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指挥辽西会战,蒋介石特从南京飞抵北平,驻圆恩寺行邸亲自督战,不料事与愿违,解放军出奇制胜,连克锦州、长春,眼看东北全境行将丢光,告急电报雪片一般飞来。他深感前途如墨,忧心似焚。3年前那种不可一世之志,现在几乎完全化成泡影了。
1948年10月28日,蒋介石闻报其精锐主力廖耀湘兵团十万人马,在辽西已全军覆灭,眼见东北四十余万蒋军精锐主力已经丧失殆尽,不禁对左右叹道:“余剿共二十余载,从未有如此大挫。没有东北,华北必然难保。全面崩溃是否能够避免,将在今后3个月内决定。”
说罢,乃一面责成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部署兵力挡住东北解放军入关;一面电令南京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准备进一步汇集重兵,固守徐州,并考虑必要时放弃徐州,死守淮河,以便护卫首都南京。
在忙乎一阵之后,平时酷爱摹仿伟人举止的蒋介石,是时已显得两眼无光,神情沮丧,遍体瘫痪,面如死灰,活像害了一场大病。
军务局局长俞济时在旁看到总统那副悲观的可怜相,连忙宽慰道:“这次东北之所以失利,原因有二:远说是受马歇尔之害。他硬要把精锐主力急调东北战场,局势不利时,又不同意及时收缩入关,以致遭此大挫;近说,卫立煌不听指挥,贻误战机,铸成大错。古人云‘胜负乃兵家之常’。就全局而论,我军在各方面仍占优势,一度受挫,自是难免。我相信,戡乱必成,共党必亡,只是拖延时日而已。”
蒋介石在恼怒一阵之后,心绪稍平,乃取过情报厅送来的战情汇报,随手翻阅起来。真是不看犹可,越看越是触目惊心。从北线至南线,几乎所有战场,不是丧失阵地,就是处于紧迫态势。眼见全面崩溃之期,仿佛越来越近,不觉悲从中来。突然一阵猛咳,吐出了一口鲜血,面色大变,慌得左右侍从手忙脚乱,一面服侍蒋安卧,一面准备好专机,乃于当天飞回南京。
在轰鸣的马达声中,银灰色的“美龄号”总统座机轻快地射向碧蓝如洗、纤尘不染的苍穹。随着飞机不断爬高,蒋介石心中油然升起飘飘忽忽超脱凡世的感觉。这些天来的忧烦焦虑似乎统统丢在了北平,丢在那芸芸众生的茫茫烟海。
这是1948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专机上正襟危坐,苍白的脸上挂着冷漠的神情,双臂交叉着抱在胸前,长时间一动不动。机组人员和侍卫也如同飞机零件,紧紧地铆在各自的位置上。
机翼稍稍一偏,阳光犹如偷袭似的,一下子蒙在了蒋介石的脸上。蒋介石眨眨困倦劳损却依然锋芒锐利的眼睛,微微偏过头去,透过明净的舷窗,将目光转向机翼之下,投向依稀可辨的人间。座机正在飞越一座山峰。泰山!蒋介石如同突然被流弹击中要害,胸中一阵慌闷,轻轻地闭上了眼睛。沉重的头颅摇了摇,无可奈何地落在沙发背上。这里已经是共产党的天下了。
曾几何时,他身披大氅,雄姿英发地视察被他的军队刚刚占领的共产党的首府延安,以为天下大定;曾几何时,他在镁光灯的闪烁中宣誓就职总统,以为江山永固。他那矜持的笑容固定在各个报刊的显著位置,左右着这个东方民族的政治情绪。可眼下,济南失守,郑州易帜,东北眼看就要全境赤化,华北、中原也岌岌可危。在后方,物价飞涨,民怨鼎沸,长子蒋经国在上海轰轰烈烈搞起来的“打虎”运动遇到棘手麻烦。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杜鲁门与杜威谁执牛耳,对中国剿共前途干系重大,大使司徒雷登的脸色变得越来越不好捉摸……这一切都使他心力交瘁,愁肠百结。
数十年的生死搏击、悲欢荣辱当真全都付诸东流了吗?
4月里,如期召开了“国民大会”。秦淮河畔冠盖云集,玄武湖畔曼舞轻歌,好一派莺嗔燕叱的温馨风光。总统一职非蒋莫属,因为国民党中也确实没人称得上是老蒋的对手。这本该使蒋委员长高兴几天了,但“桂系”一伙早有了埋伏,抬出李宗仁这位素有“民主先生”之望的北平行辕主任,要与孙科争登副总统之位。蒋介石与桂系不和是路人皆知的事,后来,连小蒋也拉起“三青团”、“太子帮”充当啦啦队。可天不作美、人不齐心,投票箱打开,李宗仁终以多143票的优势当选!这下子蒋总统死活笑不出来了。于是,就职典礼上发生了当众羞辱李宗仁的“马褂事件”。原来,蒋介石平生号称发扬中华传统,长袍马褂乃他最欣赏的“晚礼服”。可这次总统就职大典,他却一反常态,先是通知李宗仁“正副总统一律着西装就典”,临就职前一天又告诉说改穿军服为宜。因此到了5月20日,21响礼炮鸣毕,蒋介石穿一身华丽的长袍马褂缓步登基,与民族精神甚是合拍。副总统李宗仁却戎装严整,既有杀气腾腾之感,又像是总统的侍卫马弁,两人如此相左,总是摄不到一个镜头之中。李宗仁见这等小事,蒋介石尚给人措手不及的难堪,自然也动了气。从此,蒋桂重开战,内部矛盾益发不解。连身为国防部长的桂系头领白崇禧也被蒋介石下放,去武汉当了华中“剿总”的总司令。用蒋先生的话说,他是“三线作战”,一是对付共产党,二要对付城里的“刁民造反”,三还要防备桂系那一班“小人”,尽管人们心里也很少承认他蒋介石是个君子。
蒋介石头枕飞机上的沙发靠背,双目紧闭,似乎已在这空中摇篮里酣然入梦。但他那时时痉动的清癯面颊却表明他的大脑仍在紧张工作。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旅游,等待他的不是湖光山色、良辰美酒,而是即将在中原展开的一场大战。守徐还是守淮,他曾几经踌躇,现在拟定了一个方案。白崇禧似乎已愿意以中原战区全部精锐之师作为自己命运的赌注。一种冒险的热情、求胜的渴望在他的身体深处躁动,他忍不住睁开倦意沉重的眼睛,朝舷窗外望去。
云海苍茫。侍卫小心地告诉他,现在正飞行在黄淮上空。
仿佛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在支配蒋介石的意识。在中共中央批准了刘、邓、陈、粟会师徐州,与国民党决战淮海的同时,蒋介石几经踌躇,也决定以中原战区的全部精锐兵力,与共产党一赌命运的兴衰。
他想起与自己隐隐相争的白崇禧已似乎同意出面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个“剿总”,这无疑有助于减少桂系与自己嫡系难以协调的军事指挥上的困难……
他想起几十万国军精锐已从各个方向汇聚徐蚌地区,精兵如潮,良将如云,国军威风凛凛……
他决定调回善打恶仗、苦仗的杜聿明,去徐州“剿总”坐镇指挥,决不允许东北情势重现在中原……
蒋介石虽然隐隐不安,但他不相信,无论是北伐战争、中原军阀混战,还是艰苦异常的抗日战争,都最后以胜利者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他,会不是毛泽东的对手!
然而,历史将怎样回答蒋介石的固执和自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