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汉代玉器的现代赝品市场上常有发现,尤其葬玉居多,葬玉中又以九窍器中的玉琀居多,玉琀多为蝉型,大都带有血沁,“玉琀”多以和田羊脂玉制成,出土时浑浊暗涩,三五年后才显露光泽,七年后色泽达到最佳效果,是葬玉中最被看好的收藏品。新做“玉琀”多以“羊玉”或“狗玉”制作伪沁仿之,但其沁色与自然之血沁大有区别。“羊玉”干涩不化,没有真玉湿润;“狗玉”新鲜漂浮,不如真玉润泽。
汉以后,玉雕工艺出现了一个低潮,特别是魏晋时期,儒家用玉的学说受到了玄学和佛教的强烈冲击,薄葬代替了厚葬,文人清谈代替了烦琐的礼仪活动,金银器等工艺迅速崛起,玉器制作处于停滞状态,工艺趋向简朴化,有所创新的,唯有玉杯和玉盏而已。但在神仙炼丹术的影响下,吃玉风气达到了疯狂的程度,玉器所代表的礼仪内涵和美学价值,此时以成为旧话。
隋唐出土及存世玉器并不多,但从工艺上看,却件件兼为精品,在品种和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承前启后的特点。隋代著名的玉器有金扣白玉盏,琢磨细腻,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衬,极为富丽高雅。唐代玉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继承汉代的玉礼器,但纹饰有很大的变化;另一类为佩饰、带饰、各种用具等,这类玉器多为写实风格,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唐玉佩一改先前的组合方式,面貌一新。头饰玉片剧增,其玉片极薄,并雕有精细的花鸟纹。实用器白玉梳,制作极为精美。此外还有八瓣花鸟玉杯、兽首型玛瑙杯、玉飞天等,既凝聚了辉煌的盛唐气象,又有鲜明的外域色彩。在宋代,由于历代帝王的提倡和商贸的发达,玉器的制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代玉器生活气息更加浓郁,制玉者们不再按理念凭空想象,而是追随世俗心理进行写实主义创作。玉器的礼性大减,“玩”性剧增,世俗化倾向的玉雕作品空前发达,观音像、子母狮、各类小玉人、玉笔山、小玉龟、荷叶、虫鸟等陈设赏玩品骤然增加。市民们也成为玉器的赏玩者和拥有者,这更促使了小玉器销售的兴旺和玉器的世俗化倾向。宋代还出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玉雕市场和专门从事玉器贩卖的店铺。
辽、金是和宋朝并存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其玉器制作民族特色浓厚。玉器器形以花木鸟兽形象为主,常见的题材有“春水玉”和“秋山玉”。元代玉器基本承继了宋代的艺术风格,并具有雄健豪迈的时代精神,代表作为渎山大玉海。
四、明清玉器的鉴别与收藏明代前期的玉器制作是宋元风格的延续,尤其元代粗犷厚实的风格比较突出。明代早期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这类玉材所采用的玉材光泽较强,刀工刚劲有力,胎体厚实,磨工较差,不注重细部处理,内腔和底部只是略加打磨而已,故古董商有“粗大明”的说法。
明代中晚期的玉器分为宫廷玉器和民间玉器两类,并分为南北两个流派,北方加工粗糙,器型浑厚,以北京为代表,曰“京作”;南方选料精,讲究工艺技巧,所制玉器精致小巧,以苏州为代表,号“苏作”。这一时期佩玉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新品种,总的说来,明代玉器多造型简洁洗练,尤其镂雕运用得较多,出现了“花下压花”的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并注重镂雕的立体化。这时还出现了大量的仿古玉雕,其中有个别器物也被当做早期古玉被误传下来。
清代玉器以精细见长,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萧条期顺治、康熙年间逐渐淘汰了明末玉器粗制滥造和格调不雅的缺陷,出现了短期的繁荣景象。但由于准葛尔部分裂势力猖獗,堵塞了和田玉的来路,阻碍了玉器工艺的正常发展,使康熙初至乾隆24年长达100余年的玉器工艺处于萧条状态,产量很少,传世的玉器更是少见。
昌盛期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五年为清玉的昌盛期。乾隆二十四年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次年新疆开始贡玉,每年春秋两贡多达2000公斤玉石,为皇家玉器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乾隆帝喜欢古玉和时作玉,从苏州招募名工充实养心殿造办处玉作坊如意馆,加紧赶制玉器,不久又向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天津、淮安、凤阳、九江等八处摊派玉器活计。所以,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也逐步繁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广泛,可分为陈设、器皿、佩饰、册宝、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镶嵌等九类。乾隆时期玉器现存数万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寿山、玉福海以及大禹治水玉山。另有所谓“痕都斯坦”玉器,由阿拉伯莫卧儿王朝传入,具有鲜明的阿拉伯特色,乾隆帝也十分喜爱,曾命工匠仿制。
衰微期嘉庆十六年始,新疆贡玉减半,道光元年完全停止玉贡。于是,宫廷玉器日渐衰落,有时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而逐渐衰落。反而建都于南京的太平天国政权,曾设有“玉器衙”,专为王妃和天朝政权制玉,如传世的太平天国天王玉玺和幼天王玉玺,工艺倒也精美。
复兴期咸丰后,和田玉虽然顿减,却以岫玉代之,琢玉多面向民间。内廷玉作仅有一人,形同虚设。皇宫用玉均交苏州玉作,或命粤海采办,贡进内廷。北京的玉肆在这期间有所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器产地。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寿辰时大学士福锟等人进贡的“玉石仙台”,代表了此时北京玉器简朴浑厚的艺术特点。
明清玉器因为存世量较大,因而赝品也多。但因为这一时期的玉雕工艺已进入最高峰,玉材又多为和田佳玉或缅甸翡翠,仿制者若没有好的玉材和玉工(仿制者多以岫玉或南阳独山玉作假,材质与和田玉相去甚远)则很容易露馅。鉴别此阶段的玉器,除了观察玉材及其工艺外,对于每个时期的时代风格和工艺特点也要有足够的了解。目前市场上因为赝品古玉(主要指新石器时期玉器)太多太烂,所以收藏者多转向明清后“新玉”的收藏,又有玉材玉工作保证,所以明清玉价日益走高。
最后,鉴别古玉一定要了解皮壳和包浆的知识。俗话说:“瓷看底,玉看皮。”就像人的皮肤一样,玉皮壳是玉器所有里外表象的连接和公开之地,每一年的岁月都会在玉皮壳上留下自然进化或老化的痕迹。虽然有的玉天生丽质,皮的质量很好,能抵抗老化留下的痕迹,而且一直保养得很好,很难看出岁月的痕迹。但大多数古玉还是会在玉里玉外的对比中分析出玉皮壳的老化程度的。
古玉入土后,形成生坑皮壳,生坑皮壳的表象是侵蚀痕迹和玉色的老化沁化。有咎裂处是最容易沁化而形成沁裂纹,这在玉皮壳上最先起变化,因气候变化或其他因素,玉皮壳上会表现出膨胀或萎缩,膨胀的结果是出现橘皮纹、象皮纹、皮疹纹,而萎缩的结果是出现缩斑纹。古玉皮壳上的侵蚀痕迹和玉色的老化沁化是长时间的变化,形态自然,表里相成,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变化的来龙去脉,所有的变化也有根有据。最重要的是注意刻工,都是沉在老化沁化之下皮壳之中。如果玉皮壳老化了,而玉里肉显新,或者玉里肉色老而玉皮壳不老,都是要注意的。
玉器的工和沁纹都是在玉皮壳上进行的,所以不通过玉皮壳的工和沁纹或者与皮壳不符合的工和沁纹,都是要特别注意的。雕刻线条糟口表面皮壳、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两侧边有毛道崩裂现象的是现代“机器工”的特点。老玉新工是用原璞玉皮来冒充玉皮壳和玉里的沁化,这就要注意沁和工的关系,特别是沁化的切割面,要注意玉皮壳本身、玉里肉或沁纹有没有出现新老之分。
古玉出土后,收藏者把玩盘摩,玉表上又开始留下盘摩时的汗迹,包浆就更厚更润了,形成熟坑皮壳。把玩过程中,磨去了很多原来的工和抛光痕迹,几乎所有传世古物上都有包浆的痕迹。
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话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手长期盘玩或药液浸泡可做仿包浆,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包浆在玉的开片成型时就开始有了,古人开片成型花去几月几年,这之中天天搓摸玉的表面,汗水留在玉上,包浆就越来越厚。不仅是玉,很多古玩器物都有包浆。
明白了皮壳和包浆以及沁纹的特点,对于我们鉴别古玉就有了更好的武器,并且可以运用在所有古玉的鉴别上。
张明华先生主张鲨鱼牙齿为良渚古玉的雕刻工具之一,尤其是对于线刻纹的制作,可备一说。
参照江松先生《现代良渚古玉辨伪》一文,《收藏家》杂志1999年第4期。即指用来套塞死者眼、耳、鼻、口、阴户、阳具的玉器。“羊玉”:将活羊腿割开,将小件玉器塞入其中,缝好,经年取出,玉上有血色细纹,如传世玉器的红丝沁,称为羊玉。“狗玉”:将假玉器烧成赤色,再在活猫狗或刚死的猫狗腹部割一深口,趁玉正热时急纳入内,再将猫狗埋入土中,一年后取出即成,若似血沁。
《金史·舆服志》记载:“金人之常服四:带、巾、盘领衣、乌皮靴,其束带曰吐鹘,其衣多白,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吐鹘,玉为上,金次之,其刻琢多如春水之饰”,“春水之服”不仅将“鹘捕鹅”绣于服装上,更将“鹘捕鹅”图案雕琢在玉上,制作玉带饰,钉在革带上。七百余年来“春水”服装皆已不存,但玉雕之“春水玉”却传承至今。
“秋山玉”是描绘辽、金、元皇帝,贵族秋天与山林围猎的场景。采用镂雕工艺雕琢山林、虎、鹿等自然画面,风格写实。以虎、鹿为主要表现内容,附琢以山石、林木。或单面雕,或双面雕,虎多作蹲状,鹿多作奔驰状。树木中多以东北多见的柞树作为表现题材。虎、鹿穿行其中,场面异常活泼、生动,情趣盎然。具有浓重的中国北方乡土气息。总体说来,秋山玉镂雕的层次多,物体形象生动,风格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