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7300000018

第18章 校舍、住宅

校舍建筑

头号现代建筑

鲍豪斯学院位于德国的德骚市。它是1925年由魏玛市迁到这里建造的新校舍。这是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用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家具、陶瓷、纺织、建筑等方面的设计人才。学院建成于1926年底,占地面积26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大致分为三部分: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第一部分是四层高的教学楼,用水泥和钢筋制成梁柱和楼板来支撑整个建筑物的重量。被称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一部分沿着主要街道布置。第二部分是学生宿舍,包括有宿舍、礼堂、食堂、厨房和锅炉房等。学生宿舍被安置在一个六层高的小楼房里,位于教学楼后面。宿舍和教学楼之间是单层的礼堂、食堂和厨房。第三部分是实习工厂,即附属于学院中的一所职业学校。它是个四层楼房,与教学楼相距20多米,中间隔着一条道路,两楼之间用过街桥连在一起,过街楼里面是办公室和教师用房。第二、三部分都是采用砖墙承受重量的砖石结构。整个学院的建筑平面仿佛是一架风车。

鲍豪斯学院建成之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它受到革新派的拥护,也受到保守派的攻击。因为这所建筑在当时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探索,回答了建筑如何同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如何满足社会生活对建筑提出的越来越复杂的使用要求,如何创造出新的建筑风格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鲍豪斯学院不同于古典建筑,它的设计特点有三:

首先,过去古典式建筑的设计主要依据建筑的外观体型,也就是说,设计师先设想好建筑的外观体型,然后把各种房间放到这个建筑体型里去。但鲍豪斯学院一反常规,它以建筑各部分的使用要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根据教室、车间、办公室、礼堂、食堂和学生宿舍等各不相同的功能来决定它们的结构、形式?朝向和门窗面积。举例来说,教学用车间需要宽敞的空间和充足的光线,于是设计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将它放置在沿街突出的位置上,并在墙面上大面积地使用玻璃窗;对学生宿舍则考虑生活上的需要,设计成每个房间都有阳台和窗子的小楼,安排在教学楼的后面,靠近运动场;食堂和礼堂被放在宿舍和教学楼之间,这样既离教学楼不远,又与宿舍接近,十分方便;建筑的主要入口和楼梯都安排在人流最集中的位置,即教学楼、礼堂和办公区的交叉点上。如此设计满足了建筑各部位的功能要求,使各部位的内外联系变得顺畅合理。

其次,古典建筑讲究对称,尤其是像学校这类建筑总是规规矩矩地左右对称分布的。鲍豪斯学院的正立面具有非对称性,它的每个部分大小、高低、形状和方向各不相同,并且各部分都有高和低的对比、长和短的对比、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轻巧单薄的玻璃和沉重厚实的砖墙的对比等等,如此丰富的变化使整个建筑既保持了学校的特色,又具有了生动活泼的形象。

最后,古典建筑讲究精雕细刻,往往依靠雕刻、柱廊和装饰性的花纹线脚形成建筑美。鲍豪斯学院依靠建筑本身各种部件的组合、材料本身的色彩和质地来取得装饰效果。比如,大片的窗格、雨罩、挑阳台;不同颜色和质地感的栏杆和墙面。室内同样依靠楼梯、灯具等本身的形状取得清新的装饰效果。如果采用古典式的内部处理,窗格呈不同花样,玻璃是五彩斑斓的,墙壁上凹凸不平以显示花纹,那么学院的造价需要大幅度提高不说,也与从实用出发的整体设计构思背道而驰了。鲍豪斯学院抛弃了古典式建筑装饰的传统习惯,以其朴素而生动的建筑造型形成清新活泼、富于变化的构图效果。

正是以上三大特点造就了鲍豪斯学院在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战结束,欧洲各国忙于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但是古典建筑形式费时费力,对于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的各国来说不太现实。格罗皮乌斯以敏锐的眼光,大胆革新,提出了比较系统彻底的建筑改革理论。他将建筑的实用和经济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列为设计的原则之中,以建筑物的功能需要作为出发点,力求使建筑的形式、材料、结构与功能需要协调起来,这种理论被称为“功能主义”。

鲍豪斯学院以很低的造价周到地解决了比较复杂的使用要求,同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建筑形象。它是“功能主义”的代表作,后来成为现代建筑的楷模,同时也确立了格罗皮乌斯作为现代建筑创始人的地位。

红色游龙

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有一幢自由弯曲、形似游龙的建筑,它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宿舍,亦称贝克大楼。

贝克大楼落成于1948年。建筑的正面是平滑整齐的水平面,背面则采用粗犷的折线轮廓,为一波三折的曲线形,与正面形成了强烈对比。整个建筑共七层,一律采用红色的清水砖墙,外观相互大方,平易近人。之所以把平面设计成波浪形,一是因为建筑过长,有100多米,二是体量庞大,三是用地有限。波浪造型既解决了建筑和用地的矛盾,又密切结合了环境;并充分满足了使用者的需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到波士顿查尔斯河迷人的景色。

贝克大楼的绝大部分宿舍被安排在可以看到查尔斯河的一侧,另一侧是供学生用的公共活动室和楼梯、电梯间。

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宿舍是由芬兰科学院院士、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的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这幢大楼落成后,获得了各国人士的好评。

富有韵律的塔楼

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实验楼,于1957年开始设计,1961年建成。这座建筑是由称为费城党派精神领袖的路易斯·康设计的。当时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执教,同时接受了这一设计任务。医学实验楼落成后,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也为路易斯·康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这个设计的特点,是把实验和工作等使用的面积,以及服务性的面积,分成“主空间”和“辅空间”两部分,分设在不同的塔楼里。康的这个灵感来自和实验室医生的一次谈话。在接受任务之初,康想让医生告诉他,他们需要些什么样的空间,以及这些空间的关系。医生感到为难,就诙谐地说:“就数学定义来说,空间在任何地方都有中心,却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边界。”康不禁大笑,说技术人员爱给每样东西下定义,就是说不出医学实验室应该是什么样。医生说:“这不对,我至少可以用一般术语对我们的问题下个定义。在我们这种情况下,中心是已知的,那就是研究人员,而界限则要根据实验过程所需要的容积来决定。”康若有所悟地说:“真妙,所以我们应该把空间简单地划分为研究者部分和服务部分。妙,妙极了!”从此,实验楼的方案就逐渐酝酿诞生。

实验楼的主空间由若干方形塔楼组成,相互用廊道连接。各方塔旁附有通风道和楼梯,便于疏散。辅空间也由塔楼组成,楼内有动物室,贮藏室,电梯及公共楼梯等。它的外侧有四个风道,把新鲜空气引到顶层的机房。辅助塔楼和主空间塔楼也用廊道连接。

几个主塔楼均高八层,辅助塔楼高出两层。加上地形起伏,看上去错落有致。在结构上,辅助塔楼是预应力现浇混凝土,其余都是预制装配结构。它的承重结构是框架,横粱用空腹大梁,众多的实验用管道可以从中穿过,而不需要吊装屋顶。这一在当时的美国颇为先进的结构和施工方法,吸引了不少人到工地参观。当时沙里宁正在为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女生宿舍,也常到工地来,有一次,他开玩笑地问康:“你认为这栋房于是建筑上的成功,还是结构上的成功?”康回答说:“它的构件和形状,合乎逻辑地关联着建筑上的需要,以致建筑和结构密不可分。”

实验楼表现了混凝土和砖的组合。砖为灰红色,与校园里的其他建筑相协调。当然,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那富有表现力的塔楼本身。一簇簇竖塔的组合,高低起伏,在天空上勾划出富有韵律的轮廓。楼梯间和风道凸出的长条墙面,不加一点装饰,直挺挺地插向青天。紧靠在边上的实验室却是通透的大玻璃,精细的分格和窗框,虚实对比十分强烈。实验楼的这一形象,在康勾划的最初几张草图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国立青岛大学宿舍

被认为是国立青岛大学宿舍的这一建筑所在的福山路的历史,显然要早于国立青岛大学。在这所后来演变成了国立山东大学的青岛第一所由中国人设立的大学出现之前,这里就已是被纳入了规划中政府官邸的集中建造区域,虽然道路并不规整,人气倒是有了。但是,恰恰是因为国立青岛大学的创办和一大批受聘于青岛大学的外地教员的来临,才使得这一条僻静的街道和周旧的建筑,在历史的记忆中一下子变得光彩和温暖了许多。

从有限的资料来看,当时国立青岛大学的教工宿舍大部分应该不是学校自己建造的,而是政府当局从接收的旧政权的官方资产中分配的。福山路的这一建筑,情形也大致如此。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在成为国立青岛大学宿舍之前,这里曾经有过一些什么样的过客。田园般诗意化的光阴仿佛把很多记忆都遗忘了,连同它的开端。

国立青岛大学的这个普通教工宿舍的对面,就是福山路1号的洪深住所。1934年洪深米肯岛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在这里,这位戏剧家以自己家庭在青岛的戏剧性的变迁经历,创作了电影《劫后桃花》。在洪深的邻居中,有住在福山路3号另外一座宿舍楼里的中文系讲师沈从文。但是,洪深和沈从文,却从来没有在这里碰过面。

据说,当年巴金应沈从文之邀来青岛,沈曾把福山路自己的居室让给了巴金住,自己则住到了学校里边。后来巴金曾回忆说:沈从文把他那间房子让给我,我可以安静地写文章、写信,也可以无拘无束地在樱花林中散步,我们有话便谈,无话便沉默。

同期在福山路上住过的还有女作家苏雪林。

四方工厂职工宿舍

邻近胶州湾的海岸路,和海岸路上的工业化色彩浓郁的劳工宿舍建筑群的出现,最早和胶济铁路以及为胶济铁路提供服务的四方工厂有关。史料显示,海岸路始建于德占之初。当时,德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在这一带的海边设立了四方火车站,从东北几个方向去火车站,都要经过胶州湾海边的道路,这就形成了海岸路的雏形。1914年日占以后,当局依照扩大修改了的城市规划,先后在海泊河口填海,建造厂大康纱厂和内外棉纱厂,使得这里开始成为了青岛早期产业仁人聚集活动的重要地区。

后来进入了历史记忆的海岸路18号,原是胶济铁路四方工厂的职工宿舍,俗称西公司,为四方工厂职工王象午的住处。这个宿舍是一栋红瓦平房.房间为两大间和两小间,面积50平方米。在1923年之前,这里和当时已大量存在着的工厂宿舍一样,仅仅是—些大的工业企业为产业工人提供的住宿场所。但是,1923年之后,随着这里的一些陌生的访问者的陆续到来,很多人的命运被改变了。是年,中共山东党的创始人之一邓思铭来到占岛,开展地下工运活动。同年8月,邓在王象午的家中建立了中共青岛组,邓任书记。史料显示,在中共青岛的早期活动中,海岸路18号王象午的宿舍一直是地方组织的重要地下活动地点,一些重要的会议都曾在这里召开。同时,中共山东执行委员会书记王尽美和中共青岛地方组织负责人李慰农,也均在此住过。1925午5月.刘少厅以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的名义来青岛视察时,也住在这里。

史料显示,邓思铭等人在此领导了胶济铁路、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连续的罢工活动,启发了劳工的心智,也激怒了日商和当局,最终酿成了1925年5月29日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的发生。

在海岸路上,工业化的进程一直以一种非常规的形态持续着。1938年10月,日军驻胶济地区部队后勘署在海岸路10号创办了一个胶济自动车修理厂,专门修理日本驻军的汽车,成为了当时青岛惟一规范的汽车修理工厂。

总督府学校

史料显示,德占时期的教育事宜均由总督府管理,设学务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一名政府指定人员、总督府学校校长和8名德国公民团体选举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管理招收德国人子弟的总督学校。柏林版《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1898-1909)》记载,办这所学校的目的“特别是出于促进德意志精神和东亚的德意志教育事业”这样一种长远的考虑。

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1900年冬天始建的总督府学校校舍建筑格局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式建房规划。其实,从东北部的俾斯麦兵营直到城中心的总督官署,由于地形的限制,大部分建筑也只能选择这种格局。政府总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的学校好似一栋主楼和两栋平房的对称组合,大门设在中央,内凹的中段建筑体高于两侧配楼。主楼南立面呈开放式,其底层以数根直立石柱构成拱门,顶层是配有中式雕饰的木质阳台。楼房的所有墙面均涂以粗灰泥,东西两侧墙开有一窗孔。

在《德国胶州官报》周刊上登载的一篇文章曾对1901年秋天建成的校舍作有如下描写:“楼房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通向礼堂的前厅配有粗石立柱,两座突向前方的配楼簇拥左右,给这一建筑带来了一种特别的魅力。”这份文献同时证实:该校舍包括四间面积为60平方米,空间达250立方米的教室,符合普鲁上文化部队城区中等学校做出的容纳40名中学生的教室规定。胶州官报的文章还指出,教师的公用房间设在二层。

学校1898年由青岛的德国公民团体为其子女捐资创办。初设时在俾斯麦路(今江苏路)一带借用中国民房。1902年由德总督府接管,提供经费,并改称总督府学校。到1907年止,该校一直用作德籍男学生的教学场所。女学生则在圣心修道院读书。1907年,学校又在前面近海处建了一座更大规模的教学楼,供男女学生共同授课。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总督府学校停办。1924年春胶澳督办公署在总督府学校址设办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两级小学校,1930年更名为市立江苏路小学校。

同类推荐
  •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从歌仔戏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引领我们进入“十年动乱”之后,大陆传统艺术复苏,歌仔戏音乐传统得到恢复和渐变的1980~1990年。紧接着李晖以学术的眼光分析了1990~2000年,随着大陆经济步伐的加快,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戏曲在日渐式微的时候,歌仔戏音乐人无法回避地把流行音乐的思维引入歌仔戏的创作之中,在传统与流行乐的碰撞中产生出了创新的潮流。
  • 瓷之源:上虞越窑

    瓷之源:上虞越窑

    本书介绍瓷器最早的发祥地上虞越窑的起源,发展,窑址的分布,瓷器器物种类,器形特征,花纹装饰,瓷器业兴衰原因,专业运输销售等。还附有各种陶瓷小知识以及大量精美的图片。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有过踌躇,有过烦恼。更有过欢乐,有过向往。学院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书所收文章便是教师们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是建院十年教学工作最生动的佐证。
  •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本书是对电视艺术何以审美化生存的探讨。作者在梳理电视艺术审美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艺术审美化生存所涉及到的几个层面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和研究。第一,探寻电视艺术的审美形态、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嬗变的轨迹;第二,对电视艺术审美生成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三,引入电视艺术审美价值的视角,探究其审美化生存的意义;第四,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第五,通过电视艺术的几种主要形态——纪录片、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现存问题来切实探讨电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化;第六,从美育与电视艺术的关系角度探讨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热门推荐
  • 驭海史话:人海和谐共生之路

    驭海史话:人海和谐共生之路

    《驭海史话:人海和谐共生之路》讲述了人类行为海洋中数以万计的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书中研究了人类与海洋过去和现在的联系,主要阐述了人类对海洋生命及栖息地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大气和海洋的污染以及商业性的捕鱼等,导致濒临灭绝的海洋生物种类不断增加,使得巨大的海洋资源被人为的破坏。书中呼吁人类与海洋应该健康和谐地共处,保护这个看似强大实则脆弱的海洋生态。
  • EXO.BTS.眼线

    EXO.BTS.眼线

    我还在。你呢。我喜欢活在幻想里,因为很多情节都是由我主宰,而不是任其发展。
  • 绝世天才:废柴逆天大小姐

    绝世天才:废柴逆天大小姐

    她,有仇必报,向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十倍奉还。他,腹黑强大,却视她如命。一次相遇,让他对她死缠烂打。哼!看谁耗得过谁!
  • 林徽因传

    林徽因传

    本书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
  • 邻家女神初成长

    邻家女神初成长

    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年的袁喜亮,意外被告知去城里找一名女人,这女人叫什么,长滴怎么样,均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便是屁股上有一块蝴蝶胎记。这无疑增加了难度,哥虽然一表人才,但总不能给那些女人全部扒光吧……
  • 修仙生活日记

    修仙生活日记

    身为一个平凡的女修,在追寻大道的的路上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天资、功法、人品、灵丹法宝一样都不能少。爱情、侥幸、妇人之仁、惰性贪婪一样都不能多。没有前者,修行太慢,被人欺凌,多了后者,就是修行的毒瘤,离死不远。漫漫修仙途,何日能成大道!
  • 忠犬男友与我

    忠犬男友与我

    李倾玥她重生了!然而这一世却不在那么悲惨!一场“意外”找到亲人。转校后她遇到了一个美【冰】男子……接触之后,尼玛。这个外表妖孽,疑似bl的男人竟然是闷骚货:大神?你能不能别再跟着我了?我要去泡妹子!某男皱眉,“有了我你还想泡谁?”........说好的不让女的靠近呢?别扒着我啊!【宠文,男女主双c】
  • 末日那些年

    末日那些年

    胸中有块垒,化刀斩敌酋.初心永不变,持之万古行!!!当这个世界注定新生,而作为人类注定被消灭,往日的辉煌成为埋葬人类的深渊,所有的一切开始排斥人类,一个人,从阳光的日子穿越到末日16年后,他该何去何从。王山河仰天长啸:”为什么别人都是末日生存有了经验穿越回最初,我却是啥都不会跑到16年后。这是会死人的。“
  • 仙气侧漏

    仙气侧漏

    作为一个小乞丐,她的梦想是,等乞丐爹死后,接任丐帮,成为大乞丐突然有一天,她发现,一个会飞会打的乞丐好像更有成就感从此,有点叛逆的小乞丐越走越偏,渐渐成为乞丐界的奇葩最终,她打败了大BOSS,走上了人生巅峰***********这就是一个披着乞丐装的小呆瓜,一路调戏与被调戏的正经修仙故事。
  • 我爱的人易烊千玺

    我爱的人易烊千玺

    我爱上了一个人,帅气、个个方面都很棒、优等生。易烊千玺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