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婚姻的镜子——钱钟书《围城》
“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
《围城》是一部极具哲理意味的小说,语言幽默俏皮,议论精辟,有强烈的讽刺性,让人在掩卷大笑之余,陷入沉思。《围城》形成了独特的钱钟书式的讽刺与幽默,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围城》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脱胎于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终局。”钱钟书把这种人生情境加以形象提炼概括,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
全书以方鸿渐为中心,描写了一系列旧中国上层知识分子形象。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遭遇和生存境遇,深刻刻画了某些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他们的懦弱、虚荣、自私、功利以及欺骗性。
方鸿渐在恋爱婚姻上的失败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开的,他的好虚荣、爱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当他留学归来,凭着从一个爱尔兰人手里买来的假博士文凭受到地方小报记者的夸赞时,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也伟大了好些”,方鸿渐对文凭极为“认真”的功利性态度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学教书,做名教授的美梦也因博士文凭被校方怀疑而破灭了。
三闾大学的生存环境让这个听来才高学富的方鸿渐备感失落,在假博士文凭“光环”的笼罩下,方鸿渐在生活工作中处处遭遇尴尬,从回国后给学生演讲到三闾大学的任教,这位尚有一定正义感、良知未泯的方鸿渐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和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挣扎着。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之间一场又一场的“围城”之战,三闾大学上层知识分子之间虚伪狡诈、钩心斗角的“围城”之争,终于使人们全都陷入了整个社会这个大“围城”之中,在这里没有正直之士的前途和出路。其中除了方鸿渐与赵辛楣还有其真诚直率的一面外,其他角色都很不光彩。例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学的“老科学家”,其实只是一个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僚。再如在法国取得文学博士头衔的苏文纨,号称“才貌双全”的女才子,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德国民歌。自称是诗人的曹元朗,其杰作《拼盘姘伴》令人作呕。这两个人物最后结为秦晋,可谓珠联璧合。再如韩学愈从美国的爱尔兰骗子那儿买来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骗取了大学教授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以便到英文系任教授。
钱钟书的《围城》一书是以几个男性,最主要是方鸿渐、赵辛楣二人为主角的。但是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三个性情不同、才华各异的女子千姿百态,各有千秋!谁好,谁更好,不好一言以蔽之。若从男性角度来看,恐怕又别有一番风味。钱钟书的写作姿态在女性主义看来,就是非常典型的男权主义,方鸿渐周围围着他转的,有唐晓芙、苏文纨、孙柔嘉等等,还加上鲍小姐,好像这周围都是为他而存在的,这是不是男性中心呢?如果他方鸿渐比较能够有一种对妇女的尊重,他们的婚姻生活是不会那么糟糕吧?《围城》的妙处之一便是描绘了中国男人的劣根性,帮女人打破对男性世界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围城》中的男女之爱的发生发展多是男女双方直接“较量”的结果,而非外力的威胁、强迫和鼓励。《围城》的作者大概就是要让读者看清楚,在没有外力的干预下,男女作为独立的个体将在情场上有一番怎样的表演。人的智慧,人的高贵,人的懦弱,人的卑下又是在情感围城的内外有一番怎样的令人炫目的演出。《围城》是将笔触直指人性在“常态恋爱”中的各个侧面,特别是人性中在恋爱生活中不那么高贵、不那么可爱的一面。《围城》描述的是人性的弱点在恋爱、婚姻生活中是怎样作祟的。
孙柔嘉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位女性。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夫妇。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有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
《围城》的作者不愧是大家,看两性关系细腻而且尖锐,女性读者须细心揣摩,从此以后,看男人才不会走眼。
2.此幸福,彼幸福——杨绛《我们仨》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用心记述了她、钱钟书、钱瑗这个特殊家庭六十三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书中没有学者的杨绛、作家的杨绛、翻译家的杨绛,这里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只是一个妻子,一个娓娓道来真正人的生活的女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
杨先生文字的感染力很强,像一位老奶奶在细说从头、历数家珍,使听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如果能坚持把彷徨无依的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和压抑无奈的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读完,读起书中的主体部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要轻松随意些。
书自梦写起,以梦而终,通篇精致沉郁,又清秀智慧。文章开篇就道: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儿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光,想必相离很远了……”
杨绛以梦游之笔,记述一家三人的生离死别。书写得自然、情切,又不直露,但千回百转之际,有着无量的悲欣。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人的存在,不过如此。
第二部从家庭的欢乐场面开始。三个人正笑得高兴,钱先生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不可违抗的命令,匆匆离家而去。场景骤变,他们三人走上了“古驿道”。“古驿道”是一个象征,这是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只是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往返奔波,格外地辛苦,格外地漫长。作者用了写《孟婆茶》《隐身衣》的手法,只是笔下更其迷离恍惚,虚虚实实,真真幻幻,时醒时梦。我们又重睹了那些艰难岁月中他们三人身受的种种苦难,看到杨先生如何在绝望之中满怀希望,又如何从希望之中再次跌入绝望。看到了当年杨先生以她的柔弱之躯,如何奋身为夫君和爱女与死神抗衡,她连遭失女丧夫之痛时“欲哭还无方痛绝”的至痛至伤。第二部的文字可谓字字是血,声声是泪,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谁能不为之动容!
第三部是对往事的追忆。作者在经过痛苦的宣泄之后,心绪重归宁静。她回首往日岁月,一弦一柱忆华年:他们幸福的婚姻、负笈远游的留学生涯、爱女的出生和成长。他们三位一体,平实真诚,正直善良,勤奋好学,活得那么充实而有成就,充分展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活中的欢乐和波折,他们三人的歌哭笑乐,杨先生一件件、一声声娓娓道来。本部分虽系实录,实亦旧梦重温,也写得九曲八折,荡气回肠。杨绛写自己,没有女性的自恋,倒常常见其反讽之妙。叙述留学时期的生活,清明婉转,苦茶悠悠,也如久远的酒香暗自散来。杨绛与钱钟书是以苦为乐的人,也是彻悟人生的智者。他们写小说,讽世的意味很重,毫无温吞的地方。谈及自己时,有时也来一点儿自嘲,不去神化自己,倒爱写日常的冷暖。怎样的痴呆、顽皮、不通世故,怎样的失落、逃逸与自娱。世人写钱钟书时,往往用了神化的笔触仰视之,惊叹之,可杨绛偏偏以平凡之心和平凡之笔写世俗中的人与事,就很让人感动。
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先生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她用不朽的笔触,用她全部的爱,重新为他们三人营造了一个永久完美的家。这个家不在无锡,不在北京;不在中关园,也不在三里河。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散失,又在《我们仨》中重新聚首。他们这个新家是一叶“不系舟”,他们三人在这里诗意地居住,浮家泛宅在无边无垠、永恒长存的时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离。
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无论是名人或是普通人,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和人间至乐在字里行间蔓延着。女人,当你学会如何用幽默、超然的目光去看待生活,让诗意栖息于家中,自然能体悟到不一样的幸福。
3.成长是目的,爱是过程——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
“在你曾经爱过我的那些短暂岁月里,我或许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只是那些日子已成过去,要留也留不住。”
《面包树上的女人》从中学时代开始描写:三个女孩子总是聚在一块儿讨论着青春的烦恼,对爱的渴望。基于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她们的生活各不相同。有的女子对爱、对性极端渴望,换了无数情人,始终看错人,永远走不出做情妇的路子,虽然有过痛苦,却始终活得很愉快;有的女子相信纯净的爱,可以和一个老头谈崇高的爱,也可以接受一个性无能的男朋友,现实与梦交织在一起;有的女子却如她所说,是一个天生把恋爱当职业的人,她喜欢的是课堂上那个看漫画的男孩子,也许这是有点痛苦的事情——才气过浓的男子总是与现实隔绝得太远,有着不可思议的浪漫念头,可是脾气也古怪。她发现他居然喜欢过一个大他很多岁的女画家,她想分手吧,可是还是想他,于是又好了,可他又与她的朋友——一个美丽的富家小姐在一起。尽管她又有了新的医生男友,可她却依然想他。他们的分分合合循着一条漠然的轨迹,这才是生活吧,够无奈,可也够坦白。在寻找自己的爱的同时,女人是否也应该找找自己的生活?
“如果情意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这是林方文写给程韵的“除夕之歌”。程韵和林方文还都是大学生,一个才华横溢的作词人,一个美丽的女子。他们相遇并且相爱。这是恋爱的年龄,程韵是一个需要很多爱的女人,她被林方文的才华吸引,她要他每年除夕送她一首歌却还嫌不够。他们和所有年轻的恋人一样爱得热烈,爱得很累。林方文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有着自己的个性和原则,他是一个音乐人,他富有爱的天分,却还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相爱是劫难。于是他说:“我会在某一分钟内很爱一个女人,但这种感觉未必会持续。”
这世上往往相爱容易,相处难。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充满了争吵,林方文的背叛和无法负责使程韵缺乏安全感,程韵要求得太多,爱得太沉重让林方文觉得窒息。于是林方文会在她偷偷去东京时在电话里对她说“挂念你”,会在想她的时候折了九百八十六只飞机……却无法和她和平相处。全文的最后,程韵开门看到林方文,林说为何不去,她说看着你我会输。林给了她一只飞机说新年快乐算是求情,可是她就是无法抗拒,真真劫数。她说“我做的最好也最失败的地方就是爱你”,然后说“我们玩个游戏吧”,说着扔出飞机,“如果它在视线范围内没有下坠,我们可以再试着在一起”。林终于急了说:“我爱你,不要看那飞机。”终于也有他开口的一天。最后她说:“我知道他折的飞机总能飞得很远很远。”这是个好结尾,字字珠玑。
我们年少时,也会像程韵一样,无悔地选择林方文。爱的是他的才华,他的率真,甚至是他的背叛。然而,当我们长大了,我们也许不会爱上像他这样的男人了,林方文是梦想里的男人。现实生活中,他却太不可靠了,也许是我们太知道了,他不会是现实生活里的选择,唯有小说里,我们才能够痴迷地爱着这样的一个男人——总会为自己的不济找出许多借口:作为一个女人,你最好很出色,或者很漂亮。那时候,觉得老真是罪恶,现在,才觉得认为老是罪恶才是真的罪恶。世上并没有我们曾经以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爱,因为男人办不到。只有一天寿命的爱情从来没有机会变坏。时间营养一段爱情,也毁损一段爱情。
成长,才是女人最后的归宿。成长之后的爱情,才是更圆熟的爱情。我们只有在受过伤,再深切地爱过之后才会成长。这样想起来会有一些感伤,但这就是生活。《面包树上的女人》记载着女人的成长,那些热烈地爱着,那些把爱当做生命里全部意义的日子却是我们最灿烂的时光,只是那些日子像除夕的夜空里燃放的烟花一样美丽并最终消逝了,而痕迹会永远刻在心里最深的地方,成长的代价,爱的代价。
我不想说什么成全是最美好的爱,我不想说成长是女人最终的归宿,因为成长是一种妥协。但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动的正是那爱的过程,华丽而深刻。虽然我们终将失去,但我们至少如此浓烈地生活过。人生的过渡,当时百般艰难,一天蓦然回首,原来已经飞渡千山。
4.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婚姻——老舍《离婚》
“一个还未被实际给教坏的女子,热情像一首诗,愉快像一些乐音,贞纯像个天使。去空洞的做梦,或切实的活。”
老舍先生认为他自己最好的小说是《离婚》。在这本小说中,老舍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二三十年代旧北平的风俗画,风格幽默、苦涩、激烈、细致,刻画出二三十年代北平财政所里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有苦闷挣扎的老李,有随波逐流的张大哥,有一肚子坏水的小赵,还有一群虚伪的先生以及时刻与自己男人争斗的太太们。这些男男女女都不满自己的婚姻现状,婚外情使得他们的感情和现实生活更加恶劣。他们天天谈论着离婚,但实际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离婚。“凑合着过”成了旧中国所有夫妻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共同方式。《离婚》正是演绎这样的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戏剧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