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华的船不偏不斜,向对面预定目标逼近。其他各船也都在你追我赶,向前进击。长江上空,炮声仍在轰响,南北两岸,炮战仍在进行。水面上,不时冲起几丈高的水柱。张孝华猫着腰,死死扳着舵,同时大声命令着:“不要停,使劲划!身子不要动!听着没有?”战士们按照命令拼命划船,谁也不吭声。炮弹在船的两边爆炸,谁也没有畏缩。
当张孝华的船逼近南岸时,被国民党军哨兵发现了。他们嘶叫着问一声,接着就啪地一枪开了火。立刻,敌我双方开始了短距离的厮杀。这时,敌人的子弹像飞蝗一样飞舞。张孝华稳稳地把住舵,他儿子的腿被子弹打伤了,鲜血直流,仍拿着竿勾,准备随时登陆。
张孝华从没见过这种战斗场面,更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战斗,此时此刻,他热血沸腾。连长用机枪扫射敌人,战士们把手榴弹扔向敌人,使劲摇橹的张孝华拉长嗓子,对着江面,来了一声又响又脆的“吆喝”声。船工领头人一声吆喝,众船工就立即呼应,响起了一阵怒吼。
部队出发约半个小时,冲在最前面的船只接近南岸,敌军发现后组织密集的火力拼命阻击,企图把突击队压制在水面上。突击队员们已没有了别的选择,嘶喊着边射击边迎着火力上,有的跳下水去搂住船头,让战友们从身上踏过去。不少人中弹,从船上落入水中,沉落江底……
先头部队终于登上了南岸。此时,岸上的国民党兵已经失去了斗志,仅用了几分钟时间,解放军便攻克江边的据点。第27军迅速占领了矶头山、大盖山等沿江阵地。第25军占领了岳山、羊尖山等沿江阵地。
在铜陵段正面发起攻击的是第24军的突击部队第70师和第71师,这两个突击师在与当面之敌交锋后,战斗异常激烈。第70师首先攻取江心洲上的渡口关帝庙和观音阁,并紧接着渡过夹江之后,部队直接向铜陵挺进。第71师在首先完成攻占江心洲东北部的沿江阵地并强渡夹江后,迅速攻占了铜陵以北的李坝桥,然后沿铜陵向东北长驱直入,攻下了顺安。
仅4月20日一夜,在裕溪口至枞阳镇长达20余公里的战线上,中集团30余万大军浩浩荡荡渡过长江。至此,蒋介石经营三个半月之久并吹嘘为“长江天堑”的神话彻底破灭了。整个长江长达干余里的防线一下子被强烈地撼动了。
东集团气魄十足
4月21日晚,泰州白马庙三野司令部。
粟裕又习惯性地蹲在屋内的大挂图前,进入了大战前的紧张思考之中。
中集团的胜利鼓舞人心,但引导不当,也会松懈人的意志,滋生轻敌的思想,这是他要求注意防止的。
东集团两个兵团35万大军已进入了待战状态,他命令部队再检查一遍战备情况。
粟裕的谨慎是有道理的。国民党军江防虽说蜿蜒千里,但也有强弱之分,而这最强点,正是南京以东至江阴段。尤其汤恩伯奉蒋介石密旨,在江防与沪防之间更倾向于后者,这位昔日的“中原王”不但在南京至梅李镇之间的军事设施上花了大血本,而且把几个战斗力较强的军都部署在东段,以备万一长江不保时,主力能迅速撤向上海。另外,汤恩伯手中的两张王牌也都在东段,一个是美军顾问对国民党江防惟一称道的江上雄关——江阴要塞,另一个是解放军所没有的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第二舰队近百艘大小舰、炮艇,如果拼起命来,对以木帆船渡江的三野东集团将是个极为严重的威胁。
粟裕当时虽无法知道蒋介石给汤恩伯下密旨的内情,但汤恩伯的江防部署清楚地告诉他:东集团渡江可能有硬仗。他甚至做好了渡江后与国民党军在京沪之间进行决战的打算。两天前,在有8、10两兵团师以上指挥员参加的作战会上,他曾动员说:“要做好渡江成功后进行一场决战的准备。下决心在京沪线上打一个恶仗,打上三五天,打出一个好局面来。”
为求得更大的把握,粟裕要指挥中集团作战的三野副政委谭震林将军,渡江成功后,除留足够兵力歼灭沿江当面之敌外,主力迅速向东发展,和东集团打通联系。
正当东集团做好渡江的最后准备时,却发生了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事件。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会不会发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对于这一点,中央军委在兵力部署上是有所准备的,同时也要求,渡江作战部队,要尽可能地避免与帝国主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不要打第一炮、第一枪。但是,如果他们敢于先打第一炮、第一枪,就要坚决予以回击。
坦率地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做了同美军作战的准备,没有想到的是,向人民解放军来作试探的,却竟然是那个日趋没落的“大英帝国”。
4月20日上午,英舰紫石英号、伴侣号由东向西:朔江而上,一直窜到东集团20军的渡江正面——三江营一带,并与人民解放军发生了炮战;傍晚,英军旗舰伦敦号、驱逐舰黑天鹅号又前往增援。
英舰密切窥察解放军阵地,舰上的巨炮一齐指向北岸。
21日下午,在东集团准备启渡时,英国军舰竟然又从上游下行,在第23军的渡江正面游弋。
下午四点半钟,叶飞在指挥所接到第23军军长陶勇报告:“司令员,在我渡江地段对面江上两公里处,有两三艘军舰游弋不走,是否将其驱逐?”
叶飞问:“它们挂的什么旗号?”叶飞以为这些军舰可能是国民党军第二舰队,军委和总前委曾通报说,林遵将军率领的这支舰队即将起义,并规定了联络信号。
陶勇答:“挂的是花花绿绿的旗,大概是洋鬼子的。”
考虑到渡江行动在即,事不宜迟,得赶走这些军舰。叶飞对陶勇说:“让前沿观察所升起信号,警告它们,让它们迅速离开我军防区。如果不听,就开炮赶走它”。
前沿观察所升起信号后,这些英舰竟置若罔闻。
观察所再次发出警告,可是英舰仍不作反应。
解放军炮兵奉命鸣炮示警。英舰自恃船坚炮利,不仅置解放军的一再警告于不顾,反而向解放军阵地猛烈轰击。于是解放军的炮兵齐向英舰开火。
长江,水柱突起,烟卷波涛。顷刻之间,英舰陷入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之中。
黑天鹅号带着浓烟溜走了,紫石英号多处中弹起火。后来,据英方报道说,英国舰上人员死亡42人,受伤66人,其中包括舰长卡格列等。
解放军的伤亡也很大,达252人。第23军军长陶勇在电话里对叶飞说道:“我最好的团长邓若波都给他们打死了!文武双全的人才哪……”
事件发生后,英国首相艾德礼宣称:“英国军舰有合法权利在长江行驶,执行和平使命,因为它们得到国民党政府的许可。”
前首相丘吉尔口出狂言,竟然要英国政府派出两艘航空母舰去远东“实行武力报复”。
对此,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起草声明予以严厉谴责:“我们斥责战争贩子丘吉尔的狂妄声明。……丘吉尔先生,你:‘报复’什么?英国的军舰和国民党的军舰一道,闯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防区,并向人民解放军开炮,致使人民解放军的忠勇战士伤亡二百五十二人之多。英国人跑进中国境内做出这样大的犯罪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理由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执行道歉和赔偿。难道你们今后应当做的不是这些,反而是开动军队到中国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报复’吗?艾德礼首相的话也是错误的。他说英国有权开动军舰进入中国的长江。长江是中国的勾河,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将军舰开进来?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
紫石英号舰受伤滞留在镇江以东的江面上,其他三艘英舰逃走。英国为了让解放军释放该舰,曾试用了许多渠道。当双方为此进行谈判时,紫石英号竟利用夜暗趁江陵解放号客轮经过镇江下驶。强行靠近该轮与之并行,借以逃跑。此是后话,不再赘述。
在东集团强渡部队中,第28军率先登上长江南岸,很快占领了夏港、申港、罗卜港等一线阵地。紧接着按上级命令,马不停蹄地向纵深发展。此时,碰上国民党第54军的顽强抵抗。阙汉骞指挥的54军是汤恩伯掌握的一支机械化部队。淮海战役中,阙汉骞跟着刘汝明,并未全力支援黄维。最终,黄维兵团葬身双堆集,54军却没受多大损失就撤回江南。国民党军主力此时已丧失殆尽,54军就成了汤恩伯重点装备的部队,成了他的主力军。
第28军发挥擅长夜战的特点,大胆向纵深猛插,完全打乱了敌人的战斗序列,地下党领导的江南游击队也在此时割断了敌军部的电话线,使敌54军失去指挥,全军陷入混乱。同时,江阴炮台的起义部队,调转炮口猛烈轰击敌阵地,敌增援部队也被人民解放军层层包围动弹不得。如此,阙汉骞只得率领人马慌忙撤逃上海。
新港是第29军渡江出发点,当渡江部队大规模登舟启航时,事先已打进江阴要塞内部的第29军的干部,有的忙着接应,有的控制炮台……第29军的南渡格外顺利。
陶勇的第23军担任泰兴口岸至七圩港之间的渡江作战任务。
这一带(也包括靖江、如皋)的渔民、船民,在抗战期间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为了鼓舞群众的斗志,调动渔民、船民支前的积极性,军部领导和长江工委联合在泰兴县的蒋华镇召开评功授奖大会,给渔民、船民颁发奖旗,宣读表彰命令。这个会开得大振民心,大鼓士气。渔民、船民们讲:“共产党、解放军从不亏待有功之臣,这次送大军渡江我们更要拼命干了!”该军分成两路南渡,以一部首先夺取扬中,再渡夹江登陆,迅速占领丹阳,切断了京沪铁路线。另一部从界河起渡,协同友军夺取乌淤港。
第23军为夺占乌淤港,与守敌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4月21日晚上7时30分,随着陶勇的“出发”令下,满载着第23军突击部队的战船,按预定的战斗队形,在迷茫的夜色中迅速驶出各启渡点。乘风破浪,向对岸疾驶而去。
出发前,部队采用“半帆待渡”的办法,将突击营的船只由港汊开出,在长江边靠岸展开,部队登船后用篙和桨支住船体,将篷拉开一半,待命出航。启航命令一到,立即拉满篷帆,船就像离弦之箭一样驶向对岸。
乌淤港位于申港西边的天生港和桃花港之间,地势十分险要。
在它的一侧有一片两里多宽的坡滩,木船可直抵坡滩上。坡滩硬梆梆的,便于部队奔跑、冲击。显然这是理想的登陆点。第23军渡江突击队船过中流,江南岸的国民党守军发现了目标。于是,国民党军的大炮和其他各类轻重武器,一齐向突击队轰击、扫射。滔滔江面上一时枪杆如林,弹雨满天飞舞。突击队有进无退,向乌淤港奋勇冲击。这时,沿江守敌突然间又射出大量的照明弹,把乌淤港照得如同白昼,突击队的战船一下子暴露在敌人的火网里……
一道道难关、一个个险境,都被第23军的勇士们踩在脚下,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但仍按原计划完成了抢渡任务。
与此同时。第20军在扬州以南的三江营、头桥、施家桥、六圩、瓜州等处进行强渡。在浦口方面,临时调归陈士榘指挥的第35军担负夺取“三浦”即江浦、浦镇、浦口的特殊任务。第34军从仪征、瓜州一线渡江。目的是待以上各部队发起渡江作战时,以积极佯攻的手段,一方面钳制“三浦”方面的敌人,一方面吸引南京的守敌,保证第一梯队渡江成功,待以上各部队渡江得手以后,再行攻击。
三支红色的大箭头像三把锋利的尖刀,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插向南京。
吴化文、何克希指挥的第35军,在陈士榘第8兵团的统一指挥下。配置在南京对岸浦口两侧的全椒、滁县、乌衣地区,牵制国民党第28军,掩护兄弟部队先渡江。
吴化文、何克希两将军深刻领会了中央军委和粟裕副司令员的意图。部队进入预定地域后,按计划每日只是抓紧练兵,筹船筹粮,既没有向“三浦”发起攻击的征兆,也没有以炮火轰击“三浦”守军国民党第28军阵地,而只是与28军紧张地对峙着。
4月20日,中集团渡江成功,35军定下攻击方案,决定由103师负责攻占江浦,104师打浦镇,105师集中全部兵力从正面突破,切断江浦、浦镇敌人的联系。随后,三路部队沿铁路线会攻浦口,打掉屏障南京的国民党军这最后一个堡垒。
战至23日上午,35军备师先后抵达浦口江边。沿途,到处是国民党军的尸体和倒毙的骡马,公路及两侧燃烧着的火尚未熄灭,冒着缕缕的青烟。
是日下午,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全军仅找到两只小船,一只能载8人,一只能载10人。对一个军来说,这两艘小船实在是杯水车薪。但35军实在等不及了。当下,军部决定用这两只小船渡江。
晚上7点,第103师的18名侦察兵,每人一支汤姆枪、一支快慢机枪、4颗手榴弹,分乘两艘小船,越过4里宽的滔滔江面,没有遇到严重的抵抗,到达南京下关。
谁知这18人的侦察队却起了大作用,他们在工人的协助下很快弄到了一只能装载30余人的小汽船。自愿帮忙的工人把汽船开到了江北,接第二批解放军30余人过江。
当第二批30余名解放军到达下关时,军部侦察队又弄到了一只能乘载300余人的大汽船“京电”号,这是工人们在战争打响前千方百计隐藏起来的。
就这样,35军像变魔术一般地不断弄出些船来。当南京守敌弃城而逃后,南京地下党迅速组织了许多船民,驾船来到长江北岸的浦口。一时间,下关至浦口4里宽的茫茫江面上,船楫如梭,欢声不断。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南京的神圣时刻终于到了。这一天,他们等了22年。
西集团代价甚微
天气乍暖还寒,遍地已有了融融的春意。在江淮河汉之间,浩浩荡荡向南挺进的解放大军,成为1949年春天中国大地上最为壮观的景象。
第二野战军自3月5日开始,从周口店等地区出发,途经豫东南、鄂东北,先头部队于3月28日到达望江、安庆等地区。指挥机关及部分后续部队自3月11日出动,4月5日以前到达宿松、黄梅、安庆等地区。
渡江战役的关键在于中、东两路大军渡江后迅速东西对进,对南京、镇江、芜湖地区的大量守敌进行钳形合围。而以第二野战军为主的西路渡江大军,则要像一支楔子,楔进蒋系和桂系部队防守的结合部,切断汤恩伯和白崇禧两大集团的联系。
4月8日,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发布渡江作战基本命令,命令中说:
敌人主要是扼守长江,只要我军渡江成功,无论敌人如何处置,战局的发展都将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并有可能演变成敌人全部混乱的局面。故渡江战斗乃为京、沪、杭战役重大关键。我野战军当面江防之敌(刘汝明)较弱,又为蒋桂两系的结合部,而我军态势则处于蒋匪的侧背,成为有利的渡江突击方向。
在谭震林统辖的中集团过江一天之后,西集团总指挥刘伯承下达了渡江命令。刘伯承的部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