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目前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已跃居到第7位,患者总数超过2亿人。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达6300万,其中约有150万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我国已将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老年性痴呆一起列为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指骨量减少与骨强度降低两方面,骨量减少所导致的骨强度降低称为骨质疏松症。
1993年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症研讨会(香港)对骨质疏松症的定义作了更全面的描述,骨质疏松症是全身性骨病,特征为低骨量及骨组织细胞微结构的破坏,引起骨脆性及骨折率增加。临床表现为骨折及其合并症,特别是髋、椎及腕骨骨折,并且任何部位均可累及,周身疼痛,身高降低,以致体态变形,骨折的发生与骨量丢失程度密切相关。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国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上,其中又将女性绝经后骨质矿松症列为重点。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原因
骨质疏松症是属多病因学的疾病,发病率与性别及年龄上差异非常明显,发病年龄男性比女性约晚10年以上,白人妇女高于东方妇女,黑人妇女发生较少,挛生者在发病上有相似之处,说明遗传与体质因素、生活习惯对骨质疏松有影响。
骨质疏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随着绝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特别是两侧卵巢切除人工绝经的中年妇女,雌激素突然缺乏,可在短期内即出现明显的骨质丢失,证明雌激素与骨量之间有密切关系。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改变骨对甲状旁腺激素(PIH)的敏感性。为了维持较恒定的血钙浓度,甲状旁腺激素则动员骨钙进入血液,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由于骨钙进入血液,骨吸收增加,骨质就发生疏松的改变。另外,绝经后雌激素下降,降钙素也随之减少,降钙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减弱。
老年妇女饮食量减少,钙摄入量不足和营养缺乏也是骨质疏松发病因素。钙摄入量不足,同时又有肠钙吸收不良,可出现缺钙。血钙浓度降低,刺激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骨的吸收就加强。抽烟及某些影响钙磷代谢的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均是导致骨质疏松的病因。
“废用”因素也成为骨质疏松的病因,因为身体的活动、重力等牵拉肌肉,骨骼受到机械力的刺激,模塑改建,对维持骨量起重要作用。如老年妇女缺乏锻炼,尤其长期卧床者,骨模塑活动受影响,骨代谢平衡可受破坏,也能造成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有一定规律,主要表现有骨骼疼痛、出现驼背、发生骨折和身高变矮。骨骼疼痛只有骨矿减少12%以上才逐渐发生,随着骨量丢失增多而加重。驼背出现的角度随着年龄增加和骨量丢失增加而加大。骨折的发生多在骨量丢失25%以上时易发生。
骨质疏松性疼痛多为钝痛,多局限在腰背部,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人发生腰背部疼痛者,女性约38%、男性约5%是骨质疏松所引起。腰背部疼痛的痛点是在下胸椎、腰椎旁数厘米处,久坐久立疼痛会加剧,卧床休息疼痛会减轻。假如突然发生腰背剧烈疼痛,是腰椎或胸椎骨折引起。
体形改变是骨质疏松症的外在表现,特征十分明显,常见表现有驼背发生身高变矮。身高变矮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早期征象,要连续测量身长时才能作出正确估计。驼背发生是因脊椎压缩性骨折,引起脊柱畸形,但很少发生脊髓损伤。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常见的症状,以脊椎压缩性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多见,也可发生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骨折可因突然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如提取重物、突然扭转身体而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的疼痛特点是在骨折部位发生突然较剧烈的疼痛,并随骨折部位不同,而分别放射到腹部、臀部及下肢等,卧床可减轻疼痛。
X线检查诊断骨质疏松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对骨密度作粗略的估计,一般认为骨内矿物质丧失30%~50%时才能在X线检查时出现骨质疏松的改变。X线检查时可见骨骼脱钙、萎缩变化。脱钙最突出部位是负重最大的下胸椎、腰椎及骨盆骨,表现为椎体的骨皮质变薄,骨小樑变细,数量减少,水平走行的骨小樑几乎消失,椎体外观呈空壳状。侧位可见椎体呈不同程度的扁平化或有塌陷或楔形改变。长骨骨松质稀疏,骨皮质变薄,髓腔增宽。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研究深入,近10年来,多种无创性骨密度检测技术的发展,如单光子吸收测量(SPA)、双光子吸收测量(DPA)、定量计算机断层(QCT)以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等相继问世,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和密切观察其发展却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实验室骨代谢生化检查,有助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生化特点一般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在正常范围,而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一般有1~3项不正常。尿羟脯氨酸增高提示骨吸收增多,骨折时碱性磷酸酶升高等。
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方法
骨质疏松症发病因素是多种的,在预防其发生必须阻断各种发病因素,而遗传及种族不同作为发病因素就难以阻断。因此,改善环境、调整生活方式及重视健身运动将成为预防本症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能性,而性激素替代治疗却成为防治本症的有益措施。
(1)改善营养补充钙质膳食:根据我国饮食结构来看,饮食中普遍缺钙,钙的摄入量只达需要量的43%,特别是老年妇女,食量少或对饮食有偏嗜者,钙的摄入更是不足。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注意合理的膳食搭配,增加钙的摄入,尤其是易吸收钙的摄人,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重要意义。含钙高又易吸收的食品如乳制品及豆制品等,有入主张在睡前喝一杯牛奶对预防骨质疏松有一定意义。此外,还要避免过度饮酒和喝咖啡,戒除吸烟都是预防本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2)适度运动预防骨丢失:许多研究表明保持适度运动对预防骨丢失有良好作用,因此要经常地进行一定力学负荷的运动,促进新骨的形成。但是,何种运动量或运动方式能最适宜增加一定的力学负荷,才对预防骨质丢失有益,根据Notelovitz关于骨质形成的运动程序设计,必须具备以下四项目的:①运动必须如同支撑体重式样的活动方式;②运动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要做过多的反复动作;③为了能长期坚持,运动设计必须产生乐趣;④通过运动同时能给心血管系统带来有益的影响。根据以上四项要求,更年期妇女可用多功能健身器进行锻炼,以增加骨骼的力学负荷,对维持骨量起重要作用。太极拳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能外练筋骨,内练身心,对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都是有益的。
(3)早期应用雌激素,防止骨量进一步丢失:一般认为雌激素能预防骨量丢失,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雌激素不能预防所有与年龄有关骨量丢失,需要长期使用才是有效,否则一停药就前功尽弃。另一种看法是即使停止雌激素治疗后,骨量丢失并未加速,即使是暂时性应用雌激素,对骨量的维持也有好处,这一看法已得到大多数人所接受。
虽然更年期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期,但据研究证明了妇女在35岁以后骨量已开始下降,绝经后下降速度加快,所以预防骨质疏松要从性成熟期开始,强调这一点十分重要。此外。还要重视与骨质疏松发生有相关的疾病也要积极防治,如绝经前有长时期的闭经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也应尽早给雌激素替代治疗,使人体血液内能维持一定雌激素水平也是重要的预防方法。又如年轻妇女患了精神性厌食症,出现饮食不思、闭经等,同时骨盐量也明显降低,说明骨质疏松症与低营养和低雌激素有关,也应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有益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是多因素,因此没有单独一种药物能带来良好疗效,治疗必须是综合性的,又必须与预防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雌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水平降低,直接影响成骨细胞活性,骨基质分泌减少,还间接影响钙调节激素导致骨吸收加剧,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故造成骨质疏松症。因此,雌激素替代疗法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疗法。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要选用最小的有效剂量,其合理用量因制剂而有差异,如结合雌激素为每日0.625毫克;乙炔雌二醇每日0.01~0.02毫克,戊酸雌二醇每日1.5~2毫克,尼尔雌醇为每2周1~2毫克。如有子宫者,应用雌激素时必须加用孕激素。孕激素中以安宫黄体酮为好,其使用剂量及时间应根据所用雌激素的种类及用法决定。已知周期性应用结合雌激素每日0.625毫克,每月加用安宫黄体酮12~13日,每日10毫克,尼尔雌醇应用3~6个月时加用安宫黄体酮7日,每日10毫克,可有效地防止子宫内膜持续增生。在用药中每年应随访及全面体格检查1次,发现有不适宜用药的疾病时,应及时停药。
(2)钙剂与维生素D联合治疗:在营养学中钙属于阈值物质,钙摄取量不足导致血钙偏低,根据机体代谢平衡研究,指出绝经妇女每日需钙约1500毫克,而老年人不仅钙摄入量不足,而且又有肠钙吸收不良,故对绝经后妇女应补充更多的钙才能维持正常代谢的需要。
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所以临床上常将钙剂与维生素D配对联合使用,对治疗骨质疏松症很重要。具体用法:每天应补充维生素D25000~25000国际单位和补充钙1~1.5克。
在治疗期间要定期作血钙和尿钙检查,在发生高钙血症时,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降钙素:降钙素是钙调节的重要激素之一,能抑制破坏骨细胞的作用,临床应用可降低股骨和脊椎的骨折率,对骨和关节疼痛的消减效果也很明显,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使用更是满意。但此药价格昂贵,少数病人有恶心、阵阵发烧等副反应,多数病人不能坚持使用,所以对早期骨质疏松症又无明显症状者不需使用降钙素,可用其他药物治疗。
降钙素有不同剂型,可作静脉、肌肉、皮下注射,现代已有喷鼻和放入直肠的剂型。
降钙素与雌激素联合使用,能增加降钙素的敏感性,还能增加体内合成降钙素量回升的可能。
(4)氟化物:氟化物的代表药物是氟化钠。如每日摄入氟化钠50毫克可使骨质增加60%,因而脊椎压缩性骨折发生可明显减少,但有类似骨软化症的骨组织异常的副作用,如同时每日补钙500毫克就可以预防此副作用。有人主张将钙、氟化钠、雌激素三者联合治疗,其效果远较其他各种疗法为优。
氟化钠常用剂量是每日20~60毫克,增大剂量有恶心、骨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
(5)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是辨证施治,从整体上调整,以补肾为主,兼顾他症。
我国已有第一个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骨疏康冲剂”(有补肾益气、活血壮骨作用)已获新药证书,经300例临床验证,骨疏康冲剂总有效率为92.3%,骨密度从治疗前的0.501±0.077克/平方厘米提高至0.587±0.08克/平方厘米(P<0.01),显示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特点。如采用中西医结合,与小剂量的雌激素加孕激素联合使用,效果会更加满意。
更年期或老年期子宫颈癌的特点
子宫颈癌有一个特点是容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即是通过妇科窥视检查就能看到子宫颈病变,并随着防癌普查的开展,容易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但老年人的子宫颈癌发病率仍未明显下降,因为她们接受普查率低,总是认为自己在绝经后不会得什么病,而不接受检查,使这些人之中患有子宫颈癌者,多延误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机会。另一方面是因早期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是子宫颈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点,随着年龄增长而向颈管内的上方移动约0.8厘米,一般的颈管刮片细胞学检查难以发现,必须对绝经后妇女通过子宫颈管刮术病理检查才能早期发现,这一点就更难使老年妇女接受,也常被临床医生疏忽,故老年人的早期子宫颈癌检出率低,一旦发现多为颈管型较晚期癌。
根据子宫颈癌发展规律,子宫颈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多发生在30岁的后半期,癌前病变要发展至原位癌要2—3年,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要10年左右,所以浸润癌多发生在40~55岁妇女。总之,老年妇女子宫颈癌特点有两种表现:(1)老年人子宫颈癌多为浸润癌。因为子宫颈癌潜伏期长,发展慢,进入老年后才形成浸润癌。(2)老年妇女子宫颈癌多为颈管型。因细胞代谢功能明显紊乱发生起来的癌多为颈管型,转移率高,出现转移早,在治疗选择方面,因生殖器萎缩,所以手术优于放射治疗。
子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要做到早期发现子宮颈癌,就要认识和重视子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从子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发年龄是40岁以上妇女,特别是伴有慢性宫颈炎、早婚、性生活混乱或丈夫阴茎包皮过长的妇女更容易罹患子宫颈癌。目前对子宫颈癌发病原因的探讨,已明确了子宫颈糜烂(早婚、产伤、炎症等易发生)、性行为不洁(早婚、性混乱等)、包皮垢(丈夫阴茎包皮过长时包皮囊内的一种积垢物)及病毒感染(性生活混乱的夫妇易感染Ⅱ型疮疹病毒)等因素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子宫颈糜烂、性行为因素及包皮垢已成为致、促子宫颈癌的三大因素,所以40岁以上的妇女,特别遇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一定要定期检查,以便取得早期发现,才能得到早期治疗。
子宫颈癌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