是假的,但是没有比它更美好的真实。和电影有关的一切记忆都如此美好,只可惜美好的东西如蒙太奇般地消逝,却总让人难以释怀。《非常罪非常美》是一本世界电影评论,作者毛尖以笔记的形式写下了20余篇文章,每一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或是著名影片,或是著名演员,亦或是著名导演以及他们的台前幕后。内容包括李碧华的《胭脂扣》、“长跑教练”张艺谋、哈姆雷特小姐:嘉宝的故事等等。
这显然不是一本严肃的完整的电影史,不是宣言,也不是白皮书,笔记就是笔记,仅仅是一本因挚爱电影而感发,用意象纷纭、色彩斑斓的文字所做的深夜笔记,但书中所选电影皆为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所叙之人皆有不可道明的迷人之处,不管在电影之中还是在电影之外,它们被忧伤曼妙地演绎,从一个女人、一个文人、一个专业影人的角度体察电影无所不在的魅力。相信它属于所有对电影有独特知觉、能体会出声色味美的人们。
《非常罪非常美》不过是谈了一些与生命有关的故事,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些与虚幻的电影角色或者现实的电影人生命有关的故事。作者毛尖刻意选择了那些与“通俗”和“流行”保持了一定距离的电影故事。她的文字仅仅与生命和美有关,她的切入方式是感悟,她想传达的是某种震撼。她娓娓道来关于电影的风花雪月、缠绵纠葛,诉说着关于电影的颜色、眼神,以及脸蛋。她把电影和电影人的衣服都脱下,以真切精巧的手法对他们进行解剖。在这里,有关于同性恋的缠绵、关于先锋的孤独、关于裸体的纽约、关于杀手们的爱和死,很多通常被放逐的电影故事被毛尖一个个悄悄地打开,轻轻地倒进杯中。平日里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就这样在毛尖的杯子里,摇啊摇,散发着独有的香韵和淡然。
贯穿整本书的就是那些电影中的细节,它们才是最珍贵的电影记忆,才是一部电影声色味香的全部要领。常常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画面的定格,就足以让毛尖牵连起电影史的众多细节,毫不顾及地献给人们。
比如“奔跑”。在诸如《罗拉快跑》《四百击》等的经典“奔跑”背景下,毛尖将张艺谋影片的成功归咎于秋菊执著地“竞走”、魏敏芝一声不吭地“较劲”,还有“我的母亲”灿烂地“追逐”。“奔跑”被给予了结构电影的意义,也被给予了超出电影的文化内涵——张艺谋因此“奔跑”到了柏林和威尼斯。
比如“注视”。玛丽莲·梦露在地铁通风口的撩拨、英格丽·褒曼在《卡萨布兰卡》中的暧昧、海蕊耶对情人导演伯格曼的隐秘告别、阿佳妮在滔滔逝水上的痴迷,电影史上最动人的目光被毛尖就那样不经意地连缀成串,然后铭刻上一行温情的感叹:看啊看,看啊看——关于一个动作的不朽。
比如恐怖片。毛尖说:“有三部经典的恐怖片都是以P开头的,它们是Phantom of the Opera(《剧院魅影》,1925),Peeping Tom(《偷窥的人》,1959)和Psycho(《惊魂记》,1960)。而这三个词——phantom(鬼魅)、peep(偷窥)、psycho(精神病患者)——刚好代表了三种类型的恐怖。”这些都成为你破译电影之谜的另一种密码。
比如“美”。“在嘉宝面前,‘美’这个字第一次显示了语义学的寒伧。嘉宝的美可以说是一种真理:免疫于时间和人间,隐喻了一种终结的秩序。”比如《加曼,慢慢微笑》,就像一篇人物传记,温暖得令人落泪,这一定源于一颗智慧宽容的灵魂。比如鲍嘉式的抽烟、张国荣的拔枪姿势、张曼玉的旗袍……虽然毛尖的视角无疑有点儿刁钻,但是在她显得率性和跳动的叙述里,我们不得不惊叹她的敏锐。当她注视生命的时候,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庄严和肃穆。
《非常罪非常美》让女人经历了一次神秘而快乐的电影之旅,有时候为人物的命运而感伤,有时候为影片想象不到的内蕴所打动,有时仅仅是文字本身也让你心醉神迷。作者说:“电影是假的,但是没有比它更美好的真实。”歌颂电影,就是歌颂美,电影因为美所以好。暴力、盗窃、背叛、阴谋、荒淫……种种罪恶经过宏大的电影美的表达,比缺乏诗意、卑微的善良更能给人以崇高的教育。如果看不进去大部头的影史名著,倒不如翻开“罪美”的片段,做一个会看电影的女人,以唯美的态度和敏感的心灵去阅读电影,势必发现更为壮观的灵魂之舞和更为摄人心魄的美丽。
7.让时间STOP——彼得·梅尔《普罗旺斯系列》
“……我发觉,凭着庭院中树影的位置,我大致可以估算出时间。但至于今日何日,我就不大记得了,反正也不重要。我感觉自己变成安分守己、无欲无求的院中蔬菜了。是的,在普罗旺斯,时间不像世界其他地方那样受到崇拜。”
生活是不紧不慢的,而时间却在无声无息地流逝,往事便变得如玫瑰般的悦目,以至于我们竟渴望成为一个窃贼,好盗回那些丢失的碎片,拼凑出那永不会再来的美好时光。也许有一种办法能找到它,那就是读梅尔的书,在《重返普罗旺斯》中品味从《普罗旺斯的一年》到《永远的普罗旺斯》。
哲学家周国平曾推荐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系列书是最忘情远行的书,而像梅尔夫妇一样逃逸都市,享受慵懒,在普罗旺斯做个时间的盗贼,已经成了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甚至普罗旺斯也和香榭里舍一样成为法国最令人神往的地方。
梅尔,一个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间匆忙行走的都市人,转辗于经年持久的拥挤、繁忙、喧嚣、竞争,获得了金钱,却失去了健康和宁静。整日没精打采,双目充血,哈欠连天,没有胃口,脾气暴躁,还有轻微的妄想症——他幻想可以在清晨斜身入窗的阳光中醒来,滴几滴橄榄油在涂满了碎番茄的面包上,和着阳光一起吃下;他幻想可以在蔚蓝海岸惬意地享受阳光,可以坐在罗马时代的圆形露天剧场看戏,可以坐在咖啡厅里消磨一个下午,甚至可以来一场阔别已久的午睡。有一个地方应该是喧闹、绚丽、生机勃勃的,有一群有趣、热情、淳朴的当地人,让生活变得闲适却并不单调,宁静却并不孤单。
结果是:梅尔竟然携妻及爱犬逃亡普罗旺斯!向过去的一切说再见!
在《普罗旺斯的一年》中记录了彼得·梅尔夫妇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第一年的生活。他们住在偏远的乡村,努力修葺终于买下的历经两百年的老房子。从一月里,咆哮直下隆河河谷的西北季风冻裂他们的水管开始,他们与当地的泥水匠、水管匠打起交道。月复一月,他们受够了工匠们的推拖迟延,他们想出的种种应付办法让我们捧腹大笑。这一年里,他们和猎野猪的农夫、采松露的乡人及其他乡下邻居们交上了朋友,知道了操纵山羊赛跑的秘密、避免毒蛇追踪的妙法,对于打扰他们宁静生活的观光客,也越来越敬而远之。
《永远的普罗旺斯》则从“英国虾”成为名人开始,书迷的拜访给作者以窃喜,后发展到频频入侵造成的烦扰:他们偷偷潜入他的屋内触摸书中提及的大石桌;连邻居福斯坦也被要求在书上签上大名;梅尔太太以喷气飞机的速度欣喜若狂地载回一只毛茸茸的乘客;警察先生大战圣特鲁培的天体会营员,要他们从光溜溜的裸体上掏出1500法郎的罚款;梅尔这天在花园里捡到一枚拿破仑金币,于是一场寻宝活动由此展开;声乐皇帝帕瓦洛蒂也来到普罗旺斯,听众手上的节目单何以变成了美味诱人的菜单……一串欢腾醉人的故事。
《重返普罗旺斯》记叙了作者重返普罗旺斯的经历和感受,包括在改建后的加油站举行的宴会、一次在马赛的酒店里所尝到的普罗旺斯鱼汤,以及普罗旺斯独有的鼻子学校、种植黑马铃薯的奇怪园丁等等。以其一贯的诙谐细腻的笔锋,用其具有独特魅力的散文写作方式,叙述了普罗旺斯生活的喜乐与诱惑。
与世界上那些风景优美、显赫闻名、繁华拥挤的地方相比,普罗旺斯没有主题公园、多屏影院和商业街,但却是世界上不用做任何事情,就可以玩得非常开心的最好的地方。舒缓的生活节奏,塑造了开朗、明快的普罗旺斯。时光流逝,四季轮回,但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市场里叫卖的仍然是没有任何商业包装、货真价实的东西。乡村仍然充满质朴的野性,浑似天然。
普罗旺斯,就好像是中国的香格里拉,得天独厚,一大片肥沃的土地绵亘在阿尔卑斯山、罗讷河和地中海之间,田野里飘荡着葡萄园的和风以及薰衣草的香味。一个个古朴的城镇,到处可见古罗马的遗迹。那里民风可爱,兼有意大利人的爽朗和法国人的轻松。任何人到了这里都要学会放下城市里惯有的匆忙步伐,而去慢慢地品味阳光下摇曳的树叶、石墙上见人不惊的小鸟和空气中弥漫的薰衣草香。而我们随着梅尔英国式的风趣诙谐的笔触,悠悠地融入美丽的普罗旺斯的乡居生活。城市的喧嚣、生活的沉重都如浮尘,在灵魂日益浮躁的今天,能体会呷着波尔多葡萄酒或是纯正的普罗旺斯茴香酒与娇妻、爱犬共度岁月的悠闲,给自己留取一份轻松和愉快的幸福。忙碌的都市生活让人无暇喘息,如果都有选择的权利,相信作为女人最愿意放弃过度的物欲追求,回归原始的乡村生活来。想想,如果没有机会逃逸,这一遭的阅读体验想象倒是一场足不出户的自然艳遇!
8.在艺术中散步——宗白华《美学散步》
“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作诗。”
“中国的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人的诗词是这样,宋元人的绘画也是这样。”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