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触目惊心的贪腐案件有好多,比如明朝的空印案、郭桓案;清朝的云贵总督李侍尧贪纵营私案、甘肃捐监冒赈案、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和珅案等。喜好总结历史教训者常常提醒人们:一个王朝到了末期,往往纲纪废弛,腐败丛生。其实,不管在哪种时期,贪污腐败总是跃跃欲试,只要居于金字塔之上者眼光不再如炬,腐败就会直驱而前。明朝的空印案、郭桓案都发生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离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时间还很远,但与财产接触的大臣同样要变着方法贪污。
至于清朝的一些大案,都与所谓的“盛世”有关。国家经济欠佳时容易诱人贪污,进入“盛世”,衣食相对富足,国库的金银、民间的钱财,仍旧会放射出光芒,导引人伸出贪婪的手。
我们常以为,贪污是封建社会遗留的影响,尤其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引诱的结果。这样算账,不仅缩短了人类贪污的历史,也使一些问题陷入无头绪之中。比如,奴隶社会也有贪污受贿。周穆王时编修的刑法《吕刑》提醒执法官员要防止“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所谓“官”,指官位,“反”,指回报人的恩情,“内”指有内亲关系,“货”指送财物,“来”指请托。而且指出,触犯这“五过”的贪赃枉法者,与在案的罪犯同罪。如果奴隶社会没有贪腐,《吕刑》
设立“五过”不是无的放矢吗?余下的说法,也不全面。为避冗就简,在下就不唠叨了。
不过,贪腐确实与别人的影响有关系。我们先抛开贪污腐败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说几句明朝穿衣的事。明初崇尚敦朴,衣服的颜色和款式,完全合乎太祖朱元璋规定的形制。稍微华美的服饰,也不过是薄缣纱制成的衣服。奢侈之习的流布,与高层大有关系。赫赫有名的张居正,穿衣必“鲜美耀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于是士大夫便“侈饰相尚”,庶民百姓也起而仿效。时间一长,奢侈的城市风尚便形成了。贪腐的漫延,与穿衣风气的转变是一个道理。朱洪武执政时败露的“空印案”与“郭桓案”,共杀了八万人,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可想而知。尤其“郭桓案”,“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朱元璋与其子孙的不同,完全显示出来了。
朱元璋的后代则不如此。明中后期的皇帝,大都贪利十分厉害。“惟利是图,视金钱珠玉为命脉”的明神宗,为满足自己的贪欲,多次向太仓库、光禄寺库和太仆寺库索取帑金。万历六年,他以采办大婚珠宝为名,令户部太仓库增进二十万两给宫廷内库,万历十二年八月,谕兵部取“太仆寺马价银十万两应用”。东厂太监张鲸因作恶多端被朝臣弹劾,张鲸便用大量财宝贿赂神宗,结果张鲸不但未受到惩处,而且仍掌东厂。
给事中李沂大为不满,再次弹劾张鲸,并将神宗受贿枉法的丑闻全盘揭了出来,结果受杖责并革职为民。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评论明神宗之贪曰:“帝王之奇贪,从古无若帝者。”(孟森《明清史讲义》)我们素知清代的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建颐和园,其实明朝的万历早就如此了,只不过吞噬国家财物的手笔不如慈禧而已。皇帝如此,吏治自然很糟糕。明世宗的内阁首辅严嵩,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污受贿。早在任礼部尚书期间,严嵩就利用考选学生的权力,向考生索取贿赂,发了一笔大财。
永寿恭和王朱秉欓死后,王位本应由其嫡孙承袭,但其庶子朱惟燱以白银三千两贿赂严嵩,抢得了王位继承权。为此事,御史叶经曾弹劾严嵩,但嘉靖皇帝张开了庇护的大伞,严某人便毫发无损。严嵩后来卖官鬻爵的胆子越来越大,做了首辅,更是变本加厉。明代嘉靖年间几乎无官不贪,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说:“盖有贪者矣,然犹宵行畏人,而今则张胆明目而无忌”。除了严嵩,徐阶、张居正、高拱都有贪污劣迹。仅以徐阶而言,他的财产恐怕要远远超过严嵩,仅土地就有二十四万亩。
《严嵩评传》一书比较客观地剖析了这位名重一时的大人物,称:“在贪污受贿这一问题上,很大程度上严嵩是在替严世蕃担受骂名。”确实,严嵩之子严世蕃鲸吞国库民财的胆子比他父亲大得多。然而,贪污受贿这件事,有时比较复杂。一个有权力的人,行进在贪腐道路上时,呈现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有的让老婆孩子出面,有的让亲朋故旧出面,他自己则没事人一般,并且可以拿出一大堆理由推脱责任。以严嵩官位之高,即使严世蕃自身无官无职,贿赂者也会千方百计接近他、讨好他,何况他父子在朝廷掌管要害部门呢!严嵩不出面,从根本上来说不能证明什么。不过《评传》科学的说,“严嵩为世蕃提供了为非作歹的客观条件”,罪责是无法推卸的,只是担当不了“贪墨受贿之魁”之名。
一个社会飘荡着贪污受贿的浊气,原因不在于底层,而是高层。从皇帝到大臣都贪腐了,小臣、胥吏焉能不贪?万历年间,三吴地区发生灾荒,朝廷派人携内帑万余金前往救济,但“民不沾实惠,却被有司里长乾没了”。地方官吏,为贪赃受贿,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一面加重赋税,一面巧取豪夺。明代中后期,社会充斥着戾气,邪恶之风何来?
当一个社会只靠皇权维持统治时,君王自身的素质起着决定作用。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是否劣于或胜于乃祖,只言片语说不清楚,但贪图逸乐这一点,远远超过朱元璋,打击监督者的能力也远胜其祖。在一个毫无约束的专制社会,统治者必有绝对权力,而统治集团又只知吃喝玩乐时,贪污受贿的恶行便自然横行于天下,久而久之,邪恶之气便积聚起来。
监督和公开,虽不是万能的,却是可以对专制起一点阻遏作用的。当然,建立监督机制关系到体制,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表面上,中国古代也有监督,但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呢?
山东孟庙的碑刻中,有清代山东巡抚国泰所立的石碑,上面刻有一首诗,云:“余谬守是邦抚齐鲁,每逢役过瞻拜明栓,常怀报国无劳乏术,俯仰数初自愧何人?”意思是说,我治理齐鲁大地,深感未能报答国家。
言辞很感人,可惜国泰是一个大贪污犯。御史钱沣弹劾他,但他有通天的关系网,当着钱沣的面大骂道:“汝何物,敢劾我耶?”在这样的体制下,监督价值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