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以乌江及“1环3轴”的高速公路、铁路等为依托,串起渝东南6区县的各个特色景区(景点),形成渝东南旅游带,布局以乌江画廊游船旅游和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为重点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国内知名的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带。并以乌江画廊为中心,依托“1环3轴”向外延伸,积极与周边省份开展旅游线路、产品等方面的合作,将长江三峡、乌江画廊、张家界、梵净山、凤凰古镇、里耶秦城等众多知名景区融合在一起形成环路,逐步形成渝鄂湘黔结合部的跨省市旅游大区。
商贸物流业。依托黔江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级以上城市,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形成“黔江区域商贸中心县城商圈乡镇及农村商贸网点”的多层次商贸体系,发展服务武陵山区人民生活的现代商贸(含边贸)业。
依托渝东南地区“1环3轴”组成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布局区域性的物流基地(主要是黔江)、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如秀山的液化石油气储备与配送)等,发展层次分明、功能各异的物流体系,围绕本地区工矿业、商贸业、农业发展需要,与相关特色工业园区、各区县中心市场等紧密结合,形成服务于渝东南以及整个武陵山区的物流中心。
以金融业、咨询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现代服务业。依托黔江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布局发展公证、法律、会计、审计、统计等咨询服务业,布局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各类开发银行)、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形成以银行、保险等为主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其他各县完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机构设置,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2)新型资源加工业布局
水电工业。以乌江梯级水电开发、石柱龙河梯级水电开发等项目为支撑,在彭水、武隆、石柱、秀山等地布局水电工业,成为全市的一个重要能源基地。
矿产品加工业。主要依托武隆布局以氧化铝等为主要产品的铝土矿开采与产品加工业;主要依托秀山布局以锰、汞等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其余区县也可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适当发展煤炭、铅、锌、铜、铁、镁、钡、硅等矿产品加工。
新型建材业。依托黔江、石柱、秀山、彭水等工业园区,布局发展石材、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装饰新材料等。
卷烟产业。以覆盖渝东南各区县的优质烟叶种植基地为基础,依托黔江卷烟厂,发展卷烟产业。
现代中成药加工业。主要依托石柱等黄连、天麻、党参、银花、杜仲、厚朴、黄柏等名贵中药材产地,酉阳、秀山等血角、天麻、八角莲、竹节人参、四参、灵芝、七叶一枝花、玄参、白术、银花、姜黄、杜仲、黄柏、生地、杏仁、丹皮、葛根等中药材产地,重点在石柱、酉阳、秀山各地及渝东南区域中心黔江布局现代中成药加工产业。
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山地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立足渝东南地区的绿色山地农产品,发展各具特色的食品加工业。其中,以彭水、武隆等地的红苕、荞麦、豆类、蕨类等农副产品为原料,发展红苕粉、荞麦、豆制品等系列食品等加工;以石柱等地的辣椒、莼菜、香菇、木耳、竹荪、榨菜等为原料,发展山货系列食品加工;以武隆等地的生猪以及石柱、酉阳、秀山优质天然草山养殖的牛、羊、兔等草食牲畜为主要原料,发展肉类食品加工;以酉阳、彭水等为主的林产品加工等。
(3)特色山地农业布局
优质草食牲畜养殖。以武隆等为重点,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以酉阳、秀山等地为重点,在渝东南各区县布局牛、羊等优质草食牲畜产业基地;以石柱为重点,布局长毛兔等特色经济动物养殖。
优质中药材种植。以石柱、酉阳、秀山为重点,布局黄连、天麻、党参、银花、杜仲、厚朴、黄柏、血角、八角莲、竹节人参、四参、灵芝、七叶一枝花、玄参、白术、姜黄、生地、杏仁、丹皮等中药材种植。
优质烟叶种植。在渝东南各区县布局绿色烟叶种植。
优质榨菜种植。以石柱、彭水等地为重点,布局优质榨菜种植基地。
优质山地特色农林产品种植。在渝东南各区县布局水稻、玉米等粮油种植,香菇、木耳、竹荪、蕨类等山货种植,以及辣椒、莼菜、生姜等山地蔬菜瓜果系列种植,经济林、茶叶等林产品种植,做0大做优山地特色农林产品种植基地。
三、政策及保障措施
鉴于渝东南民族地区的现状,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采取超常规的手段和措施,对少数民族地区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而实在的政策倾斜,使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赶上重庆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条件限制性因素较多,但是,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辽阔的地域空间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却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重庆市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这为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方针,立足于渝东南的基本区情,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分工的积极因素,依据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换调整,利用富含“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建立区域性的民族特色经济,构筑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力争在1小时经济圈建设中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
按照“一圈两翼”发展总体部署,积极调整投资重点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从有利于实现产业规模化、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角度,实现渝东南共性资源共同开发、优势稀缺资源互补互给。以大型企业的战略联盟为依托,加强产业内的联合和产业间的配合,加大重点优势产业的协作力度。当前渝东南有优势的产业联合有:能矿产业的联合,充分利用渝东南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特点,建立电矿联营;旅游业的联合,充分利用渝东南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共同打造渝东南黄金旅游环线,做大旅游业的蛋糕;农业产业化的联合,渝东南的农业产业化不能走一县一业的农业产业化路子,要共同做大渝东南农林产品、中草药、畜牧业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农业。为做好产业链的合作衔接,渝东南地区要加强产业规划的对话与协作机制,制订统一的近中期区域产业与城镇规划。
通过大力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拉近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通过农村电网的改造和建设,为贫困地区提供发展生产的动力;通过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为贫困地区提供防止旱涝灾害的保障,从根本上解除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按照“畅通主干线、完善路网、改造乡村公路”的原则,努力建设渝东南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黔江机场、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复线,规划建设黔江咸丰宣恩恩施高速公路,对接沪蓉大国道,改造国道319线,打通渝东南与1小时经济圈和市外相邻地区的大通道;加快建设万州、梁平等区县经石柱到黔江的高速公路,完善市内“一圈两翼”相互联系的交通网络;谋划建设彭水酉阳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形成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小循环。
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优先搞好信息化平台建设,使信息流通的渠道更加顺畅,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对外联系,增强其发展的后劲。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和生态效益。转移公共财政支出重点,国家及市级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应有重点用于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而不应再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竞争性行业投资,应主要转向支持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严格确定公共物品的优先财政支出领域,应将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水利与防洪设施、基础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扶贫等作为首选投资部门,提高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扶贫、环境保护等公共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效率。政府应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效益最高、受益面最广的社会发展领域,调整各类公共服务支出结构,扩大人口受益面,使全社会各民族、各阶层人群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缩小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社会领域的发展差距,使人人享有基本教育、卫生机会平等的基本权利。对渝东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教育实行全额免费,对成人文盲或成人初等教育补习一律免费,强化对贫困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的直接教育投资。增加生育保健设备投入,培训当地医疗人员,帮助建立生育保健服务网络;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投资于人民健康,为贫困人口、少数民族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重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建立有效透明的监督机制与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严格的专项拨款审批制度、检查制度和验收制度,可参照和借鉴世界银行中国项目援助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检查监督办法,对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包括减少拨款、停止拨款甚至追还拨款等。
直接补助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调整政府财政补助对象,由直接补助公共机构转向直接补助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直接补助那些需要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低收入、低支付能力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调整财政转移支付对象,不再补贴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城镇高收入居民,转而补贴城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增加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转移性收入,以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社会弱势人群优先受益。
渝东南地区要发展就要将战略体现在“一圈”带“两翼”的发展路径上,抓住构建“一圈两翼”的机遇,实现与“一圈”的有机结合。建设“一圈”与发展“两翼”不是此消彼长、你进我退的关系,而正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包括渝东南在内的“两翼”发展问题。因此,渝东南地区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基地时充分考虑到和“一圈”的衔接,促进产业链条的形成;同时,作为“一翼”的渝东南地区,要继续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主动与“1小时经济圈”对接,并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加快产业发展;争取“一圈”加大对渝东南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及产业帮扶力度;做好渝东南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安居工作,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积极改革投融资体制,鼓励并推动由市属各国有投资集团加入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建设,参与城市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土地成片开发、垃圾污水治理和电力开发。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不仅影响着当地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更深刻影响着重庆市乃至周边省市的生存与发展。为此,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必须把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工程结合起来,把植被保护与恢复作为主攻方向,实行综4合治理,带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开发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应注重加强对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建设,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其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除了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之外,还兼具有旅游价值。可将民族文化的保护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