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4300000042

第42章  雄风不减:耄耋之年再战商场

1988年,香港行政局公布了《电视发展新条例》。其中规定:持牌广播机构不得经营与广播无直接关系的业务。

鉴于此,无线于当年11月进行了改组,将无线一分为二,分为“电视广播”和“电视企业”两大机构。其中“电视广播”(仍称无线电视)主要经营电视及相关业务,电视企业则从事出版、印刷、文化娱乐、电视广告制作、零售、旅游、物业投资等业务。两者均维持上市地位,其中电视企业虽然市值较小,却拥有清水湾电视城。而清水湾电视城则是支撑电视广播运作的生命线。

这次改组,诚然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渠道。但谁也没有料到,此举埋下了一场战争的隐患。

时至1996年。这一年,邵逸夫已是90高龄。

这一年的2月12日下午两点半,两家上市公司:《南华早报》和邵氏旗下的“电视企业”,突然在香港股市停牌。

这一情况,立即引起香港成千上万股民的关注。在股民的追问下,“电视企业”的发言人表示,这两家上市公司将进行资产转移活动,详情暂不予透露。

实际情况是,这一天并未预料到会停牌。但“电视企业”的股价在当天早晨急剧飙升,交易机构询问了公司管理层之后,才决定暂停其股市交易。

股市行家一望而知,这是有人要收购“电视企业”。果然,第二天,2月13日,《南华早报》提出了收购“电视企业”的动议。

这一消息引起邵氏集团的躁动。《南华早报》盈利可观,其财力不容小觑,他们发动这场收购战,意欲何为?

《南华早报》的老板是郭鹤年,与邵逸夫私交甚笃。1988年底,郭鹤年通过旗下的“嘉里集团”,斥资20亿元,收购了三成无线的股权。收购完成后,邵逸夫任“电视广播”及“电视企业”的主席,郭鹤年任副主席。但郭鹤年很少公开露面参与无线的活动。他的两个侄子郭孔盛、郭孔辅,曾任无线高层,但都先后辞职离开。而郭鹤年本人,从1989年1月起,就是香港电视广播董事局的核心成员,但是,1994年,他以“业务繁忙”为由,辞去了副主席职务。

作为大股东之一的郭氏家族成员,在无线的人越来越少,一个个淡出了无线的管理层。由此不难看出,郭氏与邵氏,两大家族在“无线电视”的经营中已经产生了矛盾。

这大约是触发郭氏对“电视企业”全面收购的原因之一。

但真正让郭鹤年下决心收购“电视企业”的,恐怕还是“电视企业”所拥有的物业价值。到1993年底,“电视广播”的市场总价值已高达17.47亿美元,而“电视企业”的市场价值也达到了2.05亿美元。

虽然“电视企业”的市场价值不高,但它拥有清水湾电视城中占地26.6万平方英尺的地产物业。它的租户,是市场价值高达100多亿港元的“电视广播”,租期要到2047年。租金每两年调整一次,一年的租金收入接近5000万港元。

清水湾电视城有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郭鹤年焉能不动心?

由于“电视企业”拥有大量的地产和物业,所以很明显,若《南华早报》收购“电视企业”,将有助于扩大《南华早报》的资产基础及经济收益的来源。况《南华早报》早有意到内地筹办财经类报纸,而“电视企业”也在集中精力开拓中国内地的出版业务。《南华早报》的董事局有理由相信,倘能成功收购电视企业,两家公司则可以通力合作,拓展中国内地的出版业务。

基于此,《南华早报》轰轰烈烈发动了对电视企业的全面收购战。1996年2月28日,《南华早报》向电视企业股东发出收购文件,双方正式交火。

但邵逸夫虽已年届九十,却宝刀不老。他向以大刀阔斧收购别人的企业而著称,面对郭氏集团的收购战,岂肯束手就擒。

作为“电视企业”的两大股东,郭鹤年和邵逸夫的持股量不相上下。如今郭氏出招收购,在持股量上并不占明显优势的邵氏家族,若不积极应战,必然会落了下风,使“电视企业”姓了“郭”。此时摆在邵逸夫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应战,采取有力措施反收购;要么妥协,接受郭氏的收购。

“电视企业”是邵逸夫多年打下的江山,岂肯拱手让与他人。于是邵逸夫决定接受挑战,坚决进行反击。

但是,这一在外界传说中已近白热化的战役,当事人邵逸夫却仍然表现得举重若轻。3月7日,邵逸夫出席“上海实业”春茗酒会,席间,邵逸夫一直笑意盈盈,谈笑风生。“上海实业”将书画名家所绘《长寿图》当场献给邵逸夫,邵逸夫欣然接受,气氛十分融洽。

席间有记者问邵逸夫,是否认为《南华早报》是恶意收购,邵逸夫的态度是“笑而不答”。当被问及是否同意出让“电视企业”,成全郭鹤年,邵逸夫只是说:不知道呀,要等独立董事委员会的意见,等下周吧等等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话。

3月13日,“电视企业”独立财务顾问摩根建议:拒绝《南华早报》的收购。建议被采纳,邵氏开始布置反收购战略。

邵氏兄弟持有电视企业34.64%的股权,与郭鹤年所持股份不相上下。邵氏反收购的方案,是现金收购,每股2.55元。若果然按此执行,所涉资金达6.97亿元。

相比之下,邵氏的收购条件要比“南早”来得更实际更优惠。郭鹤年是以股换股,折合现金相当于2.5元。所以邵氏的现金收购方案一出台,在反收购战中暂时占了上风。

当时舆论热炒,“邵氏兄弟”现金收购“电视企业”股份,所需7亿元资金在财政上并不成问题。“邵氏兄弟”此时手中掌握的现金已有5.7亿元,若再出售部分收购回来的股份,财政上并不难应付。

邵氏提出反收购条件后,证券界人士开始分析“南早”对此可能做出的反应。证券界分析,如果郭鹤年妥协,按照“邵氏兄弟”提出的条件立即套现,将获利3.7亿元。但郭鹤年本人,则拒绝对此事表态。

3月15日,《南华早报》召开股东特别大会。会上通过接纳收购“电视企业”的建议。并表示下周将研究邵氏兄弟提出的反收购建议对原来计划的影响。

3月21日,收购战升级。《南华早报》宣布提高收购条件。原来为2股“电视企业”股份换1股《南华早报》股份,如今改为20股“电视企业”股份可换11股《南华早报》股份,或以每股作价2.75元现金收购“电视企业”股份。

对此,舆论界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郭鹤年对“电视企业”志在必得,也有人认为此举是郭鹤年讨价还价的策略,希望能用这种办法逼得邵氏进一步提高收购价格,郭鹤年再趁机将“电视企业”的股份套现出售。

《南华早报》此举一出,无论是换股还是现金收购价,都明显比邵氏给出的价格高。至此,“南早”似乎略占上风。

那么,对于“南早”提高收购价,邵氏兄弟又作何反应?

证券界许多人认为,由于“电视广播”与“电视企业”的密切关系,邵逸夫站出来捍卫“电视企业”的可能性较大。“邵氏”极有可能再次提高收购价。而郭鹤年的收购建议,也不过是欲擒故纵,以期得到更高的价格,出售股份套现。

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邵逸夫不会再提高收购价。

但邵逸夫与郭鹤年,同为商界巨擎。高手过招,往往令人难以琢磨。人们无法断定他们的下一步会如何走,只能观望。

果然,到了3月底,这场牵动人心的收购战,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3月29日,“邵氏兄弟”及有关人士宣布,愿意接受《南华早报》新的收购建议。但只接受其中的现金收购,即以每股2.75元的价格出让“电视企业”股份。

这一着令人始料未及。有报纸评论说:邵六叔出招实在让人难以捉摸。

如此看来,许多人以为郭鹤年提高收购价是想通过“讨价还价”来达到套现目的,而从最后结果看来,倒是邵逸夫早就做好了这种准备。他提高价格反收购,末了却成了套现的手段。

许多人都认为“电视企业”牵连着“电视广播”的命脉,因此是邵逸夫的命根子。所以大家都认定邵逸夫会誓死捍卫“电视企业”。也许郭鹤年也如此以为,才再一次提高收购价,以待六叔水涨船高,再次出价。不料“邵氏兄弟”只是虚晃一枪,让对方招架之后,便迅速地挂起了免战牌。郭鹤年来不及反应,只好按照六叔的意思往前走。

郭鹤年在这场战役中也不是输家。他作为大股东将手头“电视企业”股份出售给《南华早报》,如此既将“电视企业”收至门下,又能套现,可谓一举两得。

而以这种方式结局,对邵氏来说同样有利。首先省掉了7亿元的反收购款,其次,邵氏持有1.27亿股“电视企业”股份权,按照“南早”给出的价钱,出售这些股份可以套现3亿多元。两项加在一起,资金已超过10亿元。

“电视企业”的收购与反收购战火燃起之初,曾有文章如此分析:

虽然郭鹤年和邵逸夫均表示“电视企业”收购战,不会影响双方的关系,但二龙争珠的敌意收购攻防战,很难有双赢的局面。既然有胜负兼涉及重大利益,收购告一段落之后,郭绍二人如能做到面和心不和,功力已到很高境界。因为敌意收购总是很伤感情的游戏。

但两个商界高手过招,竟然就使这场战役成了没有输家的结局。郭鹤年欲通过《南华早报》收购“电视企业”的控制权如愿以偿,“邵氏兄弟”也从中获益匪浅。众人一直担心郭、邵之间的关系,会否因收购战而恶化,前面文章也曾说道,郭邵二人在收购战告一段落之后,如能做到面和心不和,功力已到很高境界。但是,两位商界元老级人物,在整个收购战过程中,一直对外称“不会影响双方的关系”。之后,邵逸夫首肯《南华早报》的新建议,并爽快地与之成交,双方没有显露出丝毫的不愉快。

总之,在这次收购大战中,邵逸夫从始至终都从容不迫,冷静出招。既没有令自己受到损失,也没有伤了双方和气。当时,邵逸夫已是90岁老者了。耄耋之年,在风云变幻的商战中,能出此奇招,驾驭大局,最后出奇制胜,扭转乾坤,此等大智大勇,实令人叹服。

邵逸夫在年近90岁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大的举动,令所有人称叹不已。那就是:1994年,已经淡出香港影坛多年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突然宣布投资1亿港元,拍制20部小成本电影。

这一消息,令众多邵氏影迷兴奋不已。

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业尚能维持表面繁华之时,邵逸夫深谋远虑,知道电影呈现颓势,所以放弃了与嘉禾公司的争斗,果断将院线停掉,宣布淡出影坛,将主要精力转到电视事业上。

能激流勇进,诚然难能可贵,而激流勇退,更需要智慧和勇气。邵逸夫的这种眼光和决断,事后证明是英明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邵逸夫提前看到了香港影坛的低迷之势,迅速转入电视业,以退为进,保住了邵氏的基业。

不料,在香港影坛彻底陷入低谷之际,邵逸夫突然又逆潮流而动,重整旗鼓,宣布重新杀回香港电影市场,再创昔日之辉煌。

邵逸夫此举,可谓石破天惊。但熟悉邵逸夫的人断定,邵逸夫绝对不会盲动,他逆市场潮流而动,必然奇招在握,自有胜算。

事实上,邵逸夫的邵氏公司虽然曾宣布淡出影坛,却从未与电影真正绝缘。在邵氏兄弟公司宣布停拍的第二年,邵逸夫即组织了一家“大都会影业公司”,由方逸华负责,从事影片制作。不过,当时的“大都会”每年仅出品两到三部电影,属于低调操作。邵逸夫并不想与谁争锋,亦不打算靠此赚钱,仅仅是使电影制作不完全停顿,缓慢运转。

9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电视的冲击,香港电影陷入低谷,许多制片公司纷纷倒闭。而值此之际,邵逸夫却重新打起“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旗号,重返香港影坛。

1993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南山文化企业发展公司,在深圳南山地区,联合兴建了整个东南亚最大的影视城——深圳南山邵氏影视城。

影视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办事处,比现有的香港清水湾邵氏影城大11倍,占地130亩。拟建成一座类似美国好莱坞似的影城,总投资额为4亿美元。

对于这项巨大的工程,邵逸夫说:兴建影城除了促进内地的娱乐业发展外,也起着教育作用,希望更多人进一步认识电影。

邵逸夫在此之前,一直坦然承认自己拍电影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赚钱。他从不避讳承认自己不是艺术家,而是一个商人。而晚年的邵逸夫发此一言,可见电影大王邵逸夫仍是对银幕一往情深。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这些话的真诚,因为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是为了赚钱,不如多买一些地皮。

投资深圳南山邵氏影视城,可以看做是邵逸夫重返香港影坛的信号。深圳南山区与香港仅一水之隔,邵逸夫期待不久的将来,南山区会同清水湾一样,在中国电影史上璀璨闪光。

邵逸夫虽然多年不曾拍电影,但眼光却仍有独到之处。他重返影坛之后,投资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不死情迷》。六叔钦点歌坛“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和日本当红女星担纲主演,由刘伟强执导。这种组合是强强联手,可称最佳搭档。圈内外都说:六叔挑中的人选实属上上之选。由此可见,邵逸夫宝刀不老,对影坛动向、观众要求仍然十分了解,心知肚明。

1997年,时年90岁高龄的邵逸夫,使邵氏公司和自己手上的传媒王牌“无线”合作,成立了“星艺映画电影公司”。邵逸夫淡出影坛的那些年,邵氏虽没有大规模的拍戏,但与许多巨星及大导演签下的片约却依然有效,如张曼玉、周星驰、王祖贤、杜琪峰、王晶等。如今他将多年培养出来的众多名导演和演员组织起来,同心协力,重新杀入香港影坛。

九十岁的邵逸夫对电影的认知仍然保持着职业化的敏感,对市场需求、观众口味的把握仍无人能及。“星艺映画”的开山之作是《漫画风云》,邵逸夫请风头正劲的谢霆锋、张智霖等人主演,果然博得一片叫好声。之后又连续推出《惊天大逃亡》等10部大片,所谓老将出马,低迷多年的香港影坛,又被邵逸夫搅起了波澜。

1998年,邵逸夫91岁。这一年,邵逸夫的邵氏公司打败了老对手嘉禾公司,竞地成功,在香港将军澳工业村兴建“香港影视城”。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投资11亿港元。“香港影视城”的兴建,是邵逸夫继当年清水湾“邵氏影城”之后,在电影领域的又一次大手笔运作,建成后的影视城是一座设施配套、设备齐全的多功能影片生产基地,由此可见邵逸夫再振香港影坛的雄心。

除了成立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拍摄新影片之外,邵逸夫还从邵氏旧作中,开发新的商机。当怀旧已经成为时尚,成为现代人共同的情感,邵逸夫及时抓住人们这一心理,1999年,将七百六十部“邵氏出品”的经典电影版权,以六亿元的高价出售给了马来西亚财团下的“天映娱乐”。天映娱乐使用最先进的数码器材和技术来修复这些邵氏老片,以使邵氏昔日经典光辉再现,让众多的邵氏影迷在将来能有机会重享邵氏电影的盛宴。

邵逸夫雄心不老,宝刀不老,耄耋之年再战商场,且屡出奇招,令人叹服。

同类推荐
  • 明四家传(下)

    明四家传(下)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全方位地介绍了明代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情、彼此间的交往以及各自的生平和创作。
  • 丰臣秀吉(名人传记丛书)

    丰臣秀吉(名人传记丛书)

    “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本文为你讲述丰臣秀吉。
  • 山本五十六传

    山本五十六传

    《山本五十六传》由明华锋著,作为一本二战将军山本五十六的传记,分章节介绍了山本五十六的童年时代、海军军校学习经历、他所指挥的重大战役,以及他航空兵战术思想形成等众多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其中不乏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也涵盖了山本五十六的家庭生活和意外身死,以及对太平洋战场局势起到转折作用的偷袭珍珠港和中途岛海战。作者以鲜活的笔触,为读者介绍二战中的知名将领,点评名将的是非成败,功过得失,历史性与趣味性并存,《山本五十六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
  • 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中国古代高僧传》这本书中讲述了大约10位高僧的故事,主要介绍了“法显、鸠摩罗什、真谛、智顗”等等高僧的故事。
  • 俾斯麦(名人传记丛书)

    俾斯麦(名人传记丛书)

    从纨绔子弟到铁血宰相,他狡猾诓骗欧洲20余载;他凭借铁血暴力三次战争一统德国,震荡欧洲格局;他独裁守旧,镇压工人运动,却又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险制度;他骄傲、自负,不分敌友,却是德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热门推荐
  • 命夺

    命夺

    李牧出生在一个异能满天飞的世界,什么不死.空间.雷电.超人.样样都有,可咱的猪脚却得了个鸡肋的异能——夺取异能,没有攻击力,只能偷个鸡摸个狗啥的,而且还有冷却时间。不过猪脚穿越了,穿越到了一个古蛮的世界,怎么办!神器会有的.秘籍会有的.灵丹妙药也会有的,什么.你藏的严实!有夺取异能在!夺天下如探囊取物!
  • 废物变天才:妖孽小萌妃

    废物变天才:妖孽小萌妃

    苍天啊!大地呀!我只不过睡了个觉,这这这特么就穿越了,怎么这年头什么奇葩狗血事儿都砸在我身上呢!对于无端端醒在一张陌生的床上的云曦,说什么都不重要了,她已经知道回不去现代了,本来只想傻白甜的混下去,谁知这个像中国古代的世界要修练什么灵力,最重要的是这具身体是个废物,爹不疼娘不爱的,啊不,娘不在了,幸好这个娘有娘家的祖传宝贝,助她一臂之力,废材逆天。既然不能低调的做个傻白甜,那就努力努力,做个众人仰望的强者,顺便把路边那个王爷带回家打理家务吧!
  • 诗歌本集

    诗歌本集

    大眼睛,凡事可以望见一公里。是读生活的艺术,还是在情欲里脱离艺术,我们在人海茫茫里错过,又相遇,汇聚成一副白云蓝天或是风雨夹霜的人生景图。我想,我爱的人,我终究是无法找到你。只留下这些美好的文字,是你的影子。
  • 东海有夏

    东海有夏

    当时乱离苦,风流只做古!两晋时代,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北地板荡,衣冠南渡江左。北地流民往来塞于道路,积骨累于野。有铁船东来,引中国仁智之士,能巧之匠,勤劳之农,开国台湾,奉昊天之志,存中夏星火。泛舟四海交通天下,耕海牧渔以帆作马。初次写书,新手上路,请各位读者大人多多支持。
  • 99次伤:未雨绸缪

    99次伤:未雨绸缪

    “大boss,你不能弃我而去啊,我还是个弱女子!”“晚上等我回来。”凌轩轻语,咬了咬她的耳尖。喂喂!大Boss你这么诱惑人好吗!!!
  • 阳间猎鬼人

    阳间猎鬼人

    因为我是阴历阴时出生,体质特殊,在我出生时,一位阴阳先生曾说我体质是容易招鬼,最后我不得不靠吃阴间饭活命。
  • 守灵纪

    守灵纪

    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少年,因为一次偶然得到了一把剑和一股力量,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 千金复仇:不死的翅膀

    千金复仇:不死的翅膀

    【本书已出版上下册】因两年前塔塔的坠楼身亡而深陷困扰,为调查一向乖巧的姐姐的离奇死亡,黎离转入三流高中,心怀恨意地在姐姐曾经读书的地方,寻找她的战场,亲手制造出一连串的阴谋。当英雄全部退后,只剩我们,跟自己决斗。
  • 末世来临邪魅尸帝快走开

    末世来临邪魅尸帝快走开

    睁眼魂穿异世---为毛是末世啊!人家不都穿到魂武大陆嘛!不过没事,傲娇神兽当小弟,把渣男男友虐得不要不要的!可是谁能告诉我,旁边这个日日缠身、邪魅霸气却一脸委屈像的男人,不,是男尸是谁!
  • 宅男之英雄佣兵团

    宅男之英雄佣兵团

    泰格满怀期待的看着召唤法阵,静待着第一次召唤的成功……恩?卷轴?说好的召唤兽呢?《第八套广播体操》?这是什么鬼?坑爹啊!我是什么品种的召唤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