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特茶叶以手工炒制为主,一般在锅内用搓、揉、拍、压、挤、抖等多种手法交替进行。揉捻叶经炒干的称“炒青”,经烘干的称“烘青”,利用阳光晒干的称“晒青”。干燥完成后的茶叶,称为“毛茶”或“初制茶”。零售的茶叶一般都经过精制,又称“复制”,是将毛茶通过筛、切、扇、抖、拣等多种工序,进行整形、归类、汰劣、分级,把老嫩、粗细、长短、轻重、梗叶、整碎混杂的茶叶分开,然后按商品市场需要,分成若干个花色和等级,并按规定的方式,包装应市。精制后的茶叶称为“精制茶”或“成品茶”,其规格、花色因产地、品类、制法等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按同形归类,同质归堆的原则划分花色。如外销茶中的眉茶品系,按其形态特征分成珍眉、贡熙、雨茶、秀眉、茶片五个花色;珠茶品系,按其形状特征分成珠茶、雨茶、风眉、秀眉、茶片五个花色。习惯上前三个称为“正茶”,后两个称为“副茶”。各花色又按外形的粗细、老嫩、轻重等分成若干级。要求品质正常,洁净,无劣变及异味,不含非茶类夹杂物。理化指标:水分,珍眉、贡熙、珠茶、雨茶、碧螺春、龙井茶、特种绿茶不大于75%,蒸青茶不大于60%,秀眉、茶片不大于8%;灰分,除秀眉、茶片外,其余各茶不大于65%;粉末,珍眉、珠茶、雨茶、贡熙不大于1%,风眉不大于3%,秀眉不大于1,5%,茶片不大于37%。
炒青
又称炒青绿茶。初制的干燥工序中采用炒干方法制得的绿茶。产区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各异。茶树品种以中小叶种为多;多数茶区春、夏、秋季均可采茶,采摘标准一般为一芽二、三叶。按茶叶的形状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
1长炒青。产于浙、皖、赣、湘、鄂、川、黔等省。长炒青的初制工艺:为杀青、揉捻、解块、烘二青、炒干。长炒青毛茶外形呈扭曲的长条形,条索紧结,品质较好,经复火、滚条、筛分、风选、拣梗、补火、车色、拼配、匀堆、装箱、刷唛等精制工序后,统称眉茶,是我国的主要出口绿茶。按产区分为杭绿、温绿、遂绿、屯绿、舒绿、婺绿等。品质特点,外形紧直,绿润起霜,内质汤色黄亮,具有栗香,滋味醇厚,叶底黄亮。
2圆炒青。又称平炒青、珠茶。产于浙江新昌、嵊县、上虞、绍兴等地。20世纪60年代中研制出了“84型珠茶炒干机”,从此开始了机械炒制珠茶。初制分为杀青、揉捻、解块、烘二青、炒小锅、炒对锅、炒大锅。毛茶通过精制后,产品分为珠茶、雨茶、碎茶、秀眉。品质特点,以珠茶为例,外形颗粒圆紧重实,色泽绿润,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叶底明亮,芽叶完整。
3扁炒青。有龙井、旗枪、大方、竹叶青、乐剑茶等。在炒制过程中,采用压的方法,将茶叶炒制成扁平的外形,多数是名优绿茶。
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杭州西湖边的龙井、梅家坞、双峰等地。元朝开始生产,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茶列为“贡茶”。1949年后,一直名列全国名茶之首,是外交礼茶的主要品种。1981年、1985年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1988年在第27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最高荣誉金棕榈奖。茶园砂质微酸性土壤,土层深厚,含磷量高。茶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四季分明。春茶季节,细雨濛濛,茶树受漫射光照多,有利于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形成和积累。选育的龙井43号新品种,发芽早而整齐。清明前二三天采嫩芽,制成的明前极品茶称“莲心”;清明至谷雨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制成“头春茶”,品质优异,特级龙井每500克含芽头35万个以上;立夏以后采制的品质较差。手工炒制,初制分“青锅”和“焊锅”,炒制手法分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俗称“十大手法”。视芽叶失水变化,手法相应变换,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一气呵成。精制分原料选配、拣梗去杂、拼配匀堆、包装成箱。因产地不同,炒制方法曾有“狮、龙、云、虎”四个品类,从1965年开始,统称“西湖龙井”。出口分极品、特级、一至五级和茶片,内销分狮特、梅特、龙特、狮上、梅上、龙上,以下分为一至六级、茶芯和茶片。品质特点:以狮特为例,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色泽嫩绿略呈“糙米色”;内质香气鲜嫩馥郁持久,滋味甘醇鲜爽,有鲜橄榄的回味,芽叶嫩匀成朵。特级至三级水分不大于65%,4~6级不大于70%,水浸出物不小于38%。茶汤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芳香物质,据测定,每100克高级龙井茶中维生素C含量超过250毫克。具有生津止渴、醒脑提神等功效。西湖龙井造型独特,形如雀舌,芽叶成朵,似兰花瓣,向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著称,观赏价值高。以86℃左右温开水冲泡饮用为宜,可保持芽叶鲜活,口感好,若以虎跑水冲泡龙井茶,其味更佳。
浙江龙井
扁形炒青绿茶。古称湘湖旗枪,1981年改名为浙江龙井。茶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茶树生长。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鲜叶先经摊放散发水分,发展香气,然后用手工炒制。炒制分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视芽叶失水程度,手法相应变换,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一气呵成。茶叶起锅冷却后,拣梗去杂,除去末子,拼配匀堆,包装成箱。产品依据质量分为特一级至四级,品质特点:以特一级为例,外形扁平光滑,含有芽毫,色泽嫩绿光润,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高,滋味浓鲜,叶底细嫩,芽叶成朵。水分含量不大于70%。茶叶造型别具风格,形如雀舌,芽叶成朵似兰花瓣,具有观赏价值。能生津止渴,消暑解热,醒脑提神。
碧螺春
又称洞庭碧螺春。螺形炒青绿茶。产于江苏省吴县洞庭东山与西山。创制于清康熙年代。1982年、1986年、1990年被评为全国名茶。茶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茶树间种在杨梅、枇杷、柑橘、银杏、桃、柿等10多种果树中,茶树受漫射光照射,有利于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形成和积累。据测定,一级茶氨基酸含量高于38%。具有采摘细嫩、拣剔严格、炒制精细的特点。清明前开采,至谷雨前后结束。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级鲜叶芽叶全长16~25厘米,分批勤采、采清采净,不采单芽。鲜叶采回后,严格挑剔,达到芽叶大小整齐均匀一致,无病叶、老叶及其他夹杂物,拣好的鲜叶摊于阴凉处。炒制包括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四道工序。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一气呵成。根据采摘时间品质高低拼配成一至七
太湖之滨洞庭山——碧螺春产地
级。品质特点:以一级茶为例,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遍布,色泽银绿隐翠;内质汤色黄亮清明,香气鲜嫩,馥郁持久,滋味鲜醇甘厚,叶底嫩绿明亮匀齐。含水量不大于75%。
开化龙顶
浙江省开化县生产的一种条形
雁荡大龙湫
烘炒绿茶。茶区分布于该县齐溪乡的大龙山,苏庄乡的石耳山和溪口乡的白云山。创制于1955年。1986年被评为全国名茶。茶区与安徽、江西茶区毗邻,山水相依,处处有山,
山山有茶,林木葱郁,兰花盛开,常年云雾多,空气湿润,给茶树生长创造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清明、谷雨间采摘,选取长势旺盛健壮枝梢上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为原料。鲜叶经拣剔后,按芽叶长短、老嫩分别摊放,保持芽叶失水均匀,便于制造。手工制作,分杀青、揉捻、初烘、理条、烘干等工序。杀青,当锅温达160℃左右,投入摊放叶150克左右杀青,用双手对炒,锅温先高后低,以抖为主,抖闷结合。当叶质柔软,发出幽兰清香时,起锅摊凉。揉捻,是双手合抱杀青叶,沿同一方向推揉,手势要轻,使茶叶成条为度。在烘笼上初烘,烘温100℃~120℃,待含水量30%左右时起烘。理条在斜锅中进行,边炒边理条,固定形状。再用文火长时烘干至含水量4%~5%起锅。然后簸去碎片,割去末子,冷却后包装成箱。依据质量优次产品分为1~5等。品质特点,以一等为例:条索紧直,苗秀显毫,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持久,并伴有幽兰清香,滋味浓醇鲜爽;叶底嫩匀成朵;水分不大于65%。品饮此茶,清香扑鼻,浓醇爽口,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作用。
敬亭绿雪
扁形烘青绿茶。产于安徽省宣州市(原宣城县)敬亭山。明代开始生产。据《宣城县志》光绪本卷六记载:“松萝茶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惟敬亭绿雪最为高品。”后来茶园荒芜,一度失传。1972年敬亭茶场恢复了这一历史名茶,产地属黄山和九华山支脉。茶园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升,相对湿度81%,日照短,云雾多,自然环境优越。清明开采,谷雨后结束。采摘期15天左右,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芽叶等长,长,度不超过3厘米,形如雀舌,鲜嫩匀齐,不含对夹叶、病虫叶、焦边叶和紫芽叶。采用手工炒制,分杀青、做形、干燥三道工序。杀青手势宜轻,要抓得净、抖得开、散得快,有利于形成翠绿的色泽。做形分搭拢和理条两种手法,交替运用,促使叶和芽合拢形成扁条。干燥采用明火、快烘方法,中途勤翻、轻翻,一次烘干。两三天后复烘并及时装罐、密封。产品分一至三级。品质特点:以二等为例,外形扁平挺直似雀舌,色泽翠绿,身披白毫;内质香气清鲜,
黄山
滋味浓醇,汤色清澈,叶底嫩绿匀齐成朵。理化指标,水分不高于7%,水浸出物不低于38%。据测定,多酚类化合物为1972%,咖啡碱337%。有清热止渴、利尿明目之功效。用玻璃杯泡茶,可以观赏到朵朵嫩绿芽叶在清澈茶汤中徐徐下沉,并伴有白毫翻滚,好似雪片纷飞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其品质的独特之处。
金坛雀舌
江苏省金坛县生产的一种扁形炒青绿茶。茶园分布于方麓、茅麓、薛埠等乡。1983年开始生产,1990年被评为全国名茶。鲜叶在谷雨之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在3厘米以下,不采病虫芽叶和紫芽叶。鲜叶进厂后经过摊放、杀青、摊凉、复炒等工艺而制成。成品叶面光滑、条索匀整、形似雀舌,色泽绿润,扁平挺直;香气清高,滋味鲜爽,汤色明亮,叶底嫩匀,含水量不大于6%,水浸出物不小于39%,氨基酸含量在38%以上,咖啡碱含量超过5%。具生津止渴,提神益思、健脾舒胃、减肥健美之功效。饮用以85℃左右温开水冲泡为宜,可保持芽叶鲜活,口感好。
信阳毛尖
义称豫毛峰,古称贡尖。河南省信阳地区生产的一种条形烘青绿茶。产于河南省信阳县的董家河、狮河、东双河及罗山垂的彭新、青山等地。唐代已列为贡品。到民国初年始名信阳毛尖。1915年在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优质奖,1958年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被评为全国名茶,1985年获国家优质食品银质奖,1987年被国家经委评为优质产品。因产地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品质略有差异,故有西山茶和南山茶之分,以西山茶品质最佳。南山茶清明前一二天、西山茶清明后七天左右采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制成“跑山尖”、“明前茶”,即特级;清明至谷雨采一芽一二叶制成“雨前茶”,即一级;谷雨至立夏采一芽二三叶制一、二级;立夏以后采一芽三四叶和对夹叶制中、低档茶。手工炒制,分生锅和熟锅。生锅主要是杀青兼轻揉,其手法是先用竹筢子有节奏地挑动翻炒,当芽叶热软时改用竹筢子拨叶在锅中作圆周运动,起揉捻作用,待叶炒至六成干时即转入熟锅理条。以揉、赶、理依次操作,手不离茶、茶不离锅,边抓边甩,抓甩结合,炒至八成干条索理到紧、细、圆、直、光时,立即起锅烘焙。烘至茶叶含水量约6%、手捏茶叶成碎末、色泽翠绿、香气四溢、条形美观为度,拣去片、梗、杂质。产品分特级和一至五级,每级分两个等。质量按照1979年河南省制定的标准样执行。品质特点,以特级为例:外形紧、细、圆、直,多白毫,色翠绿,香气清高,有熟栗子香,滋味醇厚,汤色明净,叶底嫩绿,含水量不超过6%。
峨蕊
古称白芽。四川省峨眉县的峨眉山生产的一种半烘炒绿茶。1985年被评为四川省优质茶。茶区分布在海拔800~1200米的山地,年降水量达1500毫米,雾日达200天,茶园处于群峰环抱之中,云雾特多,土质肥沃。茶树芽叶肥壮,质地柔嫩。鲜叶一般在清明前7~8天开采,标准为采一芽一叶初展。经高温杀青、三揉三炒、烘焙干燥而成。产品分为特级和一至三级,质量按照四川省《四川名茶峨蕊》地方标准执行。品质要求以特级为例:外形紧细秀丽,色泽嫩绿鲜润,细嫩披毫,香气嫩香馥郁,汤色黄绿鲜亮,滋味鲜爽甘醇;叶底嫩芽黄亮。出厂水分不大于6%,总灰分不大于6%,非茶类杂质不大于003%。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维生素c的含量为250毫克/100克。具有补充营养、明日清心等功效。蕊芽似花蕊,叶片有如柳芽初放,具有观赏价值。
婺源眉
简称眉。半烘炒绿茶。产于江西省婺源。创制于1958年。1982年、1986年两次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90年又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茶区群山环抱,气候温和。土壤属砂质微酸性,土质松软,土层深厚肥沃。茶树品种为上梅洲种,叶大芽壮,萌发期早,产量高于当地群体种10%以上。清明前后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芽叶大小均匀、嫩度一致、无病虫危害。手工制作,初制分杀青、揉捻、初烘、初炒、烘干工序;精制分去杂、分级、匀堆成箱工序。产品分一级、二级。品质特点:以一级为例,外形色泽翠绿有光泽,银毫披露;内质香气鲜浓持久,带有兰花香,滋味鲜爽甘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理化指标,水分不高于65%,水浸出物不低于38%,总灰分不高于65%。此茶汤清叶碧,清香扑鼻,甘甜可口,香味尤以第二泡更佳。有解倦提神、止渴生津等作用。
六安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