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煞人香茶事传闻。王应奎《柳南随笔》:“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菜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香”为吴中方言,意即挡不住的奇香。自此以后,遂以“吓煞人香”为茶名。康熙已卯,车驾南巡,至太湖,巡抚宋荦购此茶以进,康熙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据传,康熙皇帝所以命名“碧螺春”,还因其成茶色绿卷曲,形如卷螺之故。吓煞人香,即是江苏名茶碧螺春的俗称。此茶香气馥郁,品质优异,为传统十大名茶之一。
巧答贡生茶事趣闻,见清代赵翼《檐曝杂记》。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设国子监。朱关怀众生,常亲临视察。一次,晚饭后信步走去,刚入座,厨人就献上香一盏。饭后口渴,饮之倍觉香甜可口,乘兴命侍从赏以冠带一套。此事惊动了国子监众生员。其中一位生员心中不服,故意在院中高吟:“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众人大骇。朱元璋心里暗笑,想了一下也应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说罢大笑而去。此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杯茶获宠的话题。
白水先生茶事趣闻。清代《梅花草堂笔谈》:“冯开之先生,喜饮茶而好亲其事,人或问之,答曰:‘此事如美人,如古法书画,岂宜落他人手!’闻者叹美之。然先生对客,谈辄不止,童子涤壶以待,会盛谈末及着茶,时顷白水以进之,先生未尝不欣然自谓得法,客亦不敢不称善也。世号白水先生。”冯先生嗜茶、爱茶,客来却进白水,故人讽喻为“白水先生”。
借壶讽今壶诗趣闻。清代郑板桥咏壶诗:“嘴尖肚大腹中空,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郑板桥怀着治国安邦的雄心,对百姓情真心挚,为官清廉刚正,却得不到重用。他目睹官场污浊,就以宜兴紫砂壶为题,作诗讽刺那些无真才实学、专门投机钻营的人。
十八棵御茶茶事轶闻;传说乾隆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狮峰山下,喜看乡女采茶,情不自禁地学着采:忽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帝焦急地随手将茶叶放入袋中,匆匆返回京城。太后原无大病,见皇儿回来,心里高兴,又闻到阵阵清香,问带来何物?皇帝也觉得奇怪,伸手一摸,原来是采摘的茶叶已经干燥,散发出浓郁香气。于是沏泡请太后品饮,果然清香扑鼻,喝了几口顿觉双眼舒适,再喝几杯后,眼红消了,胃也不胀,真如灵丹妙药。乾隆帝高兴,即传旨封狮峰山下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享用。后来十八棵茶树仍健壮生长,成为杭州西湖旅游胜地之一。
袁枚品茶茶事趣闻。清乾隆年间进士袁牧,号简斋,著有《随园诗话》。一生嗜茶,尤好品尝各地名茶。闻武夷岩茶盛名,他立志要亲试其味,于是遍访武夷各山大寺。所到之处,必索武夷岩茶品尝之。然总觉香味平平,因而的望地自语道:“徒有虚名,得知武夷宫道长品茶造诣高,便决定登门拜访。见面后袁问道长:“陆羽人称茶圣,但他在《茶经》中却没有提到武夷岩茶,不知何故?”道长微笑不答,却把范仲淹的《斗茶歌》给袁枚看。袁早已读过,但觉歌词太夸张,脸上不免露出不以为然之色。道长心里明白,因道:“据蔡襄考证,陆羽没有来过武夷,故未提及武夷岩茶。足见陆羽著书立说态度严谨,非道听途说者可比。先生如嗜茶,不妨一试老朽饮的茶,如何?”道长说着,持壶在手,满斟一杯,壶小如香橼,杯小像胡桃。袁枚遵照道长指点,持杯在手,先闻其香,再试其味,小口品饮,顿沉口齿留香,舌有余甘,疲劳顿消,精神倍增,确与往日所饮大不一样。于是连饮五杯,大叫“好茶”!谢道长曰:“余唯一嗜好饮茶,天下名茶,龙井味太薄,阳羡少余味,武夷岩茶真是名不虚传!来武夷金日,差点失去良机,今领略佳茗,三生有幸!”老道长对袁枚这种事必躬亲的严谨态度也很饮佩。
抗贡茶茶事典故。清代陈章《采茶歌》:“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百姓无力反抗,常在故事中传说中寄托愤慨。相传有一年,皇帝游玩峨眉山,品尝“峨蕊”名茶,赞不绝口。于是降旨蛾眉县,每隔二年送贡茶进京。这一年,全山茶叶一律充作贡品。眼看绿油油的茶芽不准百姓采收,百姓便围树哭泣。这事惊动了山上的仙姑,她用白纱在树上一绕,绿油油的茶芽都变成了白色。县官将实情禀报,皇上不信。第二、第三年茶芽又绿,至第四年要贡茶时,树上芽叶又变成了白色。皇上大怒,降旨道:“朕乃一国之君,凡天下山川草木,均为寡人所有,今区区峨眉山茶树,竟敢变色抗贡,即应全部砍光。”谁知砍了树枝后第二年,树根仍发出新枝新芽。皇上愈是派人砍伐,百姓愈是精心培育,茶蓬愈发茂盛。最后,县官只得下令将茶树连根铲除。谁知官挖一锄,树长一尺,越挖越长,终于长成了非常高大的大茶树,人们称它为“抗贡茶”。
雪芹辨泉茶事轶闻。北京香山流传一首民谣:“品香泉,香了皇帝香不到咱。天赐香泉莫扣溪,溪水长流泽四方。”香山是北京西郊西岭之一,山峦叠翠,风景优美,有所谓“香山三百寺,无寺没泉水”,“香山遍地泉,大小七十眼”之称。传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爱泉嗜茶,曾久居香山白旗村,专心撰写书稿。曹与鄂比交往情深,日必相约散步香山,并必携水壶上法泉寺南的品香泉打水回家沏茶品,引以为乐。一天,细雨濛濛,鄂比劝曹改取水源头的双清泉泉水,曹执意不肯。鄂问何故?曹答曰:“我品尝过香山七十泉,唯独品香水质清洌、香甜,用以烹茶,其味最醇。若常年饮,可养生延年。”鄂比半信半疑。又有一天,鄂比相邀,曹雪芹三更起来写作,文思绵绵,写得兴味正浓,因谢不能相随,只递上水壶,请带品香泉水。鄂比有心试其辨泉水真假之能力,即在水源头装好半壶水,然后到品香泉再加满一壶,兴冲冲携回沏茶。沏好茶后,两人举杯啜饮。鄂比认为曹根本不辨真假,心中暗喜。谁知曹喝了几口后就不高兴地放下茶碗,用审视的眼光向鄂比道:“你是从哪里打的水?这壶里明明是两股泉水,一股是水源头儿的,一股是品香泉的,可对?”鄂比问:“何以见得?”雪芹道:“你自己仔细品品,这茶上半碗水清味正,是品香泉的水,而下半碗就是逊色多了,是水源头儿的泉水:”鄂比始信服曹雪芹辨泉之神,敬佩不已。消息不胫而走,越传越神,说品香泉水不但沏茶好,而且能治百病。周围百姓纷纷上山汲取泉水,连皇帝也“日驰车运水,以供御用”,甚至不准百姓取饮,仅供宫中享用:乾隆帝还在品香泉修筑了一座小行宫,闲时上山观景品茶。至当代,香山成为北京旅游景点之一,每天上山汲取泉水的人络绎不绝。
敬茶得宠茶事传闻。相传清慈禧太后那拉氏,小名兰儿,自幼生长南方,聪慧敏捷,娇艳无比;善江南小曲,通琴棋书画和饮茶之道,尤嗜用鲜花窨制之茶:咸丰初年选人圆明园充宫女,被编入桐荫深处。时文宗少问国事,寄情声色,一日至桐荫处,闻江南小调,文宗乃步入,盘坐炕上,召那拉氏弹奏前歌。良久,文宗口渴呼茶,那拉氏乘机敬献香茗。茶香人美歌甜,深得文宗宠爱。小曲、香茶,奠定了那拉氏迁升贵妃,又升皇后,直至成为太后的最初的基石。
以茶犒军茶事轶闻。相传清代某日,安亲王、康亲王等率军平叛凯旋归来,在卢沟桥西二十里处,统率满汉大学士等臣,接受皇上慰劳。先由皇帝对天行三跪九叩之礼,诸王臣和将军随之行礼毕,朝见皇上,帝赐茶以示慰问官军。能亲饮御赐名茶,是驰骋疆场功臣们的无上荣耀。
茶抑烟瘾茶事传闻。相传清代凡遇节庆,皇宫内廷演戏,必召诸王亲国戚、朝中大臣入座听戏,历时以六时为限,不准抽烟。烟癖重者瘾发难熬,常用浓茶抑制烟瘾,内监因此献茶讨赏,得利甚丰,赏额从十金到百金,视官缺之肥瘦不同。光绪庚辰年间,俄人以索还伊犁之事为借口,多次在边疆挑衅。为了巩固国防,皇上召雷正馆入京,委派他去山海关驻守。雷抵京时,适遇孝饮太后万寿,被邀入宫听戏。雷烟瘾极大,得命后深以为忧,乃托人与内监商妥,每小时必送浓茶一杯,日进六杯,每杯索犒千金。雷听戏三日,为抑烟瘾,献茶赏金一万八千。茶赏虽贵,茶效亦显。
三口白水茶事趣闻。相传杭州灵隐天竺,有一竺侧庵,庵中有两位尼姑,常以庵边泉水煮I茶品茗,庵门上挂有一副楹联:“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侧庵二个山人。”这是副拆字联,即将“品泉”拆成“三口白水”,“竺侧”拆成“二个山人”。
茶披红袍茶事趣闻。近人将希召《武夷由游记》:“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有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天心、天游为大红袍茶树生长岩名。相传古时武夷山上天心庙有位方丈爱茶、嗜茶,并常以茶治病。一天,有秀才路过山麓,病倒在地,方丈救治之后秀才得中状元,招为驸马,回乡祭祖时特赴庙中谢恩。问及当年治病方药,答曰:“此乃九龙窠采来之茶。”因往视,但见半山腰峭壁上长着三棵茶树,枝叶繁茂,正长着嫩芽。此茶即可治病,状元遂要求方丈采制一盒进贡后宫。状元返回京城时,正值皇后肚痛腹胀,卧床不起,状元即启锡盒亲烹此茶请皇后饮服,果然病情渐愈。皇帝大喜,即将一件大红袍服交状元带去武夷山封赏。状元命人将大红袍披在最大的一棵茶树上,以示皇恩。此后,人们就称这三棵茶树为“大红袍”,并在石壁刻上“大红袍”三字。“大红袍”成为武夷岩茶的名茶。虽产量极少,但为茶中之王,与武夷的碧水丹山一起驰名天下,并由此引来众多游人茶商。于是,皇帝派专人看守,大红袍年年岁岁作为贡茶。千年来,朝代更替,然看守人员从未间断。今尚有两棵健在,年仍可采制精品斤余。
以水洗水茶事趣闻。近人徐珂《清稗类钞》:“鸾辂时巡,每载玉泉水以供御,然或经时稍久,舟车颠簸,色味或不免有变,可以他处泉水洗之,一洗则色如故焉。”唐宋以来,讲究茗饮,既求茶佳,亦求泉胜。高宗朝,宫廷饮用,日有鸾辂运载玉泉水以供。久之,水质变化,于是用大器储玉泉水,刻分寸,然后注入他处泉水,搅动之。由于玉泉水质轻上浮,他泉质地重而下沉,所以搅动稍定,污浊皆沉淀器底,而上面之水清澈。挹而盛之,即为纯净之玉泉水。以水洗水,表现了古代人在净水方法上的聪明智慧。
去屐禁饮茶事轶闻。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苏州妇女好入茶肆饮茶。同光间,谭叙初中丞为苏潘司时,禁民家婢及女仆饮茶肆,然相沿已久,不能禁。谭一日出门,有女郎婷婷而前,将入茶肆,问为谁,以实对。谭怒曰:‘我已禁矣,何得复犯?’令去屐归,曰:‘汝屐行如此速,去屐,必更速也。’自是无敢犯禁者。”说明当时饮茶之风已相当兴盛,茶馆、茶铺普设,饮者甚众,当然妇女也常出入,与男子同享饮茶乐趣。谭公之举,只能传为笑话。
香泉爱泉茶事轶闻。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海宁陈香泉。太守奕禧令深泽时,饮茶甘之,作亭其上,署曰香泉。因以自号。”记述太守品茶后,但觉泉洌异常。往视之,泉水清澈,风景优美,兴之所至,即立亭署名“香泉亭”,泉为“香泉”,以自己也以“香泉”为号,以示爱泉之深。
茶名四等品茶韵事。近人徐珂《清稗类钞·静参品茶》云:“梁林中丞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与静参羽士谈茶,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名等次以奇种最佳,名种次之,小种第三,花香第四。其茶品一曰香,此花香,小种之类皆有者;二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寻常好茶而已。而‘活’须以舌本辨之,且必沦及山中之水,方能发其精英,方能悟及清香甘活之味。论武夷山茶名品之妙,恐陆羽未所及,盖陆羽未曾到过武夷也。”
为茶求乞茶事趣闻。《逸情楼杂记》载:“昔福建有一富翁,好茶甚。一日有丐者至,倚门曰:‘闻君家茶甚精,能见赐一杯否?’公哂之曰:‘汝说能此乎?’丐曰:‘我曩亦富人,以茶破家,故赖行乞自活。’富翁因斟茶与之。丐饮毕,曰:‘茶固佳矣,惜未臻醇厚,盖缘壶新之故,我有一壶,昔所常用,至今每出必携,虽馁冬未舍。’富翁观之,壶果精绝,铜色黝然,启盖,则香味清洌。富翁爱之,假以煎茶,味果清醇,迥异寻常,因欲购取。丐曰:‘吾不能全售与汝。此壶实值三千金,今当售半与君,用以安顿妻孥,即可时至君斋,与君啜若清谈,共享此壶,如何?’富翁欣然许诺,以一千一百金与丐,丐取金归。后每日至富翁家,烹茶对坐,若故交焉。”又据《龙山漫录》中记述:杭州有位姓钱的茶商,善评茶而致富。钱六十大寿,大办宴饮,邀请同业共喝寿茶,同进寿宴,并以大量钱物施舍穷人。忽有行者老僧,来到门前,给他任何物均勿受,高呼吃茶。钱遂命施茶,僧过手一闻,即泼地称不佳,再给好茶,又泼地。钱怪之,命烹上等好茶以飨之。茶至,僧略啜一口,则曰:“此才算上好茶。”钱某益奇,请僧入座,并问你处更有佳茗?僧从袋中取出一纸包茶,钱某一闻,清香扑鼻,平生从未见过。掬一撮沏泡,果为极品,惟终不知茶来自何处。因茶破家,为茶求乞,茶之瘾大矣。
挂壶认亲婚俗趣闻。相传在封建社会,某山区茶乡有种婚配陋俗,即每年三月三日夜晚,不管晴雨,青年男女都燃起篝火上山对歌,对上后女的便跟随去男家,在男家睡一夜即返家,次年三月三日即可抱着孩子到男家成婚。如果不怀孕,第二年三月三日再找另外男子对歌,如再不怀孕,还可第三次参加对歌。三次不行,就要住进寡妇村,终身不得再嫁。采茶女中有位姑娘名叫茶姑,聪明伶俐,她爱上小伙吕夯宝,对上歌,但不进男家门,问夯哥愿做永久夫妻还是做一夜夫妻。夯哥当然愿白头偕老。于是茶姑授之以计,赠之以壶。一天,艳阳高照,采茶姑娘们又渴又累,茶姑说:“现在有壶茶该多好!”众人笑她异想天开,说除非神仙下凡!说着笑着,其姑忽叫有水了,果见树上有壶。大家高兴极了,说:“快米尝尝,这许是茶姑的喜茶!”茶姑故作嗔喜地说:“喝吧,神仙敢来娶,我就嫁给他。”说罢,但见夯宝从树林里出来,大呼:“谁拿我的壶,吃了我的茶?”大家都说:“这是天意,夯哥快娶茶姑吧!”老人们也认为这是老天做媒,就让他俩结了婚。婚后几年人财两旺。从此,人们摒弃了“对歌生子再结婚”的封建陋俗,实行起“挂壶认亲”的自由恋爱。
绿茶
又称不发酵茶。采用茶树幼嫩芽叶,经过杀青,制止酶促氧化作用,保持绿色特征,并经揉捻、干燥工序制成的茶叶。采用不同的工艺,可制成条形、圆形、针形、扁形、片形、卷曲形等多种外形。产地有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河南、贵州、福建、台湾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我国发展最早的茶类之一。产品名目很多。据统计,全国1992年省级以上的名优茶达500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