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译文”
要想把一些该办的事托咐到别人的身上之前,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做这些事情。要是连自己都不喜欢去做,就应该立刻停止。并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
“经典故事”
梁山好汉
北宋年间,位于山东省的水泊梁山,聚集着108位好汉,和几百名弟兄。他们杀富济贫,行侠仗义,替天行道,专门与官府和黑恶势力作对,并得到当时老百姓的拥护。他们的首领宋江仗义疏财,解危济困,被人们称为“及时雨”,也深受手下弟兄们的爱戴。可是,宋江做了首领不长时间,却没有识破朝廷奸臣把他们分化和一个个吃掉的诡计,执意接受朝廷招安。众多弟兄都不赞同招安,第一个跳起来反对的就是“黑旋风”李逵。然而宋江却一意孤行,那些弟兄也因为一个“义”字,不得不顺从了宋江。在被招安和帮助朝廷镇压了方腊的农民起义后,朝廷便向他们下了毒手,结果108位好汉落了个死的死、亡的亡,众弟兄四分五裂、各奔东西的悲惨结局。
“原文”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译文”
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搁在心里太久,要尽早忘掉,不能总是放在心上;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珍藏在心底,常记不忘,常思报答。
“经典故事”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出逃时来到了楚国,楚成王以接待国王的礼仪接待了他。重耳看楚成王对他恩礼有加,便在楚国住了下来,成王便时常请他一起喝酒谈天。一次成王问重耳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日后做了一国之君,该如何报答我呀?”重耳回答说:“楚国地杰人灵,宝物应有尽有,我们国中有的您这里有,我们国中没有的您这里也有,等到咱们两国遇有战事的时候,我主动退避三舍(一舍为30里)算作报答吧!”。楚成王听他这么回答也十分满意。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果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了90里,驻扎在城濮。楚军以楚国有恩于晋国,便大举来攻,却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晋文公既实现了诺言,又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原文”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译文”
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不但做到品行端正,还应该做到宽仁大度,善待他们。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只有靠以理服人,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经典故事”
官渡之战
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拥有几十万大军的袁绍后,有人从袁绍军帐里清理出很多书信,其中有些信是曹操手下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
曹操简单地翻看了一下,他发现这些信的内容几乎都是吹捧袁绍的,有的还表示要离开曹操,投奔袁绍那里。曹操把信交给了他的亲信,他的亲信边接过信边问道:“要不要把他们都抓起来?”曹操微微一笑说:“把这些信统统烧了。”这个命令,使他的亲信们都困惑不解。曹操接着说道:“请你们想想,当时袁绍的力量多么强大呀!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了,何况大家呢?”通过这件事,人们都感觉到曹操度量大、体恤部下、能够容人,更愿意跟随他去战场上厮杀了。
“原文”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译文”
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原文”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译文”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会逐渐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就会有品行不良的人趁虚而入,来跟我们亲近,时间长了,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很多事情都会遭到失败。
“原文”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译文”
不能身体力行地做到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等内容中的要求,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华而不实的毛病,成为一无是处的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做这些事情,不肯读书学习它的义理,对一些事情就会产生偏见,容易出现愚忠愚孝的行为,而曲解了其中的道理。
“经典故事”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人名叫赵括,他从小熟读兵书,其中的兵计战策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只要一谈到怎样用兵,他便会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赵括将来一定是个大将之才。可是,他的父亲赵奢却说:“将来我的儿子要是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么赵国必败在他手上。因为他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
果然,在秦王发兵攻打赵国的上党时,开始派赵国大将廉颇率兵20万救援上党。廉颇采取固守政策,坚守长平,和秦军相持了三年,秦军没能攻下长平。可换了赵括后,他立即改变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围困。这时,秦国已悄悄改派了秦国有名的白起为主将。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40万人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原文”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译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原文”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译文”
在制订读书计划的时候,要适当宽松一些,在真正读书时,就要加紧用功,不能偷懒。只要坚持不懈地用功,你的各种学习能力也就练成了,各种学习方面的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作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
“经典故事”
孔子拜师
一天,大学问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行走时,发现有两个孩子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孔子便上前询问。当两个孩子知道站在他们面前的人是孔子时,就请孔子来回答他们刚才争论的问题。孔子听完这个问题后,他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只好老老实实地说:“我不知道。”两个孩子讥笑孔子说:“都说你博学多闻,是个大学问家,可你也有不懂的事情啊!”。孔子的学生忍不住悄声埋怨老师说:“您为什么要说不知道呢?”孔子告诉他的学生说:“做人要好学,不懂就是不懂。”过了一会儿,孔子问其中一个孩子许多难题,但都难不倒他,可孔子却答不上他的问题。于是,孔子甘败下风,决定拜这个孩子为师。
“原文”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译文”
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面要干净,文具摆放有序,笔墨纸砚等要放置整齐,这样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古人写字时都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墨磨偏了,说明你的心思没在学习上面,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不在焉。
“原文”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译文”
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放回原处。虽有时会遇到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
“原文”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译文”
不是圣贤所著的书,不是传扬圣贤言行的书,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摒弃不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得不到提高和发挥,心志变得不健康。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看什么都不顺眼,还应该发愤学习。圣贤们的境界虽然很高,只要肯下功夫,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那个高度的。
“经典故事”
大器晚成
东汉末期,袁绍的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