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①犹泡茶。宋代苏轼《送南屏禅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盏令热,冷则茶不浮。”《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一边自点茶来吃了。”②泡茶技艺之一,与“煎茶”、“煮茶”相区分。因以瓶滴注为点,故名。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引《学林新编》:“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蔡襄《茶录·点茶》:“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指,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点茶盛行于宋代,故有“唐煮宋点”之说。点茶用饼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榷、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点茶技艺有炙茶(炭火烤干水气)、碾茶(茶块碾成粉面)、罗茶(用绢罗筛茶)、候汤(选水和烧水)、焙盏(用开水冲洗茶盏)和点茶(沸水冲泡)等基本过程。其中,“候汤最难”(蔡襄《茶录》),“汤要嫩,而不要太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罗大经《鹤林玉露》)。点茶则最为关键,其要点为:“量茶受汤,调如融胶”(赵佶《大观茶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止;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精于点茶技艺者,称“善点茶”。
煎茶烹茶。因用水煎熬茶汤,故名。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五代孟贯《赠栖隐洞谭先生》诗:“石泉春酿酒,松火夜煎茶。”煎茶之法起于何时何地,史无确征。西晋郭义恭撰《广志》,已有“膏煎之”语。《桐君录》则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巴东别有真香,煎饮令人不眠。”唐代中叶已盛行煎茶,故陆羽著《茶经》力倡煎饮法。唐代流行饼茶,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煎茶包括烧水与煮茶,先将水放入“”(陆羽设计的两侧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烧开,到“沸如鱼目,微有声”的第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到“缘边如涌泉连珠”的第二沸时,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中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则”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到茶汤“势若奔涛溅沫”的第三沸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这时,茶汤面会出现“沫饽”,古人以“沫饽”多为胜。然后开始“酌茶”,即用瓢向茶盏分茶,其基本要领是使各碗沫饽均匀。煎茶之法有多种,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咏及三种煎茶法:一种是“西蜀法”,“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一种是“北方法”,“北方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还有诗人自用的“煎茶法”,“铜铛得火蝗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
煎茶四要煎茶技艺。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一载:“煎茶四要:一择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故古人择水最为切要。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瀑涌湍激勿食,食久令人有颈疾。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如蟹黄、混通江浪井浊、咸苦者,皆勿用。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沉垢冷气,烹之则美。三候汤。凡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四择品。凡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应;若瓶大啜存,停久味过,则不佳矣。茶铫茶瓶,瓷砂为上,铜锡次之。”备述煎茶特别要注意水的选择、茶的处理、汤的烹煎和茶具的选用,有的现在仍有参考价值。
煮茶较为简单原始的茶饮制作方法。因将茶叶放入锅里水煮,故称。西晋郭义恭撰《广志》,即云:“茶丛生,真煮饮为茗茶。”东晋郭璞注《尔雅》“槚,苦茶”,亦云“可煮作羹饮”。南北朝后魏元欣所撰《魏王花木志》也载:“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粥。”中唐还保留着煮茶“吃粥”的饮茶习惯。稍后陆羽《茶经·六之饮》总结饮茶方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瓽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今有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
熬茶①一种加作料煮成的茶。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芽茶得盐,不苦而甜。古人煎茶必加姜盐……今内廷皆用熬茶,尚有古意。”②烹茶方法。流行于西北、青藏高原一带。因该地气压偏低,沸水不到100℃,难以使砖茶(粗老茶)冲泡出茶汁,故将其碾碎放入锅中,熬出茶汤,以供饮用。③藏、蒙等少数民族到藏传佛教寺院礼佛布施之俗称,亦称“熬广茶”。
烹茶煮茶、煎茶或沏茶的通称。汉代王褒《僮约》:“臛芋脍鱼,鳖烹茶。”此为煮茶。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欲烹茶,须先验水。”“烹时须活火,活火者,有焰之炭火也。即沸,以冷水点洋,再沸再点,如此三次,色味俱进。”此即煎茶。清代陆嵩《鬻儿行》:“儿年虽幼颇有知,扫地烹茶习已熟。”此指沏茶。
茶担流动的卖茶方式。以担挑或以车推,至小巷深院、集墟闹市,“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宋代范祖述《杭俗遗风》所载茶担包括“锡炉二张,其杯箸、调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等等”,“无不足用”。
出游茶担士大夫出游时为方便品饮香茗而携带的茶担。明代许次纾《茶疏·出游》:“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觞,乃茗碗薰炉,置而不问,是徒游于豪举、未托素交也。余欲特制游装,备诸器具、精名香,同行异室:茶罂一、注二、铫一、小瓯四、洗一、瓷合一、铜炉一、小面洗一、巾副之。附以香奁、小炉、香囊七筋以为半肩。薄瓮贮水三十斤为半肩,足矣。”许次纾设计的这副茶担,不仅点茶所需的器具一应俱全,还有半挑水,成为游动的茶肆,可在出游时随处升炉烹茶。
茶粥①亦称“粥”。煮制的浓茶,因其表面凝结成一层似粥膜样的薄膜而称之为“茶粥”。唐代储光羲《吃茗粥作》诗:“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粥。”《北堂书钞》卷一百四十四引近代傅咸《司隶校尉教》:“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打破其器物,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妪,独何哉”?宋代苏轼《绝句》之二:“偶与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清代唐孙华《夏日斋中读书》:“忘忧代萱苏,破睡调粥。”②以茶汁煮成的粥。
北京茶俗区域饮茶习俗。北京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由于朝廷提倡,饮茶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用更为突出。北京茶俗,特色有三:一是民间饮茶“京味”印记浓厚。市民爱喝“茉莉花茶”、“香片”、“高碎”,即使饮龙井,亦喜加香花。家居饮茶,蒙古人喝奶茶市间茶棚,碗不厌其大,水要全沸有声,颇具豪爽之气。二是茶馆文化集各地大成,以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化内涵丰富和深邃为重要特点。茶馆普及京城内外,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二荤铺、棋茶馆、野茶馆等,还有流动的茶摊和季节性的茶棚:大茶馆规模气派,布置讲究,服务全面,多集饮茶、饮食、社会交往、世俗娱乐为一体。三是宫廷茶事高深,直接与朝廷文事、教化、礼仪结合。注重欢快、喜庆,常用于祝寿、庆典、贺仪,茶仪用于尊礼、视学、经筵。北京皇宫茶事以清代为代表,清代又以乾隆时期最盛。清宫日常生活爱
用奶茶,千叟宴的“进茶”与“赐茶”均为红奶茶。
浙江茶俗区域饮茶习俗。唐宋时代,浙江淳安等地盛产茶叶,民间饮茶已相当普遍。但不同地区、不同场所、不同人群饮茶方法迥异:大部分农村在农忙季节,多用四耳陶瓷钵,放入一大把茶叶,以开水冲泡,劳动休息时以大碗喝茶,解渴却乏。一般家居用茶瓷壶,抓一把茶叶,开水沏泡,取几只茶盅,倒茶饮用,壶内可续水数次。贵客临门则要用茶盏专门沏茶,酷似四川的盖碗茶。大部分山区,家家户户有地火塘,火塘上方悬挂一把铜壶,随时可以烧水泡茶,吊铜壶的铁索上有一活扣,可调整铜壶距火的高度,以掌握火候。水开后,用瓷茶壶泡茶,再斟入茶盅饮用,也可直接将于茶放在大碗中冲泡饮用。天气冷时,围着火塘聊天喝茶,是山里民众的一大乐趣。浙西山区农民上山劳动,要背毛竹茶筒或茶葫芦。用葫芦盛茶不易发馊,夏季饮用凉爽可口。
广东茶俗区域饮茶习俗: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地区百姓嗜茶。广州人均茶叶消费量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除家庭饮茶外,还时尚茶楼饮茶。按饮茶时间可分为早茶、午茶、下午茶。供应场所普遍,茶楼、酒家、简易饭店、餐馆以至露天包含摊均有供应。大小茶楼是茶叶消费的主要渠道。而潮州、汕头一带则以家庭消费为主。
黑龙江茶俗区域饮茶习俗。黑龙江地处中国最北端,气候寒冷,饮食以肉类居多。因茶叶能涤肥腻,故成为黑龙江地区汉蒙民众待客及日常必需的饮品。1932年,万禧麟、张佰英的《黑龙江志稿》对当地茶俗有详细记载:“土人熬饮黑茶(指红茶),间入奶油、炒米以当饭。黑茶,国语喀喇钗也。茶叶来自奉天,一包谓之一封,又称一个。性不寒能涤肥腻,塞外争重之。亦有沦番片(花茶)、大叶(粗老茶)等茶,啜以盖碗者,满洲汉军数家外,晋商多如此。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者,枝叶粗条,函重两许,昔值钱仅七八文,八百函为一箱,蒙古专用和乳,交易与布并用。齐齐哈尔井水浊而秽,惟东郭陶家侧一井独甘,有力者争载入城,号曰窑水。旗户不重茶饮,客至则口吸菸袋手捧以进,或久坐饷白水一盂。市肆商主则煮茶进客,以故茶贩甚少。”
龙井茶,虎跑水杭州饮茶民俗。“龙井茶,虎跑水”为杭州“双绝”,虎跑泉水中的钾、钠、钙、镁含量比普通自来水要低得多,水质硬度小而透明,泡茶滋味甜润。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遐迩,用清洌甘厚泉水冲泡,才显茶之本色。如果使用玻璃茶具冲泡,杯中茶叶徐徐舒展,上下浮动,还是一种视觉享受。茶汤清澈,茶香四溢,名茶名泉相得益彰。
宜兴三绝地方物产。宜兴古称“阳羡”、“义兴”,为中国古代著名茶区,所产紫笋茶、紫砂壶和金沙泉水称为“宜兴三绝”。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中的“阳羡茶”,即“阳羡紫笋”。唐肃宗年间起列为贡茶。宜兴紫砂茶壶历史悠久,形质优异,用其泡茶不夺香、不走味。宋代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喜其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金沙泉水是紫笋茶入贡后不久指定的陪贡用水。水质清澈纯净,用以沏茶,可收“精茗蕴香,借水而发”之效。
茶人之村特指浙江德清县上杨、下杨、新兴、三合四个村。该地共有人家七百余户,男女老少嗜茶成瘾,“每日三饭六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茶叶近3公斤,为全国茶叶人均消费量的10倍,被称为“茶人之村”。村人饮茶时把茶汁和茶渣一块吃下,谓之“吃茶”。泡茶还配入芝麻、橙子皮、烘青豆、豆瓣、笋干、丁香萝卜、豆腐干、老姜、薯干等,常有咸味,又称咸茶。一般连续冲水三次,每人一碗。
茶寿喻活到一百零八岁者。多用于祝贺长者高寿。冯友兰(公元1895-1990年)《三松堂全集》(一):“谓一百零八岁生日为茶寿。以茶字像‘艹’加八十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