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译文”
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的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经典故事”
有过改之
宋朝时期的陈尧咨年轻时非常喜欢射箭,而且常常百发百中,人们谁看到谁就会发出赞叹声。可是有一天,一个卖油的老人却只是微微一笑,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一脸不高兴地说:“不服你来比试!”卖油的老人,也不答话,而是拿出一枚铜钱,放在油葫芦的口上,然后用勺顺着钱孔往葫芦里倒油。油倒完后,细小的钱孔竟没有沾到一点儿油。陈尧咨和围观的人都觉得很神奇,可卖油的老人说:“这也是手熟的缘故。”陈尧咨从这件事上悟出了很多道理,以后,他虚心向别人求教,再也不炫耀自己了,并且,通过努力,几年后,他考中了状元。
“原文”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译文”
只要是人,就应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互相尊重和爱护。同样生存在天地之间,就应该不分你我。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容貌。
“经典故事”
忍饥助人
江西有一位姓舒的教书先生,一天,他在返乡途中登岸散步时,听到一个妇人在啼哭。舒先生便问:“你为什么哭呢?”妇人回答说:“我丈夫要用我偿还欠官府的银子,可是,我走了以后,幼小的孩子没人喂养,肯定要死去的。”说完她又大哭不止。舒先生说:“与我同船的人很多,我们每人出一两银子,就可以帮你度过难关的。”舒先生把遇到的事情告诉了同行的人,可这些人都不肯捐银子。舒先生便把自己挣来的钱全部捐给那位妇人。回到家后,妻子告诉他家里已经欠了别人很多粮食,舒先生也把捐钱的事情如实地跟妻子说了。妻子平静地说:“既然这样,咱们就找一些野菜来充饥吧!”此后,他们每天都用野菜充饥度日。忽然有一天,舒先生听到窗外有人说:“今宵吃苦菜,明年生状元!”他当时有点不解。到了第二年,妻子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长大后,竟然考中了状元。
“原文”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译文”
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增大。人们所信服的是这个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因为他只会说大话。当你有能力可以为众人做事的时候,不要自私和保守,舍不得付出。看到别人有才能时,应当学习欣赏并加以赞美和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乱批评或横加指责。
“经典故事”
祸从口出
明朝的宣宗皇帝非常喜爱诗词歌赋,他经常让朝中的大臣同他一块儿作诗。大臣们都非常谦虚,都说自己作出的诗比不上皇上的诗。只有一位学士,自认为博才多学,对其他人的诗都看不上眼,即使有人超过了他,他也不加赞扬。他还在私下里毫不谦虚地说:“我作的诗,连皇上都作不出来,而且也看不懂诗里的奥妙。不想,这个学士的话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上听后,十分气愤,把那个学士找来,狠狠地训斥了一番,说他目中无人,轻视皇上和朝中大臣。然后又夺下了他的官职,把他赶出了京城。这位学士到这个时候才后悔,只好回家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了。
“原文”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译文”
对有钱的人不要去讨好巴结,在穷人面前不要轻视他们。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能喜新厌旧,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
“经典故事”
子推守志
春秋时期,公子重耳因避祸逃出了晋国,因重耳的名气相当好,一路上便有很多当时有名的文才武将追随他,其中就有介子推。一次他们离开翟国逃往齐国的时候,途中又渴又饿,重耳饿得几乎站不起来了,这时介子推端来一碗肉汤,重耳三口两口就喝下去了。喝完才知道,肉汤是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做成的。重耳感动得流出了泪水。可是19年后,当重耳做了晋侯,在论功行赏时,却把介子推给忘了。这时的介子推因不愿讨赏,已背着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晋文公重耳忆起了介子推割肉给自己吃的情形,便决心一定要找到他。晋文公率众臣来到绵山,一连找了几天也没见踪影,有人提出放火烧山,用火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介子推母子守志不出,最终被大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文公知道闯了祸,更是痛悔不已。后来文公规定每年的这一天为寒食节,全国都吃冷食。
“原文”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译文”
别人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缺点,不要当众去揭穿,别人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事情不要给张扬出去。赞美他人的善行就如同自己行善一样。当对方听到你对他的称赞之后,他必定会更加努力地去多做善事。
“经典故事”
绝缨之会
春秋时期,有一天楚庄王宴请群臣,喝得兴起的时候,庄王请出王后为众人斟酒,正当王后给一位大将斟酒时,忽然吹来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这位大将趁机拽了一下王后的衣袖。王后却随手拉断了此人头盔上的冠缨。并马上告诉了庄王,提出点亮蜡烛,找出那个拽她衣袖的人治罪。庄王听后,却说:“今天同各位将军难得坐在一起喝酒,大家要不把冠缨拉下来就不算喝得痛快!”于是,众将都去掉了冠缨,然后点起蜡烛,继续开怀畅饮。这下连王后也不知道拉她衣袖的人是谁了。酒宴过后,庄王对王后说:“酒喝多了容易失礼,我不能因一点小过失就杀了自己的勇士,而伤了众将的心。”后来,吴楚两国交战,有个人非常英勇,立下了战功,并告诉庄王,他就是那个拉王后衣袖的人,因感激庄王没有治罪,所以才拼死报效庄王。
“原文”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译文”
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等于自己做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经典故事”
成人之恶
丹阳曾经有个县令叫杨开,他性情粗暴,做事武断,经常滥用刑罚。他还有一个好朋友叫杨询,杨询喜欢拍马屁,善于了解别人的心思,很得他的欢心。杨开处理每一件事都必定透露给杨询,杨询明知杨开的作法有错误,也不加反对,反而对杨开的所作所为都大加赞赏。
有一年夏天,杨开命人用衙门里打犯人的板杖责打公吏和40多个囚犯,竟然打死了其中的两人,杨询仍说“大快人心”。后来,杨询梦到一个地方,见有一位身穿金紫色衣袍的神人责备他:“你成全杨开的恶事,罪当使你难受数日!”不久,杨询果然身染重病而死。有人说:“杨开每一件事都要询问杨询,就是因为他心虚。如果杨询肯劝导他,一定不会出大问题。可他反而火上浇油,所以才会闹出人命,杨询的死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原文”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译文”
凡是财物上的求取和给予,一定不能含糊,要分辨清楚。在给予别人时要尽可能多一些,在自己求取财物的时候要尽可能少一些。
“经典故事”
王曾布施
宋朝时候,有个叫王曾的人,他特别有同情心,谁有难处他都愿意帮助。
王曾在一次进京赶考的途中,遇到一对母女在路旁哭泣,王曾走上前,关切地询问了缘由。原来,这对母女因为家里穷,欠下了官府很多钱,官府近日讨债,母亲只好把女儿卖掉来抵债,因为要生离死别,所以母女在这里啼哭。王曾问明后,他立刻对那位母亲说:“我想买下您的女儿,我因为做官要经常路过此地,这样,你们母女以后还可以时常见面。”那位母亲一听说日后还可以见面,心中当然高兴。于是,王曾按数付清了所欠官府的钱,并定于三天后来领那个女子。可是,三天后,那对母女却发现王曾已经走了,还留下一封信,信中王曾让那位母亲给她的女儿找个合适人家,他只不过是想帮助她们而已。母女俩得知实情,都跪在地上痛哭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