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国民党****在北京西山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后,为了反击他们的猖狂进攻,共产党联合国民党****,于12月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谴责了“西山会议派”的非法分裂活动,并决定于1926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处理“西山会议派”的问题。在筹备召开国民党二大期间,各地选举的代表中,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占很大优势。出席会议的代表278人,其中共产党员和国民党****168人,占60%。因此,****两广区委负责人陈延年、******一起找苏联顾问鲍罗廷商量,计划在国民党二大上打击****,孤立中派,扩大****,联合国民党****,在大会提出开除国民党****戴季陶、孙科等人的党籍。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实现这一计划是可能的,鲍罗廷也同意这个计划。可是,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等人不同意这个计划。他们害怕实行这个计划会使国民党****同****及共产党人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国民党的分裂,影响当时广东的局势,并因此决定采取退让政策。
为了实行退让政策,在魏金斯基的支持和协助下,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3人代表****中央,与“西山会议派”的孙科、叶楚沧、邵元冲3人在上海苏联领事馆谈判,并达成7项协议。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以国民革命为中心任务;继续与国民党共同努力,但不包办国民党事务,不排斥国民党忠实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国民党领导机构中不超过三分之一等。陈独秀等人不仅请戴季陶、孙科等人回广州参加国民党的二大,而且还指示****两广区委欢迎这些****回广州参加大会。他们惟恐妥协退让政策在国民党二大上得不到贯彻落实,特意指派张国焘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党团书记。由于张国焘在思想上完全附和陈独秀的妥协退让政策,所以在行动上不遗余力。
大会选举前,当时还是国民党****首领的汪精卫约张国焘会谈,提出多选****的预选名单。张国焘认为该名单不符合陈独秀的妥协退让政策,提出“未在国民党担任工作的张国焘、瞿秋白等人不必当选,其余共产党员也应减少”。张国焘的这种态度,迫使汪精卫改变了预选名单。结果,大会选出的36名中央执行委员中,当选的共产党员只有李大钊、林伯渠、吴玉章、恽代英、谭平山、杨匏安、于树德7人。在24名候补执行委员中,当选的共产党员也只有******、董必武、邓颖超、韩麟符、许苏魂、夏曦、屈武7人。****分子戴季陶、吴稚晖等纷纷进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
在这次会上,地位不高的新****蒋介石伪装革命,被当作****代表选入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后,他又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的军事总监,为他后来篡夺革命领导权,进行反革命阴谋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民党二大的结果是****势力大,中间派胆壮,****孤立。******指出:“这是陈独秀****机会主义对国民党****、中派的第一次大让步。这是政治上的大让步。”⑤这次大让步的结果,把本来通过努力能够争取到的革命领导权拱手送给了国民党****,置自己于受人摆布的地位,在政治上丧失了争取革命胜利的一次良机。
经过国民党二大,先前在国民党内地位并不高的******,一跃而成为国民党的重要领袖人物,他与汪精卫一武一文,并列为国民党两大首领。抓到党权之后的******,深知军权的重要。为抓军权,扩张自己的势力,******在二大开过不久,就一手制造了3月20日的“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发动武装叛变,派兵包围总统府,并炮击孙中山的住所粤香楼,妄图杀害孙中山。孙中山在秘书和侍卫的帮助下,脱离了险境,登上永丰舰避难。为纪念孙中山,永丰舰后来改名为中山舰。中山舰是国民政府唯一装备齐全的一艘军舰。
据“中山舰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李之龙(当时是海军局代理局长、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在关于案件的报告中说,1926年3月18日晚,他外出之际,有3人来到他的住所,一个声称奉******命令,有紧急用途,需派两艘军舰开赴黄埔,听候******调遣,并留下一封公函交作战科长转呈李之龙。李之龙回到住所后,看到公函,原文如下:
敬启者,顷接
教育长电话,转奉
校长命令,着即通知海军局迅速派得力兵舰二艘,开赴黄埔,听候差遣等因,奉此,相应通知贵局,速派兵舰二艘开赴黄埔为祷。
此致
海军局大鉴。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驻省办事处启
三月十八日
公函中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校长”即******。李之龙阅毕,不敢怠慢,遂写了两份命令,一份交宝璧舰舰长,一份交中山舰代理舰长章臣桐,命令大意是,着该舰长即将该舰开赴黄埔,听候蒋校长调遣。
19日上午6时,宝璧舰抵达黄埔。7时,中山舰抵达黄埔。当时,******不在黄埔军校,中山舰长即向教育长邓演达报告,并请示任务。邓演达说不知此事,可稍待请示蒋校长。不多时,李之龙又接到海军局的通知,说苏联参观团要来参观中山舰。李之龙便打电话向******请示,可否将中山舰从黄埔调回省城供苏联参观团参观?当得到******的允许后,中山舰于19日下午6时30分返回广州市。
这是一件看起来既简单又明了的事情,似乎已经结束了。然而,出乎共产党人的意料之外,实际上它是一起严重事件的开端。
3月20日凌晨3时许,李之龙在睡梦中被******派人逮捕。随后,******调动大批军队和警察,断绝广州市内交通,实行戒严,扣留中山舰及其它海军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并收缴卫队枪械,包围苏联顾问办事处及住所,监视苏联顾问行动,拘捕了黄埔军校及第1军第2师中的共产党员40多人。同时,******还密令何应钦,将驻防在潮、汕的第1军中的共产党员全部逮捕,并取消第1军的党代表制度。汪精卫的住宅也被******以“保护”为名派兵包围。
这是一起严重的反共事件。******为什么要这样干?对此他有一个解释。他在事件发生后的3月25日,对军事委员会有一个呈文写道:“本月18日酉刻,忽有海军局所辖中山兵舰,驶抵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向教育长邓演达声称,系校长命令调遣该舰特来守候等语。其时本校长因公在省,得此项报告,深以为异,因事前并无调遣该舰之命令,中间亦无传达之误,而该舰露械升火,亘一尽夜,停泊校前,及19日晚又深夜开回省城,无故升火达旦;中正防其扰乱政府之举,为党国计不得不施行迅速之处置……”⑥
李之龙接到派舰公函,理所当然必须执行命令。尽管******在呈文中矢口否认,但是在审理案件中,李之龙出示军校驻省办事处要调用军舰的公函,证明自己实属被诬陷。由此不难看出,这一事件的真相,是******出于争夺军权的目的,故意制造事端,打击共产党。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张太雷等主张坚决予以反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当时的形势看,实施反击不仅条件具备,而且时机也合适。
首先,革命力量强大。广东省及广州市组织起来的工人、农民有着相当雄厚的力量;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毕业生中和国民革命军中也有相当大的力量;共产党有良好的影响和崇高的威信。
其次,国民党内部和国民革命军中,有很多人反对******的倒行逆施。邓演达等谴责“中山舰事件”为反革命事件。国民革命军各军的态度,正如******后来所回忆:“这时谭延闿、程潜、李济深都对******不满,朱培德、李福林有些动摇,但各军都想同******干一下。”⑦
再次,当时的******虽已窃踞高位,但羽翼未丰,因此胆怯心虚,非常害怕共产党人对他进行反击。事变之后,******发表一连串讲话,反复进行解释。
这些情况表明,当时如果组织反击,时机是有利的。但是,陈独秀反对反击,共产国际也不同意反击,于是决定继续让步,致使******的阴谋得逞。******指出:“这是陈独秀****机会主义第二次向******的大让步。这是军事上的大让步。”⑧经过这次大让步,大批共产党员被迫从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撤出,共产党在军队中的力量和影响大大削弱,******则巩固了军事上的地位,达到了争夺军权的目的。
中山舰事件后,******从陈独秀投降主义的让步下,提高和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内政治上军事上的地位。接着立即着手从国民党党务方面向共产党发动新的进攻,以篡夺国民党的党权。
5月15日,******以“消释疑虑、杜绝纠纷”为借口,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抛出了“整理党务案”。提案规定,国民党高级党部,包括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的执行委员,共产党员总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必须全部交出,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等等。这是******对共产党明目张胆的进攻。******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政策,******这个进攻仍然是不难打垮的。当时他的兵力仍占少数,所有民众运动完全在我们和国民党****的领导下,他在这个时候是不敢决然分裂的。”⑨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采取妥协退让政策,使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失去了反击******的有利时机。
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前夕,****中央派彭述之、张国焘指导二中全会的****党团。在党团会上,讨论了是否接受整理党务案。彭述之建议,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只保持党外合作。他不同意接受整理党务案,但又提不出具体办法。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主张原则上不退出,但必须以退出相威吓。张国焘、瞿秋白赞成鲍罗廷的意见。会议期间,众说纷纭,不得要领,“如此讨论了七天,毫无结果。后来张国焘用了非常不正派的办法要大家签字接受。这样,又作了第三次大让步。这是党务上的大让步。”⑩
由于陈独秀、彭述之、张国焘等人的妥协让步,使******的反共阴谋又一次得逞。“整理党务案”通过后,原来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职务的共产党员,其中包括组织部部长谭平山、宣传部代理部长******、农民部部长林伯渠,无一例外,全部离职。国民党****分子纷纷进入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代替了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领导机关中的领导职务,******本人则乘机当上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和新设立的军人部部长。从此,在国民党中央各部门的领导机构中,以******为首的****分子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党务方面已毫无地位了。
陈独秀****机会主义作了三次大的让步,使******在政治上、军事上和党务上接连得到三次大胜利。
此后,形式日趋险恶。但还不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因为到这时为止,******的嫡系军事力量还只有6个师。总共8个军中,他只占一个军。第2军的党代表是李富春,第3军的党代表是朱克靖,第4军的党代表是罗汉,第6军的党代表是林伯渠。只要中国共产党奋起反击,就能削弱******的力量。但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们却继续沿着投降主义的道路滑了下去。
在北伐前的1926年6月7日,陈独秀在《向导》上发表了《论国民政府之北伐》,认为“革命的北伐时期尚未成熟,现在的实际问题,不是怎样北伐,乃是怎样防御,怎样的防御吴佩孚之南伐,防御反赤军势力之扰害广东,防御广东内部买办、土豪、官僚、****响应反赤”。北伐出师后,陈独秀还在《向导》上发表了答张静江等的文章,认为“此次北伐始终只能是防御战争,是防御反赤的北方军阀势力希图消灭南方革命势力的战争,真正完成国民革命战争,还要待今后有充分准备的第二次北伐,第三次或第四次北伐。”
苏联军事总顾问加伦在北伐出师之前曾请******转问****中央,在北伐中是帮助******呢,还是削弱******,这一政治问题如何解决?******到上海请示****中央,陈独秀说,你们开会商量好了。因为当时陈独秀在毫无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写了上述反对北伐的文章,受到了各个方面的批评,所以当******请示他时,他采取了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中央开会研究时,是张国焘代理主席,他在没有认真讨论的情况下,就说北伐中我们的方针是反对******,也不是反对******。所以在北伐战争中,一直到国民党三中全会前,对******的态度一直不明确,结果在客观上帮助了******,助成了******地位的提高。
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领导,使中国共产党失去了挽救革命的最后时机,中国革命的航船被当时的党的领导人引入了暗礁密布的险区。
§§§第四节步步退让结下的苦果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反共活动,向共产党频频出击。陈独秀等人把持的****中央则步步退让,致使国民党****的势力日益强大,气焰日益嚣张。
******成了这一阶段斗争中的政治爆发户。他发动的一系列反共活动,既打击了共产党,也打击了国民党****。在“中山舰事件”中,逼走了当时国民党内唯一能与他抗衡的汪精卫,一步一步地把党、政、军大权抓到自己的手中。到了北伐战争开始时,******已经窃取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显赫职位。当时,按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规定,出征******下达后,凡国民政府所属军、政、民、财各机关,均须受总司令指挥。这样,******就垄断了国民党、北伐军、国民政府的所有大权,取代汪精卫而成为国民党的第一号人物。
在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和支援下,再加上苏联政府的援助,北伐战争顺利发展,短期内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此时的******踌躇满志,反革命的真面目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他依仗着自己垄断的国民党党政大权,借北伐之名加重人民赋税,扩展个人实力,引起广东工、农、商、学群众,以及黄埔军校学生和国民党一些省党部的严重不满。
******为了实现其反革命的野心,在北伐过程中积极寻找靠山,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1926年11月9日,******进驻南昌后,立即设立仲裁委员会,压制工农运动。22日,******接见外国记者,公开对英、美帝国主义表示“友谊”,乞求英、美帝国主义援助。随后,又秘密派戴季陶、吴铁成去日本,向日本外相担保“中国人永不反日”,要求日本政府支持他的反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