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城外枪声四起,部下向杨如轩报告:“红军快打进城来了!”杨如轩满不在乎地说:“我已派了刘胡子的79团到澧田方向搜索去了,他们不过是一小股游击队。”过了一会,部下又来报告。杨如轩打麻将的兴致正浓,非但不信,还把报告人臭骂了一顿,吓得部下再也不敢进去报告了。直至工农革命军的一颗子弹打碎了屋顶上的瓦片,杨如轩这才如梦方醒,赶紧跑到屋外一听,枪声离师部已经很近了,急得他不顾一切,拔腿就跑往北门方向逃命。
街上,士兵和行李辎重,早已挤得乱七八糟。到了城门口,情况更糟糕。敌人都想往外逃,反而把城门都堵死了,只听得到一片嘈杂的吵闹和咒骂声。杨如轩见此光景,大声喝道:“不要乱跑!不要乱叫!”但是谁也没有理他。杨如轩又拼命喊:“我是杨师长,你们要听指挥!”仍然没有人听他的指挥。杨如轩只得跟着士兵往外挤,但怎么也挤不出去。只好又倒回来,钻进一家铺子,打开后门,爬上城墙,刚跳到城下,被一颗流弹打伤了左手,他顾不上包扎,仓皇向吉安方向逃命。
永新之敌惨败,龙源口地区之敌4个团也被迫向吉安撤退,于是,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进剿”又被工农革命军粉碎了。
此战,工农革命军以1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歼灭敌人1个师部、1个团又1个营,俘敌数百名,缴获山炮2门、迫击炮7门、枪300余支(挺)、银元20余担,还有大量弹药和一部分被服、医药,第二次占领了永新县城。
6月中旬,江西军阀朱培德又调集第9师、第27师共5个团,以第9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进剿”。湖南军阀第8军第2师也由平江调到攸县,威胁井冈山根据地的西侧。
据此,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以陈毅为书记的中共红军第4军军委决定,红军主动撤出永新县城,退到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宁冈,加紧进行战备,同时组织赤卫队、暴动队袭扰进犯之敌。
杨池生指挥的国民党军进占永新后,以第9师第25团、第26团、第27团共3个团为第一梯队,经龙源口、新城向砻市进攻,企图消灭红军主力于新城、砻市地区;以第27师第80团、第81团为第二梯队,集结于永新县城及其附近地区。6月22日晨,敌第一梯队3个团,兵分两路向井冈山根据地进犯,其右路为第9师师部率第25团、26团2个团,由敌县保安队分队长李胜斋带路,自墩上进驻白口村,向老七溪岭进犯;左路为第27团,该团经龙源口向新七溪岭进犯。敌师指挥所设在白口村。
红军第4军军委研究决定,第29团和第31团第1营占领新七溪岭有利地形,阻击经新七溪岭南犯之敌;第28团迎击经老七溪岭南犯之敌,然后迂回龙源口;第32团主力及第29团新兵留守井冈山,并向湖南方向警戒;在秋溪地区开展工作的第32团2个连及该地暴动队,主动撤至百口村西侧武功坛附近隐蔽待机。朱德在新七溪岭指挥战斗。
6月23日拂晓前,红军部队分头向新、老七溪岭前进。与此同时,国民党军也开始向山上运动。
红军右路第29团先敌抢占了新七溪岭制高点望月亭,并在这里设立了指挥所。战斗首先在新七溪岭打响,先是第29团与敌人交火,随后第31团第1营各连迅速增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朱德手提一支花机关枪(冲锋枪),带着3名警卫员来到望月亭。他仔细察看了战斗情况后,对第31团第1营营长陈毅安说:“一定要顶住,不能让敌人冲上来!”陈毅安说:“请放心,一定顶住。”经过激烈拼杀,国民党军死伤遍地,锐气大挫,加上时值中午,骄阳似火,官兵干渴难熬,疲惫不堪,攻势逐渐减弱,最后不得不停止进攻,在距离望月亭100余米处与红军对峙起来。
红军左路第28团因距离较远,赶到老七溪岭时,国民党军先头部队已抢先占领了山顶有利地形,其主力正向山上开来。第28团趁敌人立足未稳,连续发起三次冲击,因敌人占据有利地形,火力猛烈,红军冲击道路狭窄,兵力不易展开,均未奏效。这时,新七溪岭方向枪声越打越紧,情况十分紧急。团长王尔琢、党代表何长工果断决定,挑选100名作战勇敢、又有战斗经验的党员、骨干组成数个冲锋队,以猛烈而又连续的冲击,突破敌人阵地,打垮敌人。
中午时分,正当敌人疲惫松懈之际,第28团的冲锋队突然发起了连续猛烈的冲击,终将敌人击溃,接着转入追击,在百口村歼敌一部,然后转兵南进,直插龙源口,切断了左路敌军第27团的退路,与新七溪岭的第29团等部一起,对敌第27团形成了前后夹击的态势,将该敌全歼于龙源口地区。接着,红军乘胜前进,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胜利地打破了江西军阀朱培德部的第四次“进剿”。
这次反“进剿”,红军歼灭敌人1个团,击溃敌人2个团,缴获步枪400多支,重机枪1挺。根据地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为庆祝这次反“进剿”的胜利,群众编了这样一首红色歌谣:
朱毛会师在井冈,
带领工农打胜仗。
不费红军三分力,
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真好,真好!
快畅,快畅!
龙源口大捷之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经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和酃县东南部。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第三节找到了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
井冈山会师之后,红军连续粉碎了江西军阀发动的三次“进剿”,成营成团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扩大了红军,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这一系列的重大胜利,都发生在短短的2个月内。
这些成功的实践,使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大革命失败后,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个“第一枪”,对于中国共产党要不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问题,作出了肯定而又响亮的回答。但是对于怎样进行武装斗争的问题,却未能马上找到正确的答案。于是,在群雄四起,此落彼起的众多武装起义中,共产党人以血的代价进行着艰难的探索,走过了异常坎坷的历程。
在南昌起义军主力失败后的艰难转战中,朱德、陈毅等领导人通过深沉的反思,逐渐找到了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建军原则和战争指导方法等问题上,作了许多极其有价值的探索,并在赣南和湘南转战中就已逐渐开始付诸实践,而且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朱毛会师井冈山,就是南昌起义军余部经过艰难探索后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
朱德在率领部队从广东转入闽西、赣南山区时,就提出了要解决立足点的问题。在转战途中,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解决。在湘南发动起义的目的,是建成一块能够长期立足的根据地,但也未能实现。井冈山的地理环境和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基础等条件,都适合作为人民军队生存、发展,坚持与敌人作长期斗争的革命根据地。部队从南昌起义之后就一直苦于找不到立足点,由于上井冈山才使“立足点”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创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南昌起义部队上山之前,已初具规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南昌起义部队这支久经征战的队伍进入井冈山,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红军的力量大增,从而增强了粉碎敌人进攻的能力。会师之后仅2个月,就连续粉碎了敌人的3次“进剿”,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必须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由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也就是由打正规战转变为打游击战,这是朱德率领部队在转战途中提出的一个重大军事理论问题。为此,他在转战途中,利用短暂的休整时间对部队进行了游击战的训练,并在湘南起义中开始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战胜许克祥的坪石大捷,就是游击战的胜利。两军会师之后,红军在作战时,自觉而熟练地运用游击战术与敌人较量,每每取得胜利。
毛泽东在总结两军会师前后游击作战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于会师后的1928年5月提出了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十六字诀”的实质就是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趋利避害,避实就虚,以灵活机动的游击行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能动地夺取小规模作战的胜利。
“十六字诀”是中国人民军队战略战术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它产生于朱毛两军会师之后。却酝酿于两军会师之前,它是两军游击战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后来丰富多彩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发展基础。
实现两军会师,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起义部队,一起走上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个问题在后人看来似乎很平常,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初,却是中国革命能不能坚持下去,并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这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导致了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内的许多革命的武装起义先后都遭到严重的挫折,甚至失败。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向农村,并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从实践上摒弃了城市中心论。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与秋收起义部队一起,共同开展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使边界斗争很快进入全盛时期。5月20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总结了边界割据的斗争经验,制定了边界对敌斗争的政策,第一次提出了巩固和发展工农武装割据的具体办法。
随后,红军以不足4个团的兵力,在白色政权的四面包围之中,战胜了数倍于己的敌军,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红色政权一天一天巩固,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
1928年6月4日,中共中央来信,肯定了边界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六大”以后,中共中央还逐步向各地介绍了井冈山斗争的成功经验。
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及时总结斗争经验,正确指导斗争实践,10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步云山主持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l0月5日,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是其中的第一部分)。11月25日,毛泽东又以前委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长信《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这两篇著作,总结了各地、特别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而把创建根据地的实践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和根据地不断扩大与巩固,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斗争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逐渐发展成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思想,从而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事业的最后胜利。
战争实践是军事理论的源泉,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思想,来源于各地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首先来源于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井冈山斗争,是发现并确立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道路的伟大开端。
南昌起义的部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部队;它在大革命失败后最黑暗的时候,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主力部队在广东东江地区失败后,余部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摆脱敌人的追击,艰苦转战,对有关建军、作战等问题进行了许多虽然还不够完善、却堪称第一的探索;上了井冈山,又成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力之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伟大事业,这是南昌起义部队之所以享有众多“第一”殊荣的原因。因为是“第一”,它的参加者们就必须作出更多的牺牲,付出更大的代价,斗争更加壮烈,影响更加深远。
如今,已经走过65年光辉历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和建设成为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且,随着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将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然而,无论发展到多高的水平,人民解放军不仅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开端——南昌起义——那壮烈的一幕,而且将永远以先辈们不折不挠的开拓精神激励自己,向着人民军队建设的更高阶段奋进。
注释:
①第32团团长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王佐,另一说为袁文才。参见张侠《南昌起义研究》第599-601页、何长工《难忘的岁月》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