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孔方兄”,可以说世上没有几个人不爱的,如今玩古币的人,虽然大多美其名曰“单纯的喜欢”,但恐怕跟古币本身的保值和升值潜力是分不开的,因为如果“玩得好”,收藏到几枚稀有钱币的话,一枚小小的“孔方兄”换辆小轿车也不是什么稀奇事,这一点有点像邮票定律——物以稀为贵。
“孔方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方孔圆钱”,但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古钱币何止方孔圆钱之一种,但就材料而言就有十余种,如化石贝、珠玉、金、银、铜、铁、锡、铅、镍、纸等等,就形状而言有贝形、圆形、铲形、刀形、元宝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以及其他异形等等,而就纹饰来说有城垣、秤量单位、年号、国号、产地、吉言等等。因此说中国古钱币家庭是个大家族,要认识它们中的每一位成员,还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我们又只能采取“走马观花”之法了。一、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钱币1.先秦货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诞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以物易物的交易过程中,稻谷、布匹、陶器等都曾充当过类似于货币的中介物,后来逐渐由比较轻量而方便的“贝”所取代,成为最早的货币形式,但此中之“贝”,非一般海边之新鲜贝甲之类,而是一种埋藏在地下几千万年前的“化石贝”,再以人工制之,穿成一串,曰“一朋”。到奴隶社会中期又有“珠玉”加入进来,据《管子·国储》记载,“(先王)……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看来至少从周初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整的货币体系,建立了大、中、小不同币值的货币单位,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刀”、“布”为主的货币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四大货币体系:东部齐、鲁、燕国主要使用刀形币,中北部晋(包括后来的韩、赵、魏)、秦等国使用的铲形币(布币),中西部周、秦等国使用的圆钱以及南部楚国的贝形币(蚁鼻钱)等,同时,这些不同形制的钱币使用区域又有一定的交叉性,如燕国除使用刀币(明刀)外,同时也使用布币,秦国除使用圆钱外也同时使用布币,韩赵等地也曾发现出土过环钱,楚国也有一种异形布币。20世纪90年代,在古吴越国区域的某些地方发掘出土了一种小形青铜戈,其长度大多不到十公分,且很薄,这样的“戈”不大可能用来作为杀人的武器,所以有人又提出这应该是一种戈形币,为古吴越国所用,那么就应该可能有五大货币体系了。
2.秦以后各时期钱币“地球人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同时还完成了三项统一措施,即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中钱币的形制被全部统一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至此之后,中国制钱的体例就规范下来了,“孔方兄”之得名便由此而来。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行五铢钱,从此直至西汉末,币制没有改变。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在其在位的8年时间内,实施了四次货币改制,其一是“复古改制”,将先秦刀布之形状加以异化,创立新钱;其二为铸行大钱,将之前的“五铢”单一币制改为多种单位,如大泉五十、货泉、货布、契刀一百、错刀五百、大布黄千等等。我馆藏有一枚新莽异形大布残件,依稀有“五千”字样,据说还有一种错金大布,曰“金匮直万”,现存世三枚,其中有一枚残断,那自是“价值连城”的了,只是笔者无缘亲见。
光武中兴,重铸五铢,后又有在五铢上加年号的,如“永安五铢”、“常平五铢”,为中国最早的年号制钱。三国时期又开始滥铸大钱,如蜀汉“直百五铢”、东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以后至南北朝期间,还出现了很多钱重与钱文严重不符的“恶钱”,如剪去边扩的“剪边五铢”,凿去钱心的“环边五铢”,小如鹅眼的“鹅眼五铢”等等,另外还出现了铁钱、锡钱等劣质钱币,体现出当时经济凋敝通货膨胀的怪现象。
唐高祖始铸“开元通宝”,不再以铢两为钱名,以后还有元宝、重宝等宝名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重一钱。开元通宝是唐代主要的通行货币,铜质优良,铸工精美,流传下来的实物也多,版别也多。唐代还有高宗的“乾元重宝”,史思明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此外还有较差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和“咸通玄宝”等。
五代十国各地方政权所铸钱币达30余种,其中汉、周两朝的“汉元通宝”和“周元通宝”均仿自开元钱,较好。另有王审知铸“开元通宝”铅质钱,刘龚铸“乾享重宝”铅质钱,开铅钱之先例。
北宋从归一统之后,经济日益繁荣,货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两宋钱币在我国钱币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1)种类复杂(铜、铁、金、银、纸钱并行),版别极多,仅熙宁和元丰就各有100多型。(2)自太宗“淳化元宝”之后,各帝几乎每改元一次便要铸造有新年号的钱,此法并沿袭到元朝。(3)钱分等级,小钱曰“小平钱”,和开元钱相当,较大者有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使用更为方便。(4)钱文书法优美,篆隶真行草俱全,多出自皇帝名家之手,一套宋钱,可称为一部书法大全。
辽钱有“统和元宝”、“重熙通宝”等10多种钱,有契丹文和汉文的。金代有“正隆元宝”、“大观通宝”等,多用汉文。西夏也铸有钱币,而且大多精整,分西夏文和汉文两种。其中西夏文币现已发现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五种,汉文按年号分有“大安”、“大德”、“元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光定”。
元朝多沿袭宋制,有蒙古文和汉文两种制币,并以纸币为主,有“中统元宝交钞”和“至元通行宝钞”两种,前者为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纸币实物。铜钱发行量少,有“中统元宝”、“至元通宝”、“至大通宝”、“大元通宝”等几种。
明朝与元朝一样大量流通纸币,名“大明通行宝钞”,初期铸造有“洪武通宝”铜制钱,初期尚好,不出十年开始减重,中间有几代皇帝都没有铸造制。后来才有补铸,嘉靖、万历、天启崇祯铸钱较多,一个皇帝一个年号铸一种钱。
清承明制,在各地设局铸造铜钱,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光绪通宝”等,有大小之分,折十、当百、当千等,除通宝外,还有重宝、元宝等名称。同时还发行有纸币和银票。
3.近现代钱币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和文化受到西方的强大冲击,并在光绪年间开始了模仿学习西方的“维新运动”,货币制度也开始向西方靠近,出现了跟美圆英镑相仿的现代纸币“大清纸币”和银圆“光绪元宝”以及镍币,方孔圆轮的传统制式逐渐被取代。外国的银行业也开始冲击中国传统钱庄,从此以后直至民国,纸币和银圆成为货币的主体,同时辅以贵金属黄金,中国货币制度开始跟国际接轨,“孔方兄”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几千年的货币文化却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色彩。
二、钱以稀为贵古钱一族,基本奉行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才可论及品相材质,基本上与时代早晚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一枚两千多年前的“半两钱”不一定比一枚一百年前的“光绪元宝”更值钱。那么什么样的钱币才算稀少呢?这可真把我问倒了!与集邮收藏不同的是,邮票有较为标准的价格体系,而且邮票发行的时间也不长,所以比较好查对。而古钱交易却没有相应的较为合理的价格可共参考,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古钱币大师丁福宝先生曾著有《古钱大词典》和《历代古钱图说》两书,对当时可以见到的古钱币(主要是铜铁制钱)进行了图示和价格评价。但几十年过去了,各种古钱币出土和传世,留存和毁佚情况都有了极大的变化,昔贵今贱,昔贱今贵之事再所难免,况且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所用标价单位的银圆与现在通用的人民币比价也不好对应。因而本人又只有采取“偷工减料法”来打发各位了。
所谓“偷工减料法”,就是将历代古钱币的留存多寡情况来一个“概说”,使藏友们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不至于一问三不知。
何其为“多”者?何其为“寡”者?历史上某王朝统治时间较长,发行流通量大的规范制钱就多,而统治时间短,流通量小又是特殊形制的钱币就“寡”。如秦汉时期的“半两钱”和“五铢钱”就多,一枚“秦半两”,小型为50元左右,中大型为200元左右,但“秦半两”也有一种特大型的折三十钱就属于稀有钱,市价10000元左右。汉“五铢钱”出土和留存量巨大,即使有2000年左右的年龄,每枚也不过10元左右,品相特好的不过二三十元。新莽统治时间只有八年,铸造发行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仿古钱币,这些钱币铸造精细,工艺精湛,有些还镶金嵌银,存世量相对较少,其中“壮泉四十”要一万元左右一枚,“中泉三十”要数万元一枚,至于特别稀有珍贵的“金匮直万”,就高无定价了。袁世凯当皇帝的时间更短,只有83天,其在位期间所铸“开国纪念币”铸造精美,存世量少,虽然距现在只有不到一百年时间,每枚价格也在千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