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强盛与否与一国之主是否英明有直接关系。齐桓公自从作了国君之后,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一心一意为国奉公,将齐国百姓从水深火热中一点点拯救出来。
齐桓公是位很有胸襟的国君。当年他中了管仲一箭,险些没命,可是为了国家能够强大起来,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作身边的近臣。一次他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告,执意要攻打鲁国,结果被曹刿打得大败。他后悔没有听管仲的话,便找到管仲向他认错。管仲深受感动,决定忠心辅佐齐桓公,齐桓公也开始信任管仲,井拜他为相国。
管仲作了相国后,又向齐桓公推荐了一些人才,根据管仲的意思,齐桓公对他们一一量才而用。齐国的有识之士一天天多起来。齐国的百姓一天天富起来,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日胜一日。他曾对众臣说:“国家大事,均由管仲决定,无论何事,先禀告管仲,再禀告我。”。
由于桓公的支持,管仲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管仲把国家改成21个乡,其中6个乡主要从事工商业,免除摇役、兵役。15个乡兵农合一,平时耕种,闲时练兵,如有战争,立即集合成强大的军队。
在经济上,实行实物税制,就是按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这样不但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管仲曾经做过生意,有一定的经商经验,他利用齐国有利的地理条件,积极提倡发展鱼盐业,实行鱼盐出口免税,鼓励当地人民进行贸易活动。另外加强对货币的管理。此外,加强对货物的调控,保持物价总体平衡。既满足了不同地区的需要,又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在人才的选拔上,管仲采取“三选制”。各乡把文武全才、品学兼优的人推举到国家,这是第一选。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初步选中的人进行考核,选出优秀者推荐给国君,这是第二选。国君对优秀者再亲自审核,合格者任命为上卿的助手,这是第三选。这样,不但使真正有才学的人有了用武之地,还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力,管仲建议国君掌握生、杀、富、贵、贫、贱这6大权利,同时实行对有功者赏,有罪者罚的政策。通过一系列改摹,齐国政治得到巩固,军事得到加强,经济也空前繁荣,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齐国强大后,齐桓公想作中原霸主的心愿一天天强烈起来。这期间,国外发生了几件大事,一件是天子周庄王去世,周僖王即位,一件是宋国发生了内乱,国君宋闵公被杀,公子游即位后又被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借兵杀死……利用这个机会,管仲向齐桓公出了个可以称霸中原的主意。齐桓公高兴地照办了。
周庄王名义上是各诸侯国的首领,实际已名存实亡,所以在他去世时,没有一个来吊丧的。周僖王即位后,也投有来贺喜的。周僖王感到很不是滋味。正在这时有人来报:“齐国派使臣带许多贡物来祝贺新天子即位。”周僖王喜出望外,立即接见。
席间,齐使向僖王奏明:宋国内乱不止,影响很坏。至今国君还没有定下来。希望天子下令,选一个诸侯国牵头,召集其他诸侯国,商定一下宋国的国君,以便平息宋国内乱。
周僖王原本也想找个机会提高一下自己的威望。如今齐使的请求大大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于是连连答应,并立即写了一道“由齐侯出面邀请诸侯商讨宋国君位”的命令交给齐使。齐使圆满地完成了出使任务,这一切都在管仲的计划之中。
齐桓公接到周天子的命令,当即让管仲写召集会议的通知给各国送去。同时又到北杏去布置会场。
管仲就借着齐桓公刚即位,需要诸侯确认这个机会,让齐桓公打着天王的旗号,会合诸侯,当上霸主。
会期到了,原定的十几个国家只到了邾、宋、陈、蔡四国。齐桓公对管仲说:“诸侯没有来齐,改个日期吧!”管仲说:第一次会合诸侯,不能失了信用。三人成众,已经来了四国可以开会了。”
会议开始了,主题是商定宋国的国君,当然不能跑题。于是规定公子御说为宋国国君,五国一致同意,主要问题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齐桓公接着说:“现在王室衰微,为了扶助王室,共创大业,需推选一位领头人,请诸侯考虑一下人选。”齐桓公实际在告诉大家选一位盟主。
论理,宋国的资格比较老,是公爵国,也就是一等诸侯国。但是由于内乱不断,国力被折腾得软弱不堪,已经没有能力当选了。齐国虽然是侯爵国——二等诸侯国,但国力强是有目共睹的,陈国的国君陈宣公卖了个顺水人情,说:“既然本次会议是齐侯召集的,那就选他为盟主吧。”众人附和。正中齐桓公下怀,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推选。他率领大家先向台上虚设的天王的座位行了礼,又同到会的四国签订了扶助王室,抵御外侮,平定内乱,帮助弱国的盟约,同时商定,如有违约者,共同讨伐。
对盟约的内容,各国诸侯都表示同意。接着管仲走上台来,对大家说:“鲁、卫、郑、曹四国,不听天王命令,不来参加大会,这是对天王的不忠,应该兴师问罪。”齐桓公接着说:“敝国力量不足,请各位多帮助。”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登上中原霸主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