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之器,肇始于夏,鼎盛于商周,衰微于春秋战国,尤其青铜“礼器”,其铸造精美,品类繁多,是商周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并具有“明贵贱,辨等列”的作用,所以又名“重器”。虽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青铜礼器的铸造工艺仍有所发展,秦汉之后,虽然其丧失了“明贵贱,辨等列”的功能,但仍为各朝各代所重视,如汉武帝就曾因一件青铜大鼎的出土而将年号改为“元鼎”,宋时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就是三代礼器的忠实“拥趸”。
宋建炎三年(1129年),他奉命“移知湖州”,其时已据中原的金兵南下,时局相当紧张。在夫妻告别时,李清照十分着急地问道:“倘遇战乱怎么办?”赵明诚的临别嘱咐是:“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也。”在赵明诚这位宋代的收藏家与考古学者看来,临到危急关头,首先应当扔掉的是衣被家当;在万不得已时,连他珍爱的图书资料也得抛弃,而唯独古代祭祖用的宗庙礼器——铸刻铭文的青铜彝鼎是与生命一样宝贵的东西,逃难时也要背着抱着,“与身俱存亡”。
所以说,青铜礼器,历代都被视为“国宝”。21世纪初,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青铜器的地位尤显重要,有铭文的青铜重器更是被禁止交易,因此现在世面上出现的青铜礼器大多为战国以后没有铭文的,三峡清库过程中就出土了不少的这种素文的战国时期青铜器。
一、青铜礼器的种类青铜器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日常用具(包括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饰物)、乐器、兵器、工具、货币。其中可被当做礼器的主要有五类: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乐器,而鼎是炊器和食器的代表,彝是酒器的代表、钟是乐器的代表,所以古代也常用“鼎、钟、彝”来泛指三代礼器,或单独用“彝器”、“宗器”来泛称。
1.炊、食器鼎:有方、圆两种,方鼎四足,圆鼎三足,以圆鼎居多。鼎用于煮熟加温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同时还用于祭祀,因盛方物不同而有“鹿鼎”、“牛鼎”等之分。鼎是青铜礼器中“明贵贱,辨等列”的具体代表,是重器中的重器。
鬲:鬲与鼎的用途差不多,造型和鼎有所差别,鬲有三个袋状足与腹部连接,称之为“款足”。到战国晚期已不再实用。
簋:其功能类似于大钵,用于盛放熟食,在祭祀时往往与鼎配合使用,如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早期无耳,商晚期流行双耳簋,西周早期流行一种方座簋,中期簋多无翻唇,口上加盖,春秋战国时期簋的圈足逐步变高。
簠:长方形,斜坦边,平底,下有圈足。器体与盖对称。早期的簠口沿有一条狭小的唇,圈足较低,晚期簠口沿为直壁状,器体较深,圈足也较高。簠一般用来盛稻、粱等食物。
敦:圆腹三足,器体与盖的大小对称,合起来形如球状,敦盖也可以仰置使用。盛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用于盛食物。盂:盂是一种储食器,一盂之饭可以分盛十余簋。深腹,侈口,附耳,圈足。出土数量较少,商周的盂多属于中型,西周中晚期大型盂较多,到春秋时已不流行。
豆:高足器,用于盛肉羹之类的食物。容器部分如深腹盘,西周的豆,下边有柄,柄下连圈足,春秋之后豆的盘部加深如碗,有盖,盖上有把手可以仰置,仰置时把手即为支座。
2.酒器爵:爵为饮酒器,也是较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深腹,口部有流,口与流连接处有一对柱状物,后部口沿为尖状尾,腹侧有扳,下有三只外撇的锥形足。夏、商、周、春秋都有流行,器形变化不大。
角:饮酒器,形似爵,但有流无柱,因原系兽角所制而得名,角多有盖,流行于商周之际。
觯:饮酒器,杯状,有圈足。商代觯多为侈口,小颈,腹鼓出而深,西周的觯形体略显修长,近似侈口瓶,西周中期以后渐少。
觚:盛酒器,与爵成组配合使用。口似喇叭,长颈,细腰,高圈足。商代早期觚体短而粗,中期则较修长。
斝:大型饮酒器,也用作祭祀时的灌尊。形似爵,但体形较大。无流无尾,圆口,口前部有双立柱,三锥足。
觥:早期饮酒器,最初的形象如牛角横置状,下有长方圈足,前端为龙头形,有盖,后来觥的形状演化为动物形象,以牛形居多。
尊:又写作撙,盛酒器。尊的形式和器形较多,商代早期多为侈口、高颈、宽肩,器腹较大,下承圈足。商周晚期到西周早期流行觚形尊,不过整体比觚的形体粗大,器腹也更鼓出。西周中期出现侈口、缩颈、垂腹、圈足尊。此外,各时期还有很多根据动物形象设计的各种肖形尊,如象、牛、马、羊、鸟的形象尊,称为牺尊、象尊、枭兽尊等,具有玩赏的趣味。
壶:壶是长颈类型容器的统称,它的演化样式很多,如细颈圆腹壶,宽口扁体壶,长颈宽口圆壶,短颈卵形壶,筒形鼓腹壶,短颈小口扁体壶等。短颈而壶体为方形者称之为钫。
卣:容酒器,形似椭圆大扁壶,有盖和提梁,下承圈足。主要流行于商周晚期。卣跟尊一样,也有很多鸟兽形式的,凡有提梁者都可称之为卣,如枭卣、狗卣、虎食人卣等。
彝:大型储酒器,多为方形。彝常常被用来作为青铜礼器的统称,始见于殷商,西周中期消失。殷商方彝为方体、直壁,下有圈足,上有屋顶形盖。
罍:容酒器,商代有两种类型的罍,一种为大口、短颈,广肩、体宽大,下承高圈足;一种为小敞口、短颈、广肩肩上有双耳,器形较高,有盖,并有圆体、方体之分。罍大约流行到西周中期。
盉:腹部若大杯,上方有管状流,有扳,下承三足。盉用于盛水,调和酒味的浓度。3.水器盘:形制为直,平底,圈足。殷商之际的盘多无耳,西周以后的青铜盘有兽耳或附耳,并在圈足下附兽形足,也有以人形为装饰的器足。盘用于接水,和匜组成盥洗用具。盘有大小之分,多为中小形,虢季子盘这是一件例外的大型铜盘。
匜:当作瓢注用,腹为椭圆形,浅腹,前有流,后有扳,下承四足或三足,用以注水洗手,下面以盘接水,成为一套。
鉴:形如大缸,但腹较浅,多平底,有双耳或四耳。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以盛水沐浴,也可用于盛水照人。
4.乐器钟:一般编列起来使用,音频不同的钟排列在一起成为有音阶的编钟。西周中期编钟有三件一组,晚期编钟每组有九件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编钟每组多达十三四件。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多达六十四件,分为八组,是我国编钟之最。
铙:形如钟,但倒置使用,上大下小,底平,下有柄可执,敲击时朝上,往往以大小不同的铙为一组,最多五件为一组。
钲:形似铙,但厚重体大,至今发现最大者高89厘米,柄中空,可以安木柄或安置座上。钲也称大铙,流行于商周晚期和周初。
句铎:其形制由钲演化而来,口向上,有柄,大小不同编列成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和吴越等地。
于:形如圆筒,上大下小,始见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汉代。铜鼓:有横置和立置两种形式。既可用于宴乐,又可用于战事。所谓“击鼓而进,鸣金收兵”。出土传世很少。二、青铜礼器的作伪青铜礼器的盛世是商周到春秋战国之间,这时的古铜器流传到后代,有代代相传的,更多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如翻地、挖井时发现的,往往被看做是“祥瑞”的象征,被涂上神秘的色彩。封建社会的各朝代,都把三代的礼乐制度当做正宗,将三代的许多政治作为楷模,故礼乐器物的样式也模仿三代。在上层社会崇古、好古风气的影响下,用以牟取暴利的假青铜礼器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些假铜器与真铜器一起流传到后世,就是在现在,一些博物馆所藏的青铜器中还常常夹有一些伪品。
三代青铜礼器因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享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历朝历代都有仿制,据历史记载最早的仿制者为《韩非子·说林》中的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