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堆集战斗结束后,黄维、杨伯涛等12兵团的将领们被我军俘虏,从战场押送到中野后方的临涣集。杨伯涛回忆:“经过几十里的行程,举目回顾,不禁有江山依旧,面目全非,换了一个世界之感。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呈现出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路上我们能过一些市集,我从前也打这些地方经过,茅屋土舍,依稀可辨,只是那时门户紧闭,死寂无人,而这时不仅家家有人,户户炊烟,而且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身上有钱的俘虏都争着去买来吃。押送的解放军亦不禁阻,他们对馒头、花生是久别重逢,过屠门而大嚼。还看见一辆辆大车从面前经过,有的车上装载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这些地方时,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通过村庄看见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样亲切,有的在一堆聊天欢笑,有的围着一个锅台烧饭,有的同槽喂牲口,除了所穿的衣服,便衣与军装制式不同外,简直分不出军与民的界限。”
杨伯涛感慨地写道:“我们这些国民党将领,只有当了俘虏,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在强烈的对照下,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正视铁的事实,承认共产党、解放军所在的地方,和国民党、国民党军队所在的地方,有两个世界的天壤之别。我当时就大为感慨:认为18军的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
杨伯涛所见的场面,只是淮海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一个缩影。淮海战役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人民群众支援前方作战的规模之巨大,任务之繁重,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众多,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
无产阶级的革命战争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华东野战军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取得的一系列胜利,都是与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帮助分不开的。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的群众就帮助部队送粮食、当向导、照顾伤员,部队走到哪里,就吃在哪里,住在哪里。我军过去没有健全的后勤部门,战争中的后勤保障都是依靠根据地政府组织,取之于民。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作战行动越来越频繁,战役规模越来越大,对后勤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陈毅1947年底在冀鲁豫分局作的报告《一年来自卫战争总结》中说:“过去采取抗战时期临时就地动员的办法,这次战争证明不行了。临时就地动员无论如何不够用。在山东时,部队每天要80万斤粮食是无法供给的,临时只能动员民兵来捉俘虏。且弹药,粮食都在数百里外,运来后有时部队因情况变化又走了。运粮大车达两万辆,走起来长达二百余里,比野战军走起来还长。壮丁民工30万人,就需要组织领导。”一个战役打起来,“民工担架前方需要很大,弹药、粮食、菜蔬、伤员、鞋祙等都要运输。”陈毅高度评价山东解放区群众对华野作战的支持:“把落后的农村工具条件来供应现代化大兵团作战,这是自卫战争中最伟大的一面。”
解放战争三年中,山东群众对解放军的支持是难以计算的。他们不仅供给了部队大量粮食和物资,而且在战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了组织体制。锻炼出大批觉悟高、作风好支前民工队伍。他们在战场上起的作用,不仅仅是运输队。陈毅称赞民工说:“他们在火线上抢救伤员很英勇,一个俘虏参加部队三天打仗负伤了,很危急,民工救他出火线,他就哭着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民工说:‘你为我们打仗负伤,才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他们八个人照护一个担架,做得很好。研究抬担架的办法,使上山下山伤员始终保持平衡。到宿营地时四个人睡觉,四个人照护伤员,十余万民工起到了看护作用。”“民工教育俘虏。我军每团都有二、三百民工,他们是四、五十岁的老农民。他们虽不洗面,手脚很黑,穿着便衣,但经过减租减息与土地改革,阶级觉悟很高,政治时事都了解。利用他们向俘虏兵宣传教育,使俘虏兵感觉了不起,一个老百姓知道的东西这样多,往往比指导员或高级干部讲话的作用还大。”
依靠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我军在山东战场上才能取得一次又一次战役的胜利。济南战役期间,山东解放区共动员了民工50万人,小车18000多辆,担架14000多副,供应了充足的粮食、蔬菜、草料和其他军需物资,为战役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济南战役刚刚结束,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负责人又在酝酿淮海战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48年9月28日中央军委致华东局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的电报中说:“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们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电报要求华野“准备两个月至两个半月的粮秣用品。”淮海战役的规模有多大,事先谁也没有准确的估汁。11月16日战役开始后,毛泽东给中野、华野负责人的电报说:“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
根据华东局和华野的部署,淮海战役的后勤和支前工作必须做到统筹规划,严密组织,密切协同。分工是:前方由华野后勤部负责,后勤部部长刘瑞龙随华野指挥部行动,负责掌握部队的情况和需求,对送到前方的粮食弹药和各种物资进行接收、调度和分配。后方由华东局支前委员会负责,傅秋涛为主任,负责筹划、征集和调运物资,组织民工和车辆、船只向前方运输,直到把物资送到前方兵站为止。
淮海战役发起之前,山东解放区就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10月25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转运伤员和设立民站的决定,组织了四条转运伤员的干线,每30里设一小站,60里设一大站,每个纵队配备随军担架500副,每副配民工5人。还有机动担架7500副以供急需。各县都在交通要道上设立民站,供运输粮食物资的民工编组和往来休息。民工根据任务不同分为三种:一线随军常备民工,每期三个月;二线转运民工每期一到三个月;后方临时民工每期一个月。民工以县、区、乡为单位,按军队编制为团、营、连,由各级干部带队。淮海战役发起后,随着华野主力的南下,后方七条运输干线上车轮滚滚,人流如织,像七条大血管向前方输送物资。这七条于线是:
由临朐向北转经沂城、临沂、郯城到新安镇,睢宁;
由日照、沭水、大兴庄、李埝、陈镇到新安镇;
由诸城、莒县、十字路、井家店至郯城;
由曲阜、邹县、滕县、枣庄至邳县;
由曲阜东绕泗水、平邑、向城,转向南至台儿庄、宿羊山、贾汪;
由临沂的丰程镇、磨山、铁佛寺、道河站、土山、占城至双沟;
由新安镇向西经炮车、运河站、曹八集到徐州,然后到萧县,瓦子口、大吴集(这条路线是徐州之敌西逃后开辟的)。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后方支前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以承受任务最大的山东鲁中南分区为例,各县民工们先用小车将粮食运到泰安火车站,由火车运到兖州;再用小车运到济宁;装船经运河运到韩庄,再用小车分别运送到各纵队。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战线迅速向前推移,后方运输线延长,物资运输量大,转运工作日益紧张起来,许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发生了。
用小车、火车、船只进行联运,过去从未经历过。大批粮食运到,如何在短期内迅速装卸、转运,就成了大问题。我们的干部没有经验和专业知识,起初是“热情有余,科学不足”。从兖州运到济宁的2000万斤粮食要经运河南下,最初没有统一计划和周密安排,“开始是有船无粮运,随后是有粮无船运,最后是有粮无船拥挤不堪,卸不下车,装不上船。民工卸粮要等两天两夜,牛无草喂,人车露宿,街道阻塞,交通不便。”济宁地委及时总结经验,改进调度,从小车到兖州拉粮食就合理组织。事先经过联系和计算,确定火车的运载数量和到达时间,将任务分配给各县民工。每日火车到达兖州车站,由各县民工分头装卸指定的车皮。迅速卸粮装车,运往济宁。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11月10日后,韩庄、台儿庄的解放,使运河从济宁至台儿庄一段完全通航。船只运粮载重大,损耗小,远比小车效率高。但当时运河的情况比较复杂:敌人长期的摧残压榨、土匪抢劫造成船民的逃亡失散,不易征集船只;微山湖地区土匪的活动造成湖上的封锁状态;运河台儿庄至韩庄段有几道船闸,河道复杂,水流急,需要有经验的船工指引才能通过;新区船民对运粮有顾虑,怕用船搭浮桥,怕不给运费,因而逃避征用或藏匿船只。支前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打消船工的顾虑。用运粮提成的办法给船工一定的收益,一面动员他们支援战争,一面又使其有利可图,调动了船工的积极性。政府将船只组织起来,派干部和部队武装押运,保证船只的安全。船只因大风或过船闸损坏,政府根据损失轻重予以补偿。一次装载400万斤粮食的船队因严寒被冻在湖中,政府对破冻损失的船只进行了赔偿。共产党的政策深得人心,大运河上舟楫往来,一片繁忙景象。战后统计,淮海战役期间共用船2841只,运粮2000万斤。每只船用4个船工,往返12天,可运粮4000至上万斤。而小车仅载300斤,两个民工运送往返需20天。相比之下,船运的高效率和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
淮海战役开始后,形势发展之快超出原来的预料。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东同时进行围歼黄百韬兵团和阻击徐州援敌的作战,中原野战军和华中、豫皖苏地方部队也前来参战,战斗空前激烈。对弹药和粮食的需求剧增。华东局于11月18日在济南召开干部会议,饶漱石在报告中号召华东党政军民紧急动员起来,向前线运送粮食弹药,保证作战的全胜。他强调:要及时迅速地把运输搞起来,保证弹药供给;把大量的粮食运上去,使我们战场上的指战员不要饿饭。他估计前方一个月作战大约需要1亿斤粮食,六个月就需要6亿斤。如何把这样多的粮食运到前方,是党和政府需要精心筹划组织的头等大事。
把粮食运到最前线,需要大量的民工来完成。饶漱石说:“要有足够的民夫,足够的担架,足够的挑子,使前面的伤员能够及时的运下来,使粮食运输到前面。过去的民夫我们临时动员的时间很短,现在必须动员更长时间的民夫。过去我们估计一个纵队500副担架,应付这样大的战役是不够用的,观在初步提出要800副。常备民夫大量增加,加上部队运动非常迅速,失去联络,军需不能及时,对部队影响很大。加上战斗很残酷,猛烈的炮火,天上的飞机,没有经过训练的民夫逃亡很多,因此按我们原有民工的数目,差不多加倍才够用。”他要求各华东解放区进行最大限度的动员,调集大量的干部、民工支援前线,后方要做好接收伤员、修复道路的工作,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支援战争。
11月20日,华东局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各地紧急动员起来,完成下列任务:“1、一切后方机关十轮卡、六轮卡、道奇汽车应服从后勤司令部调动运输弹药及其他军需供给,以保证前线供给,2、抽调大批地方基干团及大批县区武装,补充主力,并保证扩军及归队任务的完成,使主力得到源源的补充。3、动员足够民工担架、小车、挑夫及民兵子弟兵团到前线服务。4、运输大批粮食供给前线,保证前线战士及民工不饿饭。5、抽调足够医院到前线接收伤员,予伤员尽可能的救护及照料。6、修筑铁路、公路,架电话线,保证运输及通讯及时。”晋冀鲁豫、豫皖苏、华中、华北解放区政府也进行了相应的动员,一个更大规模的支前热潮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五省广大地区开展起来。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完成后,华野部队未经休整即投入第二阶段作战,部队调动频繁。有的在徐州以南阻击杜聿明集团南下,有的在淮北阻击李延年兵团北上,有的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紧张的战斗使部队一直处于运动之中,很少在一个地点停留上几天。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后,华野主力又急行军追赶逃敌。战局瞬息万变,后方粮食、弹药运输跟不上,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情况。华野后勤部后来总结说:“当战役发起,我前线部队当即展开跟踪追击,后续粮库、担架一开始就跟不上了。特别是在第二阶段,部队迅速南进淮海,迎击李、刘兵团之际,即形成前、后方接不上气、找不到头的脱节现象。使前线弹药消耗、粮食补给、伤员后送上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困难。而就战役总的进程来说,当第二阶段全期中,因战局几经变化,部队纵横转战,是后勤补给上最紧急、最忙乱的时期。”
粟陈张12月4日给军委的电报中说:杜聿明集团被华野围困于萧县以西,“战斗规模甚大。”要求华东军区“急运八二追击炮弹30万发,山炮弹5万发,炸药30万斤及七九步枪子弹两个基数到徐州大湖车站附近。”15日华野给刘陈邓和军委的报告中反映:“战役第一阶段之供应,因事先粮食布置均从战区在运东这一情况出发,华东粮食在临(城)沐(阳),山东粮食在临城以北。
战役开始战局速移运西后,运不过来。江淮干部少,大部系新收复区及新区,又经敌人抢掠,开始就地筹措,但筹措有限,拮据万分。”当时中野、华野部队、随军转运民工共120万人,加上牲口和俘虏的消耗,每天需要粮食280万斤。华野后勤最大的转运站韩庄、窑湾兵站存粮有5000万斤,转运到前线需要时间和运力。
附近江淮存粮不多,豫皖苏地区运力不足。华野后勤部的总结说:“战役发展迅速,调运粮食不及,后方粮食赶不上部队。敌迅速西逃,追击中随军之民工、挑子掉队,筹粮工作队未很好开展工作,加之该区连年灾荒,敌长期盘踞勒索。部队拥挤,筹粮政策掌握得不够,个别人发生了强派硬翻,将群众窖存的地瓜干子也吃光了,和逼死人的严重现象。个别部队每天吃一顿或两顿菜煮稀饭。到围歼碾庄之敌时,后续粮食才源源运到运河、窑湾、占城、士山之线。”粟陈张指出:要将战争进行下去,必须投入更大的力量,向前方运送粮食弹药。这时,后勤运输成了决定战役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