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军潮、汕失败后的一个多月,保留下来的这支部队的官兵,经历了最严峻的考验。最后虽然只剩下了七八百人,但这是淘汰掉泥沙后的真金,是南昌起义军的精华。到了11月,张发奎同李济深、黄绍竑打了起来,粤、赣大小军阀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果然顾不上尾追起义军了,朱德在天心圩所作的形势分析,令人信服地得到了证实。
§§§第三节政治建军提到了议事日程
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这支部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革命的武装。但是,它的基础是旧军队,在没有经过彻底改造之前,它还不可避免地保留着旧军队中固有的不良制度和不良作风。
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还是薄弱的。
在组织上,部队的成分比较复杂,虽然大部分是贫苦农民出身,一部分是革命知识青年,但兵痞、流氓也占一定的数量,如果不彻底改造,他们常常成为害群之马。
在思想作风上,军阀主义习气象毒菌一样腐蚀着部队的肌体。
这些问题,在南昌起义之后,未能很好解决。起义中旧军队的基础没有铲除,是起义军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从饶平开始的转移途中大部溃散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加以改造和整顿,这支队伍不但不能继续执行革命任务,战胜凶恶的敌人,甚至部队本身能否存在下去也是一个问题。
朱德、陈毅越来越感觉到整顿部队的迫切性。尽管军情紧迫,环境复杂,他们还是把整顿部队当成了一件大事来抓。
信丰整纪,是起义军部队整顿的开始。
本来,在向西转移的一路上,破坏群众纪律,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的事件就时有发生,大多数官兵对此十分气愤和不满。但是,由于原建制多已失去组织领导作用,有的军官甚至怕坏分子从背后打黑枪,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过问,以致这些违犯政策纪律的行为,未能及时制止和处理。
当部队进入信丰县城的时候,破坏群众纪律的问题就更加严重地暴露了出来。部队一进县城,少数违纪者就钻进酒楼、饭馆里大吃大喝,吃完把嘴一抹就走;有的还闯进当铺,把手榴弹往柜台上一放,故意把导火索掏出来:“老板,称称有多重,当几个零花钱。”这些人的恶劣行径,简直和军阀队伍一样,影响极坏。
面对这种情况,陈毅当机立断,命令号兵吹紧急集合号,带领部队一口气跑出10多公里,来到一个山坳里的平地上,举行了全体军人大会。
会上,陈毅气愤地批评严重违纪现象说:“这那里象革命军队,简直象土匪一样了!”他谆谆告诫大家:“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没有纪律是不能生存的。”
接着,他宣布了纪律,斥责了破坏团结、煽动逃跑、抢劫勒索、严重损害革命军队声誉的3个违纪者,当场宣布执行革命纪律,大长了正气,刹住了破坏纪律的歪风。
全体官兵不仅受到了严肃的革命纪律的教育,而且被陈毅这种果敢机智的领导作风所震动,为有这样有才能、有魄力的领导人协助朱德领导部队,从内心感到喜悦。
1927年10月底,起义军部队从信丰到达大庾(今大余)地区,在这里,部队继续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整编。
这次整顿,重点是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首先,整顿了党、团组织。当时,部队中尤其是士兵中党员很少。部队中的中共党组织很难在政治上、思想上发挥核心作用,党对军队的领导在部队中得不到组织保证,因而难以落到实处。蔡廷锴第10师的叛逃便是最突出的教训。南进途中,前敌委员会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工作,也发展了一些党员,但是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上层领导机关和一般性的宣传鼓动上,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解决如何加强党在部队中的领导作用问题。因此,部队缺乏强大的凝聚力,经不起严酷斗争的风浪。正是为着解决这些问题,在大庾整顿部队时将整顿党、团组织列为首要内容。
整顿中,党、团员重新登记,调整了党、团组织,成立了党支部。当时部队中党员人数大约五六十人,还不到群众的十分之一。党支部把党、团员分配到各连队,从而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力量,栗裕就是在这次整顿中调任第5连指导员的。朱德、陈毅等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独立实行这一加强党对军队领导的有效措施,是对无产阶级建军思想的有益探索和重大贡献。
对部队进行整编,是大庾整顿的又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暂时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部队进行了休整。沿路走散了的官兵,因找不到出路,又陆续回来了一些,于是有了进行整编的条件。这次整编,将散乱的各单位合编为1个纵队(相当于1个团),朱德任司令,陈毅任纵队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全纵队约八九百人。部队编为4路:第73团编为第1路,第9军编为第2路,第74团编为第3路,第75团编为第4路。整编之后,部队编制充实,组织健全,便于统一指挥,有利于作战。
朱德把经过整编的队伍集合起来,站在这批朝气蓬勃意志坚强的战士面前,充满信心地说:“同志们,我原来想只要有200人能和我一起同生死,共患难,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而现在我们还有八九百个同心同德坚韧顽强的勇士,我完全相信任何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不可能战胜我们,而我们最终必然要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支队伍虽小,目标却是很大的。各地国民党反动势力,都知道它是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贺、叶部队,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部队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地主民团给国民党通风报信。为了缩小目标,部队便取用“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番号,朱德对外化名王楷。因朱德的号叫玉階,“玉”字去掉一点,变成“王”字,“階”字左边“阝”旁改为“木”旁,这样就成了“王楷”。
自从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一路上部队情绪低沉,经过整顿,部队逐渐活跃起来,人们不再愁眉苦脸,到处可闻朗朗笑声,初步显示了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
就在大多数官兵对革命的信心增强的时候,动摇已久的林彪还是开了小差。当部队离开大庾县城的那天,林彪伙同几个动摇分子脱离部队,向梅关方向逃去。只是因为一些民团在关口上把守得紧,碰到形迹可疑的人,轻则搜去财物痛打一顿,重则抓起来杀头。林彪感到走投无路,才于当夜被迫返回部队。
朱德、陈毅在转战途中从整顿入手,有步骤地初步解决了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革命纪律、革命信念、政治思想工作等许多重要建军原则问题,在起义军余部中逐渐运用无产阶级建军原则去清除旧军队的影响,不仅使这支军队的建设从根本上得到了加强,而且对于中国共产党产生和形成自己特有的无产阶级建军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四节开始实行军事战略转变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初,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认识,指挥刚刚诞生、还十分弱小的人民军队去同强大的敌人打正规战,夺取大城市,这是起义军南下广东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主力失败之后,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余部开始了对新的武装斗争道路的探索。
11月上旬,部队来到与大庾毗邻的崇义县上堡及其附近的文英、古亭地区。上堡是一个山区小镇,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山高林密,远离县城,便于部队隐蔽活动。而且这里在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高涨,革命影响较深,群众基础较好。这时军阀混战方酣,时机也很有利。朱德、陈毅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了人民军队军史和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尝试——上堡整训。
进行纪律整顿,是上堡整训的重要内容。不仅强调不能损害群众利益,而且进一步规定了募款和缴获的物资要全部归公。这次整顿所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以朴素的形式提出了以后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若干重要内容,对形成人民军队系统的革命纪律作出了贡献。
根据当时面临的新形势,对部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是上堡整训的又一重要内容。起义军主力失败后保留下来的这支部队,主要成分是由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发展起来的第25师。官兵们经过大战、恶战的考验,有较高的军事素质。但是,这时的形势已经不同于北伐战争时期,作战的方法和要求也大不相同。起义军中的各级指挥员,不少毕业于黄埔军校,他们学的都是正规战的打法。起义军中的战士,有许多参加过北伐战争,打的也是正规战。南昌起义后,直至主力失败时,打的还是正规战。打正规战,夺取大城市的道路,已被南昌起义后2个月的实践证明走不通,把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已经刻不容缓。
在上堡整训中,朱德适应客观要求,提出了新战术问题,主要是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问题。
朱德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四川、云南同北洋军阀打了10年之久的游击战,积累了以少胜多的丰富经验。
后来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他又提出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的游击战思想。
在上堡,朱德把游击战思想运用于实践,用游击战术训练部队。他运用在外国学到的军事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组织部队进行军事训练。在采用新战术时,把一线式战斗队形改为“人”字战斗队形;强调进攻中要学会避实击虚,不和敌人硬拼,作无谓的消耗;要求每个士兵熟练使用手中武器,打仗时不靠近敌人不开枪,以提高命中率,减少弹药消耗。
整训的20天时间内,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小课保持天天上。通过学习和训练,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起义军还进入山区,发动群众,把游击战术运用到了实际中去。首先打走了占山为王、杀人放火、作恶多端的土匪何其朗部,收缴了地主的武装,控制了这个山区。同时,整顿了原来的关卡,收了点税,解决部队的给养。部队除了出操上课,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外,还以连、排为单位分散活动,帮助农民生产,参加劳动,向群众宣讲共产党的政策,以及起义军部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穷人多,革命一定能胜利等革命道理。在此以前,这支部队只知道打仗,现在也会做群众工作了,第一次把武装斗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了。
在上堡,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第3营营长张子清、副营长伍中豪,率部在战斗中与大队失散后,巧遇南昌起义军,他们得到起义军赠送的一批武器弹药,并参加了整训。
上堡整训,除了继续加强部队自身建设外,还对新的武装斗争道路和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朱德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上山打游击的正确主张,并依据这一思想重新训练部队,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战的实践,从而领导这支部队开始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
这个转变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当时中共中央实行的军事战略不是在农村开展游击战,而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的的正规战。这样的战略指导已被战争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实行军事战略转变,不仅关系到革命战争的胜负,也直接关系到人民军队的存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昌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后,保留下来的余部共有两支。除了朱德、陈毅领导的以第25师为主的一部之外,还有颜昌颐和董朗领导的以第24师为主的一部。他们进入海陆丰地区之后,与农民运动相结合,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未能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而是执行了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的盲动主义方针,实行积极进攻战略,和敌人打正规战、打硬仗。结果遭到了失败。第24师余部在东江地区的失败,从反面证明了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的极端重要性。
§§§第五节巧妙地利用敌人内部矛盾
朱德和陈毅率领部队上了山,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有了休整的机会,部队情绪稳定了,但是物质供应却仍然十分困难。天气转冷,官兵们还是穿着单薄的短裤和上衣,没有毯子,没有鞋袜,粮食供应不足,弹药得不到补充,伤病员没有药治等等。部队生活艰苦,困难重重。
部队进驻上堡后,驻在湘南的滇军军阀、第l6军军长范石生,主动派在他部队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韦伯萃前来联系,希望同起义军合作。范石生和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是同学,并且一起参加过辛亥革命。他与蒋系、桂系军阀都有矛盾,尤其是受到蒋系军阀的排挤。
范石生和蒋介石的矛盾由来已久。范石生任滇军第2军军长时,被孙中山授予上将军衔。1923年,孙中山率部东征,讨伐陈炯明。当时蒋介石任粤军许崇智的参谋长,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即席要求发言,范石生以主席身份傲慢地问:“你叫什么名字?”蒋介石回答后,范石生又问:“你要讲什么?”蒋介石谈了自己对作战的意见。范石生不等蒋介石说完,就嘘了一声:“算了吧!你说得轻巧,吃根灯草。”弄得蒋介石十分尴尬,从此蒋介石对范石生产生了深深的怨恨。
此后,蒋介石飞黄腾达,自然忘不了要报当年遭范石生羞辱之仇。他不许范石生扩大地盘和增添兵员,克扣他的军饷,常常给他小鞋穿。另外,南面的桂系军阀和北面的湖南军阀,也都存心排挤他,企图夺占他仅有的一小块地盘。范石生寄人篱下,和蒋介石面和心不和,左右为难,孤立无援。因此,他急于扩大自已的势力,寻找盟友。
朱德、陈毅分析了这种形势,认为尽管在全国范围国共合作已经破裂,但在当前的具体情况下,如能同范石生实行短暂的合作,既可解决部队的供给,又能争取到暂时比较稳定的环境,休整部队和开展农村群众工作。经党组织讨论批准,同意与范石生实行有条件的合作。
于是,朱德亲自带领学生队50余人,到汝城去找范石生谈判合作问题。听说朱德亲自去和敌人谈判,全军官兵都为他担心:范石生会不会伤害他?上堡到汝城中间是诸广山区,山高路险,道路难行,土匪何其朗盘踞在山上,朱德只带着少数兵力前往,会不会遇到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