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澜的眼中,中国现在到处都可以发现可爱而生动的面孔,而且也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悲欢离合的曲折人生故事,关键是电视人到底能不能拿出最好最有说服力的节目,去展示给全世界看。
北京申奥的那一天,杨澜几乎让全世界惊艳。
现在的阳光卫视,是以做纯粹的纪录片为主的电视台。杨澜作为标志之一,做着一档“杨澜访谈录”。再一次看到电视里的杨澜,观众依旧是喜欢。她已经34岁了,一个成熟的妻子,两个男孩子的母亲,而且,原来飘逸的长发变成了干练的短发。杨澜的变化实在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观众依旧熟悉她,喜欢她,杨澜还是从前的杨澜。
可是,无论如何,杨澜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杨澜了。
从一个人的眼睛里,能够清楚地洞悉一个人的成长。青春年少的杨澜,在《正大综艺》演播室里的笑靥如花,那一代的观众也经历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成长着。而杨澜,这个天生的传媒人,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孜孜不倦的女子,她又怎么会轻易把自己的梦想交给一个渺小的目标?
换了视角,这个梦想推着她走了这么多年。
换个视角看天下,杨澜依旧神采飞扬。
6.“你们,都跟着我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梦想
“玛格丽特,帮我到图书馆换几本书。”
听到父亲的声音,玛格丽特立即跑上楼,走进书房。这是玛格丽特一个不成文的“任务”——替父亲去图书馆借阅图书。
走在街道上,玛格丽特总是放任自己的想像,那些全然未知的明天仿佛就在英格兰晦暗天空的尽头等待着她。她好像可以看到大学的校园、圣洁婚纱背后幸福的笑脸、玫瑰,还有属于她自己的自由空间。
那时的玛格丽特就是走在英国街头来来往往的一个年轻的女孩儿,虽然青春美丽与健康的笑靥总是会吸引倾慕的眼光,虽然成绩单上优异的分数令人几乎望而生畏,虽然生来就对在公众面前讲话陈述应对自如,但是,她还只是玛格丽特,大家还都不认识她。
父亲格外钟爱这个聪颖敏慧的女儿,总是有意地要玛格丽特帮助他做一些事情,让她从小就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与人谈话时沉着应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好印象……玛格丽特非常乐于做,并且潜移默化之中,她也渐渐学到了这些对她日后的事业和生活受益匪浅的性格。
后来,父亲跻身于政坛,参加市长的竞选。玛格丽特为了帮助父亲,逐步成为有力的助手,积极参与演说和资料的准备。通过父亲的事业,玛格丽特开始习惯于在演说、与公众会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游说中生活,并且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
父亲曾经对玛格丽特说:“玛格丽特,想办法让别人跟着你走。”
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性格的铸造和期望。一种最初最简单的领导意识,避免随波逐流,在大多数人中间独树一帜,与众不同,通过自己的亲和力来影响别人、感化别人,让自己永远走在前面。
这也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求。玛格丽特后来在反复体味父亲的这句话时,自己则又悟出既然要带领他人,开辟自己的天地,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担起责任,走好。
后来,玛格丽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了数次竞争和选举,经历了一个普通女人和一个不普通女人的全部人生。
一个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玛格丽特几乎应接不暇。但是,她始终没有跟着别人走。
相反,玛格丽特越来越感觉到,一定要做一件事情的“引领者”、“指导者”,也就是说,做一个“领袖”才能够让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能够成为现实。否则,一味地跟在别人的后面,平平静静地度过一生,那样,并不是玛格丽特的梦想。
照照镜子,玛格丽特是那样的美丽,连自己也会开心地笑起来。但是,女人的美貌总会有一天变成明日黄花,谁也不会永远记住现在镜中的自己,这是不可抗拒的事情。但是,在和岁月抗拒、妥协的过程中,人生应该是有意义的。
玛格丽特笑笑,梦想是一定要实现的,有梦想,才有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说,你们,都跟着我走!我才是领导者,我才是你们的方向,我不会让你们失望!
有一天,玛格丽特遇上了一个年长她很多,而且离过婚的男人,她爱上了他。在他们结婚的那天,由于新郎曾经有过婚史,所以婚礼不能够按照一般的程序进行。年轻的玛格丽特生命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婚礼上,却不能够如愿以偿地披上婚纱,取而代之的是色彩艳丽的明蓝色礼服。
玛格丽特坚持着这段几乎无人赞同的婚姻。为了遵循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自由,同时她也有决心面对问题,担起责任。
那一天,玛格丽特站在心爱的男人身边,成为了玛格丽特·撒切尔。
玛格丽特开始在正式场合、社交宴会,还有历次竞选和宣传中,使用“撒切尔”这个姓氏。“玛格丽特”这个英国女孩的名字被渐渐淡忘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什么。
玛格丽特深爱丈夫和孩子,也深爱家庭生活,她也尽到了作为妻子母亲最大的义务。但是,这也不能够代表什么实质上的改变。
依然是那句话——你们,都跟我走!
的确,她从未人云亦云,一直自己坚定地走着,而且大家都很愿意跟着她走下去。
1979年,这句话带领玛格丽特走进了唐宁街10号。
1979—1990年,在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英国首相期间,她首先定下了原则,随后加以改进,再根据原来的原则制定方针政策,然后贯彻实施到实际中。这个被称为“铁娘子”的女首相始终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赢得了民众的拥戴。
自由需要人来勇敢地面对问题,担负责任。
当周围的人,整个英国,乃至于世界都深刻地记住了玛格丽特的时候,英格兰的天空依旧笼罩着雨云与浓雾,最初的梦想与期待有的已经成真,有的则依旧只是梦想。
玛格丽特在唐宁街的日子里,她的容貌气度,谈吐风韵,还有她斩钉截铁的作风,完完全全地征服了古老守旧的英国。这个“铁娘子”就是有办法解决无数的问题。那么多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跟着她走,在她的后面,让她为他们带路。
玛格丽特喜欢走在前面。
这是她的梦想。
7.“用一辈子去思考”——作家王小波的梦想
王小波不知疲倦,用一辈子去思考。这是他的梦想。
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一个顽童、骑士,一个崇尚理性、自由和富于奇思异想的人。
一个人,一个文人,一个文化人。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这个风雅的称号非常适合王小波。有的时候仅仅凝视王小波的照片,3岁时就留下了若有所思的诡谲的表情,通过那皱着眉头的笑脸,看得出他苦尽甘来一般的舒展,玩世不恭的洒脱里面隐隐约约的认真。
王小波是真的认真,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他的调侃和反讽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更大限度地认认真真面对生活,解释生活。有的时候他选择沉默,沉默就是他的呼喊,呼喊的声音盖过了一切,所以,他写完了《沉默的大多数》,他也终于能够在他用文字构筑出来的世界里,长生不老。
他的名字心平气和,如春草熙熙,轻舟过溪,给人一种身高不足1.6米,年龄永远十二三的感觉。这就是王小波。王小波生性相当抑郁,抑郁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生存方式;而同时,他又非常非常地浪漫。王小波是个完全彻底的异教徒,他喜欢所有有趣的、飞扬的东西,他的文学就是想超越平淡乏味的现实生活。王小波写了真正美好的爱情和性,写了他的人物如何地想要生活在一个可以创造发明,可以爱,可以探讨人的一切自由的可能性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永不到来。
这就是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的孩子;1968年到云南农场的知青;1971年在山东牟平插队,后来又做了民办教师的年轻人;1972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的学生;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的教师;1984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曾经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师;让无数人拍案叫绝的自由撰稿人。
“与说话相比,思想更加辽阔饱满。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却失去了这种快乐。”
王小波在农村插队的时候,生活自然吃不饱,而且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苦,是后来的年轻人想也想不出来的。但是王小波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也就没有了思想的乐趣。
“傍晚时分,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无所依托。我当时年轻,害怕这么活下去,衰老下去。没有思想,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后来的王小波又和所有跟他一样大的中国孩子一起迎来了一个光明的时代。他考大学、出国,成为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他还著书立说,小说《黄金时代》入选《亚洲周刊》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王小波带着一个无视禁忌的顽童心,对文学与人生的深度关怀和理解,成长为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悲天悯人,幽默犀利,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他的文字让人忍俊不禁,可是当你大笑的时候,他剑走偏锋的一阵批驳陈述,又足以让一个虚伪的人,麻木的人羞得无地自容。
实际上就创作而言,无论小说还是随笔,王小波的关怀是不加掩饰的,文学于他是自由的,但他决不是躲进形式的人。许多人在大谈自由主义、理想主义,对现实问题却一言不发,而王小波不声不响地写作,针砭时弊,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荒唐事极尽讥讽,立场之鲜明,文字之漂亮干脆,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关于气功,关于外地民工,关于女权主义,关于今年来时髦的国学热,还有更时髦的“说不”,王小波表态是在替他自己惹祸。他的理性立场和人道立场是一以贯之的,未曾后退半步。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王小波天真地想着,用他的笔想着,计划着,飞跑着。
在妻子李银河的心目中,王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李银河是在1977年初与王小波相识的。在见到王小波这个人之前,李银河先从朋友那里看到了他手写的小说。小说写在一个很大的本子上。那时王小波的文笔还很稚嫩,但是一种掩不住的才气已经跳动在字里行间。李银河当时一读之下,就有一种心弦被拨动的感觉,心想:这个人和我早晚会有点什么关系。
第一次单独见面是在《光明日报》社,那时李银河大学刚毕业,在那儿当个小编辑。聊了没多久,王小波突然问:“你有朋友没有?”李银河当时正好没朋友,就如实相告。他单刀直入地问了一句:“你看我怎么样?”
后来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抵挡如此的诗意,如此的纯情。被爱已经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与得到一种浪漫的骑士之爱相比又逊色许多。”李银河最后嫁给了他。
王小波说:“人们认为最羞耻、最该隐讳的东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耻、隐讳的东西。大家以为是私情的东西,其实是人所共知的寻常事。真正的私情是每个人的情感,那是最个性化、最秘而不宣的东西。”
这就是王小波。
王小波的理想,却是空而美的一个纯粹的思想上的理想。他不是有了一点点知识就狂妄的人,也不是附庸风雅的人,更不是说假话的人。所以,读者都喜欢他,因为他实在是不肯随波逐流,他从天而降,纤尘不染。
1997年是王小波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他45岁。
4月,王小波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入围戛纳电影节。
5月,《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0月,《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然而这一切的荣誉与成就到来的时候,王小波仍旧沉默。因为在这些喧嚣到来之前,早在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因为心脏病突发一个人在家中溘然长逝。
王小波一生留下了35万字左右的杂文随笔,《沉默的大多数》涵盖了几乎全部作品。而且,这本书的序言写于1997年3月20日,22天之后,王小波永远地沉默了。
沉默,依旧是呐喊。王小波很从容,因为崇尚真理,追求智慧的人实际上越来越多了,千真万确。
不思考,人生就显得太苍白了,王小波的梦想是用一辈子去思考,而他不知道,他的一辈子,也教会了更多的人怎样去思考。
8.“学习—环球旅行—学习”——科学家达尔文的梦想
当有人提出要达尔文写一份自传时,达尔文作了一个著名的答复,他说:“我先是学习,而后是环球旅行,然后又是学习,这就是我的自传。”
在距离伦敦220公里、距离西海岸约10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英国的古城施鲁斯伯里。伟大博物学家查理·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就诞生在这里。
在学校里,他是一名中等生,甚至可能还是一名落后生,以至于他认为在这所学校的那段时间是一个“空白”。
但是,达尔文却有各种各样的校外兴趣。他做的主要事情还是搜集。他一面照旧收集矿石,一面努力设法找到一些有新的名称的新矿石。他还收集各种昆虫,他在10岁时就对地方动物志相当熟悉,而读了鸟类学方面的书籍之后,就开始对鸟类习性进行观察,并作出各种标记。他在这样小的年纪就十分喜欢“在刮风天的傍晚沿着海滨散步,观赏那些沿着奇怪而又错误的路线飞回家去的海鸥和鸬鹚”。
他常常坐在学校深深的窗户洞里入迷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他还阅读诗人汤姆逊的《四季》诗以及刚刚出版的拜伦和华尔德·司各特的长诗。
当他对诗歌失去兴趣而感到不快时,就骑马到城外郊游,这使他有机会欣赏大自然的风景,这种娱乐他一直保持到晚年。
在当时达尔文就具有一种温和可亲的、善于交际的性格。他在同学当中有许多朋友,他对他们非常留恋,非常热爱。
1831年12月27日,是一个微风吹拂、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在这一天,“贝格尔”号在上午11点起锚,终于第三次出海了。历经了前两次的出航失败,这次它没有返航回来。在克服了种种障碍和经历了几次延期之后,达尔文的环球航行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