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这里天崩地裂的一场地震,使庞大的陇西城几乎倾倒,余震令人心颤地持续一年多,之后还有关于地震使河决泉涌、陵谷变迁的记载。至1352年的元朝,朝廷官员以虔诚的心理把定西市所在地的安定改为安定州,后改安定县,取平安吉祥之意。
史书记载,这里又是一个战乱频发的地方。地处陇上要塞,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又曾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资治通鉴》记载说: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可见这又是一个战争的借口。历史上,这块地方反复遭到战争创伤,在这块土地上艰难生存的人们,身份一直归属不定,成为多个民族反复争夺的战场。单于、吐蕃、西夏、金朝和蒙古人都曾经主宰过这片土地。
频繁的战祸,无数的掠夺,树林大量的砍伐,建成营寨,又被烧毁或践踏成瓦砾。这里还曾是唐朝宫廷的薪炭林基地,野性的战争结束,接着是野性的对自然的肆意掠夺,当最后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结束,哀魂遍野,树木少了,万物凋零,土地面目全非,水和文明几近消失。人祸造就天怨,“干旱多灾”成为这里的代名词。
多灾多难的土地,剩下人类杀戮和掠夺后的荒野,留在土地上的子民,仰天长叹,过着艰难的日子。干旱日益加重,一个生命降生可能容易,却往往等不到自然的死亡而意外夭折。老虎为山之王,繁殖能力差;兔子命短,繁殖能力却极强。生物种族延续的本能,使生存境况越恶劣的族群,越具有超强的繁衍后代的能力,即所谓越穷越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带走一批生命,人口少了,几年的平安养息,人口多了;一场野蛮的战争或强势敌人的掠杀,人口少了,几十年喘息偷生,人口又多了。后来,当这里的毁灭性的灾难和战乱很少的时候,从历史记载看,人口也如潮涨潮落似的大起大伏,那已经意味着这块已干旱少雨的土地承载不了那么多人口负荷,就像垒高了的卵石,经不起一点颤动,小旱年头,有人饿死,大旱年头,饿殍遍野,更不知多少人背井离乡去逃荒,人口锐减。
同治十年,时任陕甘总督的清朝一代名臣左宗棠来到了定西,已经61岁的他为战争而来,这个征战无数沙场的文人将军踌躇满志豪情万丈,可望着眼前的土地,他怎么也不相信这里曾是天下富庶莫如的地方。呜咽的风吹过寂寥的土地,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让他迷茫,高温烈日让他窒息难耐,如在水火中的疾苦民生让他泪眼婆娑。定西啊!山河如此不堪,内外忧患的国家何以能定。在这个令他伤心落泪的地方,他号召民众栽树。据说,在今天的安定区青岚还有一株他那时栽的柳树,人称“左公柳”。在离开陇中时,在向朝廷的奏折中,他无奈而痛心地写下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句世人皆知的名言。
而今定西老人最惨烈的记忆当是在1929年,在“大饥饿”代名词的“民国十八年”,定西饥饿状况令人难以下笔。饥饿的人们吃草根树皮,一旦草根与树皮啃光,一切生长中的东西,都成了填充饿腹的东西,并很快一扫而光。加之瘟疫乘隙而来,土匪劫掠,良民变暴民,田园荒芜,十室九空。地上小动物赶尽杀绝,大牲口杀掉吃,能够果腹和不能果腹的,都进入了人们饥饿疯狂的嘴巴,而后是饥民相食……互相兑换小孩而食,最终很多人难以逃脱饿死的下场,有些饥民因饿晕而躺倒在路边,被吃红了眼的狗活活吃掉……
这块苦难的土地,有太多生灵的惨剧,太多生命的悲歌,因此上,当这块土地能回报人们一点什么,这里的人们便拿生命去拼搏,拼得腰弯背驼,拼得挥汗如雨,拼得感动天地,拼得剩下最后的喘息,仍顽强不屈,生生不息。
心系千千结
天水有座太阳星
地上有座北京城
———定西歌谣
新中国成立,定西大地获得新生,但对这块贫瘠的土地而言,定西人更多获得的是精神上的翻身解放,更加高昂的斗志和整齐划一的“改造山河”的步伐。让定西人吃苦更多,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定西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之初,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调整,定西人虽不再饿肚子,已穷出名的定西脱贫的步子也不可能迈得很快,直到市场经济的劲风吹到这个饥渴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定西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定西的穷,艰难的民生,一直是新生共和国的心口之疼。在共和国60年曲折前行的历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心系定西,心系这个祖国最孱弱的、多灾多难的孩子。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对定西关怀备至,心系千千结。
1973年5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已染病一年多,定西一直牵挂在他的心头,夜以继日操劳国事的他一见到甘肃的同志,就询问定西老百姓的生活情况。这年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他听了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的汇报,他说:“这次会上,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很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的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他讲到这里,心情沉重地停顿了好一会,声音也有些颤抖。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听得心情格外沉重,眼眶里禁不住滚动着泪水。只听总理坚毅地继续说道:“我们一定要帮助那里的人民,扶持那里的生产,一定要把那里的穷困面貌改变。国务院各部委的同志要和甘肃的同志一起商量一下,研究出个办法来,争取一年小变,三年大变,尽快把甘肃的农业搞上去。”
1983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视察定西听取定西同志的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把好坏简单地归结为雨水,我不赞成。这几年搞责任制,农民的信心提高了,在生产上下工夫了,产量也提高了。当然,雨水是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中国,这里的老天爷也是难当的哩,年年挨斗。一个总的题目,就是如何力争尽快扭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水土流失是水的责任呀?罪魁祸首是谁呀?“大跃进”就是带来一些严重恶果,“大跃进”就是破坏不轻,这是历史事实嘛!
他在离开时问大家:“每年每人种两亩草,行不行?”
回到北京后,他就开始要求共青团中央发动全国,主要是北方的青少年采集草子树种,支援大西北改变山河面貌。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只要求和号召人民群众采集草子树种,我们自己也应该有实际行动。中南海的瀛台附近,长着一棵棵茁壮的侧柏,他在散步时,发现了这些侧柏已经结出了饱满的子实,有些果实已经散落了一地,他看到后,就高兴地收集在一起,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晒干。以后接连几天,他每天散步时都要收集一点。过几天,他同大家研究后,就说:“咱们能不能挤一点时间,就专门到西山去采集松柏树种,送给西北人民吧!”
1995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到定西受灾最重的鲁家沟乡太平村,走家串户,先后看望了特困户李奎、李作清、张桂芳和李佐清四户人家。当走进李奎家时,江泽民看见李奎老伴半卧在炕上,便关切地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李奎告诉江泽民,他老伴72岁了,前两年得了白内障,现在双目失明了,江泽民听后马上把带去的新棉被放在大娘的跟前,充满深情地说:“老人家,您看不见就用手摸一下吧!”听着那亲切的话语,大娘用颤抖的手摸着厚厚的棉被,热泪涌上她的眼眶。江泽民又问主人救济粮发放了没有,李奎回答:“已经发了480斤,今天,您又给带来两袋面,真叫俺不知说啥才好!”说着,憨厚的老人要给江泽民鞠躬,江泽民连忙摆手劝道:“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啊!”
1999年9月,定西青岚乡大坪村迎来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
就在冉彩家的院子里,胡锦涛和基层干部随便坐成一圈,大家在暂时的拘谨之后终于畅所欲言。村支书李福一口气汇报了大坪的发展变迁,胡锦涛不时插话问这问那,并在笔记本上记个不停。随后便说:“我在甘肃工作时就知道大坪村———大坪人当年吃大苦耐大劳,战天斗地改造山河,闻名全省,是甘肃省委树起的老典型。现在看到大家经过努力实现了梯田化,解决了温饱,过上了好日子,我打心眼里高兴。”
离村临走时,胡锦涛站在人丛中,挥动着手臂,留下了如是的话语:“大坪村是一个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先进典型。这次我来甘肃就提出要到定西、到大坪来看看。希望大家发扬过去战天斗地的精神,再加把劲,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小康……要下决心把我们的娃娃培养好,要培养他们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让他们都能学到科技,使大坪插上科学技术的翅膀,使经济发展得更快,生产力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这样大坪就会更加富裕起来,只要政策好,人努力,大坪人一定会过上更好的日子。”要走了,他充满深情地说:“我在北京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
八年后,2007年2月17日,正是农历除夕。
一大早,总书记胡锦涛一行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再次来到大坪村,又来看望慰问这里的干部群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
此时的大坪村已经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大坪村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派团圆的节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