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肚子里传来一阵叫声。任务超额完成,池夏全身都放松下来,这才感觉到自己早已是饥肠辘辘。现在有了钱,她自然是要好好吃一顿。想起荷包里的钱,她就一阵兴奋。向路人打听清楚钱庄的位置,直奔那里去兑换银钱。那张一百两的银票是四方钱号的,在全国各地的钱庄都可以兑换这个倒是不急,剩下的金花生金瓜子除了留下两个做纪念,其余的全都换成银子。毕竟出门在外还是要小心一点。
换了钱,本想去饭馆大吃一顿,可是想了想那炖菜又没了口味,最后她去路边摊吃了一大碗素面。吃饱喝足以后,她在大街上东瞅瞅西看看,一路下来买了不少的零食。唯一的感觉就是爽!咱也是有钱人了!好在她还有几分理智,不然还没出县城就保不准被人盯上!返程的时候,她自然不会吝惜那几个铜板,痛痛快快的付了车资,舒舒服服的坐着牛车回去。
回到镇上,去钱庄兑完银子,她去药店买了一些药材(烧菜的调料而已!),扯了几尺布,就回村子去了。这一天下来,赚到钱的兴奋劲儿早已过去,剩下的就只有疲惫。将就的吃了晚饭,洗完澡,她早早的就睡觉了。
眼看着就差五天过年了,可过年的东西几乎什么都没准备。这是她来这里的第一个重大意义的日子,又怎能不让她上心呢?第一天,她拆洗了被褥,把整个家里里外外都彻底的打扫了一遍;第二天,她到那个秘密的山谷弄了点葱姜蒜,野菜,水果,意外之喜是找到了蘑菇,又打了两只野兔、几尾鱼和几只山鸡;第三天,她买了猪肉、酒、米、面、白糖、鸡蛋等等;第四天,过年的前一天,要贴春联,由于家里目前是守丧的第一年,她只用白纸自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外。至于灯笼,她只能想一想了。因为这里没这个风俗,郁闷!
除夕这一天,她一早就起来忙碌准备吃食。今天她的菜单是五菜一汤,分别是糖醋排骨、蘑菇炖鸡肉、红烧鱼、清炒野菜、干煸兔肉以及大骨汤。饺子馅早已拌好,晚饭之前包好就可以了。
下午,她穿上了自制的新衣服,就有点无所事事了。不是她不想出去,关键是她身上有孝,在这个喜庆的日子,这样的人去别人家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所幸她也不爱热闹,就这样一个人在家躲清闲。(纯属自我安慰,嘚嘚。)
想起爹爹房间里的几箱书,她打算去那里挑一本来看打发时间也好。她打开箱子,粗略的过了一遍所有的书,发现里面包含的比较多,比如经史子集、游记、医书等等。在这样一个年代,真想不出池夏的爹娘是怎样保存下来这么多书的。她把这些书分了类,从中挑出几本本历史的书来看。
有时候想想人的际遇就是这么的奇妙,要是搁在现代,打死她都想不到自己会看这类书。自从大学毕业,她看的书多是一些快餐类的。而如今自己竟能能这么耐心的读如此枯燥的书,不得不感概一下。
这一看就到了晚上,她放下书,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对于这个时代,有了更深的了解。从历史上看,过去这里曾有一位穿越者,就是开创了女子为帝的第一代女皇--武则天。说真的,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她的眼睛不由的抽了抽。这位奇女子似乎是武则天的脑残粉,在位时间虽说短短的十年,但是她效仿武则天打击世家贵族提拔平民,实行吏治,开创女官,推崇佛教等等,唯一区别于武氏的事是此人极爱美男,传说她的后宫是美男三千,无论良贱,只要被她看中,就会纳入后宫。遗憾的是,她死的不是很光彩。据说是被后宫中一男子刺伤而亡。而她对于后世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大大提高了女子的地位,开创了女子为帝的时代。对于这种人物,池夏不好做过多的评价。但是唯一一点让她感到纳闷的是:为什么这位大神不改变改变这里的饮食文化呢?
放下书到厨房里,她热了饭菜,煮了饺子,先是摆了摆爹娘祖父祖母的牌位,之后自己独自享用了一桌的大餐。长夜漫漫,在这样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只有她一个人在吃饭,怎么看都有一种孤独凄凉的滋味儿萦绕。没有烟花,没有电视,没有旺火,没有家人朋友,什么都没有。桌上的饭菜闻起来很香,可是她嘴里似同无味。她拿出水酒,一杯接着一杯的喝,而眼泪却毫无预兆的流了下来:我想回家……
吃也吃了,喝也喝了,哭也哭了,她站起身晕晕乎乎的回到自己的屋里,一头倒在床上就睡。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头疼的厉害。她告诫自己以后绝对不能再喝酒了。收拾完昨晚的残局,喝了点粥,就又回到床上休息。昨晚会那样失态,根本原因是自己觉得孤单寂寞了。想想这个没一点生气的家,她决定年后养一只小狗,以后至少有它陪着。
过完除夕,接下来就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在此期间,田叔带着小树过来探望她,看她过的不错,他们就放心了。再听说她要养只小狗的时候,田叔觉的这主意不错,答应帮她弄一只回来。
转眼之间,热热闹闹的年味就过去了,这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距离春回大地的日子也不远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池夏迎来了她开学的日子。要不是前一天她的同窗伙伴小树来提醒,她完全忘记这回事儿了。
学堂里的孩子年龄大多在五岁到十岁之间,共有十六个学生,其中只有一个女生,就是池夏本人。虽说国家强制要求女孩子读书,但是并没有说要上多少年。这导致许多穷困地区的女孩子最多上一年就回家了。山里风村同样如此。
村里学堂的夫子是一对中年的夫妻。夫子叫李正风,女夫子叫彭秋。李夫子早前为官,一招不慎,被跟他不和的官员拉下马,落马后夫妇二人受了许多苦楚。流落到此地后,受了村里的恩惠,他们就答应留在这里教书。暂不说夫子本身的才华如何,就说村里的条件决定了礼乐骑射书这几门课并不能如数被学生接纳。比方说骑马课,要上的话,就得学生自备马匹,可是村子很穷,一般人家怎么可能给孩子买马呢?最后,大多数入学的学生,都只是简单的学习认字而已。
池夏作为班里唯一一位女生,三岁由娘亲启蒙,四岁开始读书到现在,这已经是村里女孩子中的头一份了。爹爹在世的时候,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有的还开玩笑说他准备供出了个女状元。爹爹对此没有任何的解释。因为爹爹早就对她说过,不求她富贵荣华,但求她能识字明理,做个有用的人。
池夏来到学堂的时候,里面的人只有三个,分别是马树、彭浩和孙壮。马树第一个人看见她,笑着冲她招招手说:“小夏,快到这里来。”
“怎么只有你们几个,其他人呢?”池夏问道。
“估计是不来了吧,你又不是不知道村里的情况,束脩这笔钱哪那么容易凑出来,更别提笔墨纸砚这些东西。能认字,就行了。”彭浩不以为然的回答。
池夏没有吭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见屋里的气氛不是很好,孙壮开口说:“好了,不说这些了,每年不都是这样嘛!小夏,你最近怎么样?自从你家里发生变故,你就没来上课,我还以为今天看不到你了。”
“我很好,都过去了。多谢你的关心,我肯定会坚持下去的,这也是爹爹的心愿。”
“那你怎么交束脩?”对方又问。
“要不让我爹娘给你免了,反正他们那么喜欢你。”彭浩出声提议,他是夫子唯一的孩子,和池夏同岁。
池夏摇摇头,拒绝道:“谢谢你的好意,浩浩。你们三都放心吧,我现在接绣活做呢,钱虽然不多,但是足够我自己生活了。”
大家又是一阵沉默,孙壮抬头左看看这个,右看看那个,第一个开口打破这种气氛:“我们要相信小夏,她会过的很好的。对了,我过年偷偷听到爹娘谈话,他们似乎打算让我去镇上读书。要真是这样,大家以后见面就难了,真舍不得你们。”
“为什么去别的地方?”马树问道。
“他们一直以为我有读书的天分,希望我将来能考取功名,做个官当当。而村里的学堂里多年来没有一人考取功名,所以他们才让我去镇上。其实我更喜欢现在这种生活,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和爹娘开口。”说完,孙壮一下子趴到桌上。
彭浩听到这话立马口气不好的反驳:“才不是这样呢,村里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怎么能怪我爹娘呢?”
池夏赞同的点点头,说:“浩浩,你别生气。壮壮没有诋毁夫子的意思。咱们都知道夫子们博学多才,都怪村里太穷了。”
正当他们准备说下去的时候,就听到李夫子的声音:“好了,不要讲话了。要开始上课喽。”原来李夫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到学堂里了。他们四人赶忙坐好,开始学习。
学堂里每天上四堂课,李夫子和彭夫子轮流上课,主要教授经史子集、礼仪、刺绣仅仅池夏一人。要是碰到春忙秋收的时候,夫子们会让他们回去帮忙。
池夏对于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她没有那个野心去闯荡官场,只是单纯的觉得,在这个时候多学点东西是很不错的,说不准将来就会用到。不知她想法的夫子们,看到她如此认真,都觉得很欣慰,这个孩子没有被苦难打到,不得不说这是个美妙的误会,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