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布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统筹协调功能,围绕全市总体实施“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基础设施通道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培育资源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加快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为动力,依托1小时经济圈,发挥以黔江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落实少数民族地区和库区移民开发特殊政策,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区域内资源和要素,促进渝东南地区提速提档,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国内知名的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带、西部扶贫开发示范区和重庆市东南方向的重要门户。
2.基本原则
与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有机结合原则。在“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下,渝东南地区作为“两翼”之一,其产业布局必然考虑与1小时经济圈的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有机衔接,使其产业布局成为全市产业发展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产业布局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谋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产业发展同人口的转移、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比较优势原则。从渝东南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区域内各区县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依据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培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各区县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产业集聚原则。发挥聚集效应,引导具有共同指向的产业向特定优势区域聚集,促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形成生产专业化地区和产业密集带。立足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不断壮大产业优势。
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产业布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同时又要加强政府的指导和引导,创造优化产业布局的条件。区域内工业园区、港口、仓储等物流基地,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必须与居民社区相互协调发展,商务区、住宅区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要与产业布局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在全市推进“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发挥直辖优势进行创新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渝东南地区将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区位特色,总体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发展成为以劳务经济、旅游、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特色农业和矿产资源加工业为支撑的生态经济区。
经济总量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2005年价),年均增长10%左右。产业结构上,三次产业逐步优化,由2005年的26∶36.5∶37.2调整为2020年的12∶48∶40。
1.重点产业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
产业优势与资源特色相结合。从渝东南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较强的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和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特色的产业,要有利于充分发挥渝东南地区的特色资源(包括特色农产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充分考虑区位条件改善后产业发展机会。要充分考虑渝东南地区在未来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复线、黔江舟白机场等涉及区域通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建成后,区位条件得以极大提升后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选择适合产业。
与1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产业衔接、形成分工体系。要站在全市的高度,从全市产业体系的构建、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出发,将渝东南地区产业的发展与1小时经济圈及渝东北产业进行统筹考虑,衔接发展,形成全市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分工体系。
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谋求可持续发展。要客观认识武陵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结合全国和全市主体功能区定位,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重点发展的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对渝东南地区产生环境方面的负效应。
2.选择的重点产业
现代服务业。包括劳务经济、旅游业、商贸物流业、金融业、咨询中介、液化石油气储备与配送等。
能源工业。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矿产品开发与加工业。包括铝、锰、汞等矿产。
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以特色山地农业的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
特色山地农业。包括优质草食牲畜、优质中药材、优质烟叶、优质榨菜、优质山货、优质蔬菜等的种养。
1.总体布局思路
立足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现状,结合全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规划,并遵循产业布局与区域板块功能定位相互衔接的思路,促进优势特色资源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依托主要交通线为轴线、县级以上城市和特色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按照以“点”状开发为主的“点轴”产业布局模式,形成“1核1环3轴线”的总体格局。同时,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不能盲目追求做大产业规模,而应立足实际,做优做特,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1)做大做强黔江1核
黔江是渝东南地区唯一的市级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渝东南地区有相对较强的商贸和工业实力,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国道319等重要交通干线过境,并拥有黔江机场。
以黔江城区及特色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烟草、建材、制药、食品、商贸物流、金融、咨询中介、文化娱乐、职业教育等产业,将黔江城区建设成中等以上规模的城市。通过做大做强黔江1核,来对渝东南地区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起到一个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周边区县提供服务。
此外,黔江也具有渝东南地区的一些共性,如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旅游资源丰富等等,可依托阿蓬江、小南海等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除城区和特色工业园区以外的其他地区,也应大力发展烟叶、红薯、豆类、玉米、荞麦种植等特色山地农业。
(2)加快构建黔江周边的小循环以黔江为中心,通过便捷的公路、铁路构建起“黔江彭水酉阳黔江”1环。
彭水县除拥有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和国道319等陆上交通干线过境之外,还有乌江水运之便,与黔江有较强的互补性,可以共同组成完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彭水县可以依托乌江电站等重大项目,重点发展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建成重庆市重要的能源基地;以县城及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以食品等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以乌江画廊等景区和民族文化为重点,发展特色生态民族旅游;同时县内农村地区也应大力发展烟叶种植、红薯种植、生猪养殖等特色山地农业。
酉阳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不适宜大规模开发。但可以发挥山地优势,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与加工、草食牲畜养殖与加工等产业;依托乌江画廊、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后溪古镇、大板营原始森林、南腰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并依托过境的各交通干线成为渝东南中心地区向南辐射的一个重要结点。
(3)发展对外联系的3轴线
西轴武隆板块。武隆地处渝东南地区西部、乌江下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渝东南6区县中仅次于黔江,以高速公路、铁路、乌江水道为主的交通便利,其西面与1小时经济圈的南川、涪陵相连,东面与彭水相通,是渝东南地区接受重庆1小时经济圈辐射的主要通道。
武隆板块旅游资源丰富,是重庆市十佳旅游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芙蓉洞、仙女山、天生三桥、白马山、芙蓉江库区、乌江画廊、龙水峡地缝、黄泊渡漂流等一大批自然景观,被称为中国西部地质之乡。可重点开发芙蓉江、仙女山和天生三桥三大特色景区,一方面突出芙蓉洞、天生三桥等作为地质类景区观赏性强的特色,另一方面立足靠近1小时经济圈的区位突出近郊休闲游的特色。
武隆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有铁矿、铝土矿、煤炭、硫铁矿、钾岩矿、大理石矿,此外还有铜、镁、锂、重金石等矿产资源。其中可以与1小时经济圈的南川等地进行对接和联合,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重点发展以铝业(氧化铝等)为主的矿产开采与加工产业。
北轴石柱板块。石柱地处渝东南北端,是渝东南地区唯一位于长江干流沿线的县,未来可依托长江,通过港口(西沱)及配套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对外联系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出口。同时,石柱位于渝东北与渝东南的结合部,区位优势突出,有规划中的垫江恩施高速公路、涪陵丰都万州高速公路均从石柱过境,还规划有连接忠县、梁平并通往大竹等地的高速公路,是渝东南联系渝东北、川东北等地区的重要通道。
石柱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山货生产基地。石柱有着悠久的特色种植业发展历史,未来可以重点发展中药材、烤烟、山地蔬菜瓜果种植业,长毛兔等经济动物养殖业,并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发展以当地特色山货为主要原料的医药生产和食品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石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出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喀斯特地貌大观园、明清古镇西沱云梯街、秦良玉古战场遗址万寿寨、龙河岩棺群等景区(景点)极具特色,更有土家族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风俗,可以与三峡黄金旅游线对接,建设成为融休闲观光和民俗欣赏于一体的民族、生态旅游大县。
南轴秀山板块。秀山地处渝东南地区的南部边陲,与贵州、湖南等地区相邻,有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319国道、326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过境,是渝东南地区乃至整个重庆市通往湖南并延伸至珠三角地区一个重要通道。
秀山可以利用当地矿产,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适度发展锰、汞等矿产开采与加工业,建成工矿型的小城市。同时,依托化危品配送园区,发展液化石油气储备与配送产业,辐射周边较大的一个区域。
秀山风光秀丽、古迹众多、人杰地灵,有民族风情浓郁的土家、苗寨、洪安古镇(“边城”游)等景点;又与湖南、贵州、湖北等省份邻近,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弥勒道场梵净山、凤凰古镇、里耶秦城、乌江画廊环形旅游线路的集散地。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和旅游资源,秀山发展旅游业、边贸产业的条件非常优越。
2.重点产业布局(见图43)
(1)现代服务业布局
劳务经济服务业。结合全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国家与全市主体功能区划分等思路,未来渝东南地区将向外转移大量富余人口,将劳务经济服务作为渝东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产业。依托区域中心城市黔江及其他各县城,大力发展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按照“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接轨市场”的基本思路,集中教育资源,调整布局结构。重点在黔江城区布局区域性职业教育与中介服务基地,增强辐射能力。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各类短期技术培训、创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等中介咨询服务。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向1小时经济圈及市外转移劳动力,减轻区域内人口承载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