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02600000006

第6章 面塑简史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塑。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艺术形式。

面塑用的面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面粉掺和而成,并加入适量的蜂蜜、甘油等,所以不容易腐裂。有时,艺人还要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帽子,增加面塑的生动性。面塑所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是拨子、梳子、篦子和剪刀。

面塑主要流传于以耕种小麦为主的北方汉民族地区,是结合古老民俗礼仪创造出来的立体造型,被人称为原始艺术的“活化石”。

面塑的作者主要是北方农村的广大劳动妇女,由于北方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妇女几乎天天和面蒸馍,而面又极具可塑性,久而久之,自然产生了好多面塑巧手。

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神祀祖、寿辰满月中,取材方便、物美价廉的面塑便派上了用场,起着极其重要的实用作用。

在各项民俗礼仪活动中,对面塑的制作有着不同的要求,无论是传承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小年等节以及结婚、生子、满月、百岁、寿诞、送葬、祭祖等,都要按不同要求制作面塑,因而面塑艺术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各种造型一应俱全,形成了一个宽阔而丰厚的民间艺术层。

传说在尧舜时代,黄河在菏泽一带常常决口,天灾不断。我们祖先为免灾求安,常杀猪、牛、羊祭天、神、列祖,祈求保佑。后来,为了节约,便用面粉和水捏成猪、牛、羊,代替活物,称之为“花供”。这就是中国早期的面塑。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的面塑古朴、粗犷、豪放、厚重;长江流域的面塑细致、优美、精巧。

如今,面塑被视为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等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

相传三国时期,一年孔明率军南征,在渡芦水时忽遇狂风大作,孔明曾命人用面粉制成人头与牲畜的模样来祭拜河神。为此,面塑艺人奉孔明为祖师爷。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韦巨源向皇帝进献了《烧尾宴食单》,其中一款叫“七返糕”,是花形的圆糕,经过七次卷曲才做成。还有一款叫“素蒸音声部”,是用面塑的70个人物组成的乐舞场面。人物既有弹琵琶、鼓琴瑟、吹笙的乐师,还有翩翩起舞的歌女。歌女个个像蓬莱仙女那样漂亮动人,捏制工艺十分高超。

五代后周时,开封有一位糕房老板,人称“花糕员外”。他制作的花糕有形状像狮子的,也有雕花的。

到了宋代,捏面塑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塑曾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塑都是能吃的,谓之“果食”。

当时的面塑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儿童”、“鸟兽”等,人称“奇巧百端”。

明清时期,艺术面塑已经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

清代咸丰三年(1854年),山东菏泽穆李庄采用染色的糯米粉捏制面人,当地俗称“江米人”,极受欢迎。

光绪年间,天津出了一位“面塑张”,捏面塑的技术十分精湛。

故宫博物馆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玩过的一些人物面塑,出自著名的面塑艺人汤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鲜艳照人。

同类推荐
  • 周恩来与抗战戏剧

    周恩来与抗战戏剧

    本书收集了作者在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音乐评论和民俗等方面的研究、评价的文章34篇,具体内容包括:“民间锣鼓乐释文”、“重庆音乐创作现状初探”、“游艺民俗”等。
  • 练琴:重回音乐

    练琴:重回音乐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 中国艺术经典2

    中国艺术经典2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盐池1936

    盐池1936

    当对家乡发生在七十多年的那场早已淡出视野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温时,依然能够从仅存的回忆录、民谣集、地方史志等文字资料中,感受到它的波澜壮阔、如火如荼和生动浓烈。历史早已远去,我们尽其所能再现这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激励今人与后人永记历史。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 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主要收录了用戏曲进行跨文化沟通:成功的先例、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访美比较、亚洲戏剧让西方人接受并学习的可能、西戏中演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莎士比亚与昆曲:内心外化的麦克白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斗龙战士之命运的可怕

    斗龙战士之命运的可怕

    紫荆花的花语,是亲情,如果我们连亲情都破碎了,那还怎么做家人?【黑化文】
  • 被染色的青春

    被染色的青春

    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便是肮脏..........
  • 神祖传说

    神祖传说

    【2016玄幻征文参赛作品】...叶星复仇重生回到十六岁,凭借自己前世的记忆、和自己本身的天赋,展开强势崛起,脚踩各方天才,与敌人斗智斗勇,一路血战成名。
  • 决胜天下

    决胜天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一声高呼,秦末风云起!烽火狼烟,兵锋天下,群雄逐鹿始!若陈胜不死,谁当坐拥天下,美人入怀?回到秦末,自当金戈铁马,决胜天下!……“项羽、刘邦,你们还是靠边站吧!”
  • 白莲灯

    白莲灯

    南诏国的神秘永远在西南绽放着亘古的温度,总会引领人们去探究,去寻觅,这个故事,从南诏与北邦的战乱开始,一个被种下咒语的孩子,长大后被卷入一场又一场纷争,身边所有他当作亲人的人,都在纷争中变的面部狰狞、离他而去,他还能找回心中的宁静,去看那记忆中的红色与母亲依偎,与爱人相守吗?
  • 念天者

    念天者

    我......出生时右手骨折,再一次冒险中得到了......从此,我的命运完全被改写了......
  • 中华散文珍藏版:牛汉卷

    中华散文珍藏版:牛汉卷

    飘逸,我以为只能凭感觉去悟知;要想捕捉到它难于上青天。它不是辞典里能查到的那个有定义的“辞语”,是难以形状的灵性或风骨。我的众多朋友之中,真具有飘逸气质的极少,聂绀弩可算一个,再想一想,还有一个蔡其矫。当然,还有别的一个两个,不会再多了。
  • 萨天锡逸诗永和本

    萨天锡逸诗永和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Princess Aline

    Princess Al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别告诉他:我爱他

    别告诉他:我爱他

    遇见你,是我一生之幸。你爱我,是我的小幸运。你陪我,我没有遗憾过。爱过你,从不曾后悔过。那些年,你经历过或没有经历过的事,正在慢慢浮现当年青春热血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