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来到了汉堡,音乐教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到一位老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于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饿地走到撒勒。经过苦苦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奋使他很快脱颖而出。
少年渐渐不能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着名作曲家的曲谱,回乡后便向哥哥提出了请求。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死心。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婉的旋律,那是弟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曲的变奏。音乐在夜色中飘荡回旋,他不知不觉也被感染了,深为其悲。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着,眼泪潸然而下。他终于相信,弟弟的天分足以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继续深造。
少年终于得偿夙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巴赫。
有人曾经问他:“是什么支持着你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他笑着说:“是屋顶上的月光。”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达到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
因为执着,因为热爱,哪怕一点微弱的光也可以照亮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心灵。
上帝只掌握了一半
流沙
一位电台主持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遭遇了18次辞退,她的主持风格曾被人贬得一文不值。
最早的时候,她想到美国大陆无线电台工作。但是,电台负责人认为她是一个女性,不能吸引听众,拒绝了她。
她来到了波多黎各,希望自己有个好运气。但是她不懂西班牙语,为了熟练语言,她花了三年的时间。在波多黎各的日子,她最重要的一次采访,只是有一家通讯社委托她到多米尼加共和国去采访暴乱,连差旅费也是自己出的。在以后的几年里,她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被人辞退,有些电台指责她根本不懂什么叫主持。
1981年,她来到了纽约一家电台,但是很快被告知,她跟不上这个时代。为此她失业了一年多。
有一次,她向一位国家广播公司的职员推销她的倾谈节目策划,得到他的首肯。但是,那个人后来离开了广播公司。她再向另外一位职员推销她的策划,不久后,这位职员突然对此不感兴趣。她找到第三位职员,要求他雇佣她。此人虽然同意了,但他却不同意搞倾谈节目,而是让她搞一个政治主题节目。
她对政治一窍不通,但是她不想失去这份工作,于是她“恶补”政治知识。
1982年夏天,她主持的以政治为内容的节目开播了,凭着她娴熟的主持技巧和平易近人的风格,让听众打进电话讨论国家的政治活动,包括总统大选。
这在美国的电台史上是破先例的。
她几乎在一夜之间成名,她的节目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政治节目。
她叫莎莉·拉斐尔。现在的身份是美国一家自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经两度获全美主持人大奖。每天有800万观众收看她主持的节目。
在美国的传媒介,她就是一座金矿,她无论到哪家电视台、电台,都会带来巨额的收益。莎莉·拉斐尔说:“在那段时间里,平均每1.5年,我就被人辞退1次,有些时候,我认为我这辈子完了。但我相信,上帝只掌握了我的一半,我越努力,我手中掌握的这一半就越大,我相信终会有一天,我会赢了上帝。”
上帝只掌握了一半,另一半在我自己的手中。
火光
[俄罗斯]柯罗连科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压压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远着呢!”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必须加劲划桨,火光毕竟就在前头!
钻石宝藏
[美]鲍勃·摩尔
一百多年前,美国费城的六个高中生向他们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学多才的牧师请求:“先生,你肯教我们读书吗?我们想上大学,可是我们没钱。我们中学快毕业了,有一定的学识,您肯教教我们吗?”
这位牧师名叫R·康惠尔,他答应教这六个贫家子弟。同时他又暗自思忖:“一定还会有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他们想学习但付不起学费。我应该为这样的年轻人办一所大学。”
于是,他开始为筹建大学募捐。当时建一所大学大概要花一百五十万美元。
康惠尔四处奔走,在各地演讲了五年,恳求大家为出身贫穷但有志于学的年轻人捐钱。出乎他意料的是,五年的辛苦筹募到的钱还不足一千美元。
康惠尔深感悲伤,情绪低落。当他走向教堂准备下礼拜的演说词时,低头沉思的他发现教堂周围的草枯黄得东倒西歪。他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的教堂周围的草呢!”
园丁抬起头来望着牧师回答说:“噢,我猜想你眼中觉得这地方的草长得不好,主要是因为你把这些草和别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常常是看到别人美丽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园丁的一席话使康惠尔恍然大悟。他跑进教堂开始撰写演讲稿。他在演讲稿中指出:我们大家往往是让时间在等待观望中白白流逝,却没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他在演讲中讲了一个农夫的故事:有个农夫拥有一块土地,生活过得很不错。但是,当他听说要是有块土地的底下埋着钻石的话,他只要有一块钻石就可以富得难以想象。于是,农夫把自己的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可以发现钻石的地方。农夫走向遥远的异国他乡,然而却从未能发现钻石,最后,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在一个海滩自杀身亡。
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个买下这个农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异样的石头,他拾起来一看,它晶光闪闪,反射出光芒。他仔细察看,发现这是一块钻石。这样,就在农夫卖掉的这块土地上,新主人发现了从未被人发现的最大的钻石宝藏。
这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康惠尔写道:财富不是仅凭奔走四方去发现的,它只属于自己去挖掘的人,只属于依靠自己土地的人,只属于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康惠尔作了七年这个“钻石宝藏”的演讲。七年后,他赚得八百万美元,这笔钱大大超出了他想建一所学校的需要。
今天,这所学校矗立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这便是着名学府坦普尔大学——它的建成只是因为一个人从朴素的故事里得到的启迪。
钻石只为肯挖掘的人而闪亮。
多给几秒
低飞
几秒钟在人的生命长河中微不足道,也许你打几个喷嚏的工夫,它就会远远地消失了。恐怕许多人都会起疑问:几秒钟的时间太短了,它能做什么呢?然而,它有时会改变人的一生。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那么,就拿我在上个月遇到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到今年为止,我在电视台里已做了十年的电视专辑编导。有一次我去北大采访一位安徽籍的教授。走在阳光充足的校园里,迎面突然走来一位挎着书包的女学生。她笑着问我:是不是从安徽来的?我说:是的。她又问:你还认识我吗?可是在脑海的记忆中我始终找不到这一张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