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65100000007

第7章 但愿苍生俱温饱(3)

总书记来到农户李彩家,看到女主人正在剪窗花,就兴致勃勃拿起剪刀剪起来,边剪便问年景,贴上他亲手剪的窗花,他又看水窖、察粮仓,并来到灶间同主人一起炸油馃子,准备年饭。当热腾腾的蒸土豆、香喷喷的油馃子端了上来时,他指着丰盛的年饭说:“我们其他的都不吃,就吃马铃薯!”就认真地剥了洋芋,吃得津津有味:“这个品种挺好!”他赞叹着说。总书记对大坪村的乡亲们挥手致意,说他给乡亲们拜年来了。

八年前,总书记到过定西到过大坪,时隔八年再一次来到大坪,看到了大坪各方面的变化:新房盖起来了,家里的存粮多了,年货也置办得多了,说明大坪的人民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他感到特别的高兴。他说,这些成绩要肯定,但不能满足、不能松劲,定西离小康离富裕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要把大坪建设得更美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希望乡亲们在党总支、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继续发扬大坪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改造山河,调整经济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共同把大坪的经济发展得更好,使我们的收入进一步增加,使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总书记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掌声、欢笑声在小村上空久久回荡。

1995年6月,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从白银会宁视察后到定西的西巩、青岚、塔儿湾察看地膜玉米、小流域治理、科技示范和林场建设,登门询问群众生活发展。14日晚听取定西地委的工作汇报后,充分肯定定西人民艰苦奋斗精神,反复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几十年来的“三苦”精神,他说:“过去和今后都要发扬这种精神!”

时隔一个多月的7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到原定西县景泉乡官兴岔流域视察。正逢遭受特大旱情的定西大地降下甘霖,当原定西县长刘金良说总理给定西带来了一场好雨时,他风趣地说:“那好!只要我能带来好雨,那我就常来!”引得在场的干部群众一阵欢笑。

1996年7月,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来到定西。他先到鲁家沟乡看望贫困户,问民情,又到地头看庄稼,视察滴灌,又和干部探讨引洮河水的问题。后来,天下起雨,听说去年是60年一遇的大旱,他说:如果去年我来,也会掉眼泪的!

此外,吴官正、曾庆红等中央领导都曾先后踏上定西这块土地,访贫问苦,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并做出重要指示。

千千心结系于民,定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祖国人民对定西的关怀和支持,不会忘记和他们心相连、情相依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会忘记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定西的基层干部作风扎实,更像他们的知心人、家中一员。提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回答得很深情:

党好,党的政策好。

政府好,政府的干部好。

挖穷根的人

今晚夕天边红朵朵云

明天贵客来哩

盼天盼地盼着哩

旱田地里着雨哩

———定西花儿

定西穷,穷根在哪里?有一位慈祥睿智的老人,心牵定西老百姓,不辞辛苦七下定西,他要找到定西穷的原因,要挖出定西的穷根。

那摇摇的茅草屋,那片只长着石头的荒山坡,那屋子里支撑着屋梁的杨树杆,那片只在秋天发洪水的拐把子河滩,那山坡上寻寻觅觅饥饿的羊群,那些吃着洋芋蛋的维持着生存最低线的父老乡亲,那些一辈子仿佛都在只能打一二百斤粮食的土地里劳动的农家妇女,上不起学的孩子,这一切———定西贫穷时的景象,自从他第一次踏上定西的土地,就深深揪住他的心,让他始终牵挂,放心不下。

曾任民盟中央主席的费孝通教授,自1984年第一次到定西,定西就在他心上绾上拳拳情结。

2004年9月21日,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兴去北京看望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的费孝通教授,已经94岁高龄的老人,正在病榻上接受治疗,一见到从甘肃来的、对定西情况十分熟悉的周宜兴,立即拉住他的手,问定西的情况,问定西农村的农民生活情况,问他曾去过的几户农民的家现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老人急切地要他说说农家的生活情况。周宜兴感动地握住费老的手,忙说:“费老,现在他们的生活好了很多……”

费老这才松了一口气,欣慰的笑容示意让下面来的同志慢慢给他汇报。

费老第一次来定西,坚持到最基层的贫困农家去,他看到的是最真实的定西。一代知名学者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也见过不少贫穷地方,定西的贫穷让他的心紧缩了。这不仅仅是定西的贫穷程度,他更深知解决范围如此大的贫穷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费老在他的《定西篇》的考察日记中写道:

“在一间除了土炕和空锅别无他物的土屋里,一位中年农民流着眼泪诉说着妻子的病况和断炊的困境。听说当时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农户与他一样不得温饱。”

他后来深有感触地说:“在一个不适宜种粮食的地方,近百年,居然发展了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本经济,这是不可思议的。”

那时候,费老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十分深刻地指出:“尽管不顾条件的以粮为纲,使这里的农民尝到了苦头,然而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培植起来的文化传统是不那么容易改变的。看来,在思想观念里也要‘反弹琵琶’,来一次意识领域的革新。要确认自然条件和商品经济规律是决定利用土地的原则。”要改变见了土地就想种粮的观念。

他的睿智穿透了这块贫瘠土地上贫瘠的死结,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让地方官员顿开茅塞。说得多好,确认自然条件和商品经济规律是决定利用土地的原则。土地的贫瘠不是土地本身的错误,土地里能否刨出黄金、刨出效益、刨出温饱,关键是种什么的问题。但是,正如费老早就意识到的,以农为本的基础上培植起来的文化传统很难一时改变。在传统的“以粮为纲”的思路的禁锢下,定西农民整整用1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意识领域的革新,在这10年间,费老又来过甘肃8次,有4次因日程安排无法到定西,但不忘向甘肃熟悉定西情况的同志询问定西的发展,有4次亲自去定西与定西的地方官员和农民共商脱贫致富的大计。那几年,大家都在讲改变观念、解放思想,很多干部只是讲,因眼光所限,一时难以结合实际,难把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落到实处。费老一针见血又语重心长地讲问题的症结和实质。之后,定西的党政领导干部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适宜当地发展之路,并鲜明地提出了“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的确立,为定西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费老在关心农民兄弟温饱的同时,对定西的工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教育、交通、卫生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每次来都作详细的考察,写出考察报告,提出中肯指导意见,并向定西党政领导、甘肃省委省政府和中央做出定西的发展建议。2001年,费老第10次来甘肃考察西部大开发的情况时,第6次访问定西。他深入到农户家里所见到的情况与1984年所见到的情况有了天壤之别。定西人民在进入世纪初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那让费老牵心的茅草屋不见了,后天下之乐而乐,忧乐同百姓,费老的脸上也有了轻松喜悦的笑容。

2003年的8月,已经93岁高龄的费老第11次到甘肃考察,又专程去了定西。这次费老是看看定西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如何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组合起来与市场对接的。定西粮食生产向洋芋、药材、花卉等方面的转变,是根据费老依照自然条件决定利用土地的原则,从劣势中找出特色;而合作经济组织,则是根据费老按市场利用土地的原则,把农户组织起来把特色产品做强、做大,变成市场需求的优势产品。20年来,费老始终关注着定西的贫苦农民,七访定西在定西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与激励作用。2004年,定西市773万亩土地中,种植洋芋的面积就达340万亩,种植药草的面积有110万亩,种草养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两个数字说明定西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之大。正是这种调整,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农民才有了更大的积极性进行调整,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气候,不同的土地利用思路,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经济效益,这是定西人民的成功,也是费老指点迷津的成功。

“我是研究农民的,研究农村的,研究了几十年。我这一辈子关心的就是穷朋友,定西是块穷地方,所以我多次来每次都是慎重视察。”费老这样说。

我们在定西采访时,在一户农民家里还看到费老和这户农民家庭的合影。而当我们写到这里,想到在农户家看到的那幅照片,忽然泪湿眼眶,因为此时,我们知道我们的费老,定西人民的费老,全国人民的费老已经离开人世,那个站在农家成员中间的老人,不仅是大智大略的学者,更是一个对百姓知冷知暖与百姓同忧同乐的慈祥长者。他对国家大计呕心沥血,对人民事业忠心耿耿,对百姓情同手足。他走了,我们似乎能从定西的山水间幻化出他睿智的身影,从定西舒展开笑容的农民兄弟的脸上幻化出他慈祥的身影。他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他走前,当民盟中央的主席丁石孙、副主席张梅颖听到他在最后的病榻上还在关心着定西的发展,并嘱咐民盟中央的同志,要继续走下去,做实事,做好事,大家都十分感动。民盟中央的领导人在他去世不久来到定西,继续沿着费老的足迹,关注并支持定西的经济社会发展。

那与百姓同忧同乐的爱心在延续。

同类推荐
  • 齐国那些事儿

    齐国那些事儿

    西周是个唯美的时代,春秋是个美好的时代,战国是个有点乱的时代;西周是圣人的时代,春秋是君子的时代,战国是小人的时代。那时,有恨,有爱。不妨窥一斑见全豹,小小的齐国里面,读出悠长的故事。
  • 回到华夏当城主

    回到华夏当城主

    在那遥远的时空星河,有着神秘的古老传说;经过漫长的岁月蹉跎,依然美丽的东方之歌。炎黄时代末期,华夏大地遭受到异族凶手的袭击,女娲神和伏羲神联手为人族制造了三大结界,以保人族百年时间。谁知人族内部出了奸细,女娲和伏羲遭到邪神的袭击,身手重伤。一个经脉不通的挂名城主,如何能在乱世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尽在华夏之章!
  • 历代官制(中国文化史丛书)

    历代官制(中国文化史丛书)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韩炯、姜静所著的英国皇室选择欧洲和亚洲具有典型性的几个皇室家族作为主要故事,以历史文献资料为素材,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系统挖掘、整理,以家族历史为主要剧情,以皇族重要人物为主角,由历史学家担当编剧和导演,来表演几出皇族历史剧。
  • 麻辣近代史(1905~1928)

    麻辣近代史(1905~1928)

    本书是第一部以文学性的笔法全景式还原中国近代史1905—1928年一些历史细节真相的书。 本书通过翔实的史料,让符号化的近代历史事件回归原貌,让脸谱化的近代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而绝不是依靠平民化的俗语和有选择性地引用史料去取悦读者,自降格调。 本书全景式展现了从1905—1928年这段近代史,通过浩如烟海的史料,用极有文学性的笔法,真实客观地还原了近代史,着重刻画了曾国藩、洪秀全、左宗棠等近代风云人物,以《战争与和平》似的风格写近代历史。
热门推荐
  • 花落风散

    花落风散

    身世高贵,绝世倾城的暮嫣笙下嫁给一个没落的大学士府的嫡子唐上松,女主唐清晗得知父亲宠妾灭妻的行为,改名换姓为暮清晗,从此与唐府断绝血缘关系,踏上了此生不归路……
  • 你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你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袁熙琳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只求过着米虫的生活,一个吃货,为人很好,可是她因为粗心大意,迷糊,而被人算计,而男生曾靖翎会不会帮助女生过这个坎,又会不会弃女主而去?亦或者嫌弃女主呢?
  • 秦时明月之幽阴冥阳

    秦时明月之幽阴冥阳

    待吾长发及腰,汝可许我十里红妆?待吾青丝绾正,汝可许我长相厮守?待吾回归,与君镜花水月笑看烟花灿。盼君回归,与吾残荷雨中对饮莲花酒。她,幽冥皇族高高在上的族长,天魂灵域未来的女皇陛下,灭族之夜,金眸决然,狼狈而逃,“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幽冥奈落定要让你们付出代价!”她处心积虑,伪装自己,只为杀戮复仇。“就算灵魂在颤抖,心也镇定不乱!手中的剑也绝不会被撼动!”斗破苍穹,蓝发飞扬,金眸决绝,撼动乾坤,扭转宿命。他,高高在上的帝国护法,年纪轻轻便凌驾于五大长老之上,掌握着极端可怕的杀人手段,手中的线操控着他人的生死,谁又知执线人本身会否就此迷失了自我?乱世,他们遇到彼此,琴箫合奏,天地,生死相随!
  • 首席蜜爱:总裁,别过来!

    首席蜜爱:总裁,别过来!

    (作者新书《快穿小能手:神秘BOSS撩不停》已发,求支持)第一次见面,白慎言觉得她是个性格乖张,胸大无脑的纨绔。第二次见面,白慎言觉得她是个心胸狭隘,又恶毒的女人。第三次见面,她喝醉了,抓着白慎言的衣领,醉眼朦胧道:“美人儿,亲一口!”白慎言气得正要把她拉开,结果就被她吐了一身……从此纠缠。后来,白慎言被她骗到吐血:“你给我滚!”可是,当她真的“滚”了,他又狂躁不安。等他好不容易把人追回来,却发现她身边的桃花,一朵比一朵开的灿烂。“你这辈子是我的,下辈子,下下辈子,生生世世,就都是我的!哪怕是一根头发丝,我也不会让给别人。”黑化后的白慎言将她压在身下,狠狠道。
  • 幽剑幻城录

    幽剑幻城录

    万顷黄沙的彼方,是一个被遗忘了的遥远的梦。这里是他寻觅的终点,也是另一个传奇的开始。当幽日之煌再临天地苍穹的时刻,这段不为人知的传奇,将再一次在这片悠久的土地上苏醒。谨以此书纪念尘封12年的《幽城幻剑录》。
  • 绝品闺秀

    绝品闺秀

    一场大婚终是让她丢了性命。再睁眼……清白尽毁,名誉尽失。未婚夫羞辱,爹爹责骂,路人唾弃,唯有他!谪仙清影亮瞎众人的眼,一出现便说说:"本王娶她!"天籁般的声音逆了众人的耳。自此,他对她纵容,纵得她敢剑指帝王,目无法度。他对她宠爱,宠得人神共愤,举国震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几代人几代事几代情

    几代人几代事几代情

    家谱兼传记混合体,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行云如流水,勾画如挥毫,写尽人间万象,看透世间苍生而不看破,看明人间悲欢离合而不看穿。写就民国至二十一世纪百年沧桑变化,内容丰富,篇幅长,结构宏大,关于我们家族有许多新奇的故事,可以娓娓道来,中青老少无论各位阅览都有收获。www.*****.coml
  • 神魔劫之腹黑驱魔师
  • 一个普通的异世故事

    一个普通的异世故事

    这是一个普通的异世的重生的有点老套的普通的故事.新人菜鸟头次写书,水平有限请多包涵。
  • 怪兽家长2:孩子复仇记

    怪兽家长2:孩子复仇记

    孩子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根源在家长身上,有了“怪兽家长“,才有“怪兽孩子“。本书继续第一本的话题,继续讨论亲子教育问题中的各种怪现象,从孩子角度去分析教育中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