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同夫妇比较热心于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他们前后收养过40多个中外孤儿,共中有20多个被立为义子义女。1938年,哈同洋行将国货大楼收回后,改为“慈淑大楼”,办一些慈善事务。遇到各种募捐活动也愿意出资。
1902年,哈同夫妇在黄宗仰的搭桥下兴办了附属于革命团体爱国学社的爱国女学,由罗迦陵任董事长,出资维持到解放。它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女学堂之一,解放后改名为爱国中学,成为上海的名牌中学。
乌目山僧入爱俪园后,又说动哈同夫妇出资用大字精刻《大藏经》,广为传布法音。《大藏经》从1908年镌刻,到1913年才刻好印成。全经凡8000多卷,分400多册,共装40箧。是书共印成千部。黄宗仰又鼓励哈同夫妇在爱俪园内创办“中华佛教华严大学”。该校1914年开始招生,首期生徒共100多名,一应费用全由园主供应。学校除讲授佛经佛学外,也开设有中文、历史、地理、算术等世俗课程。没几年,华严大学改为仓圣明智大学,世俗性加强。又增设中学部、小学部、女学部。罗迦陵任校长,姬觉弥主持校务。师生费用也都由园主供给,美术大师徐悲鸿也曾在这所“哈同大学”就读生活过。在此期间,哈同夫妇还在杭州吴山创办“私立仓圣学校”,该校属小学性质。
1916年,哈同夫妇创立“广仓学窘”,即今天的学会、研究会之类的社团。学会常设机构设在花园内,有十多名固定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联络了一百多位遗老、下野官僚、学者,以崇敬仓颉为号召。学会中人也有到仓圣明智大学兼课的。学窘还出版一些书刊,先后出过《大藏经》、《学术丛书》,《艺术丛书》、《殷墟书契考释》等几十种大型学术著作,主办有《广仓杂志》等学术刊物。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等也被罗致入了学会,《殷墟书契考释》便是王国维在爱俪园客住时完成的。哈同还曾捐资兴建犹太教会堂,出资翻译出版《古兰经》。哈同夫妇去世后,他们俩的犹太裔长义子乔治·哈同也曾于1948年捐出15亩地皮筹建市立图书馆。
上述哈同夫妇捐资兴办的教育、慈善和学术事业,对上海乃至中国的文教建设,起过一点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