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生活了很多年,似乎每个人都解不开一种村庄情结,大家都在寻找家族的出发地,忽然发现一定有位祖宗是霞光中河滩上的那个放牛娃……
壹
十年前踏青旅行路过宏村,可现在仿佛是一次旅行目的地清晰地钤印在我的记忆中。
从状元县休宁往黄山,在山的西南麓,翠色欲滴的团团竹篁,错落有致的徽派村落,匆忙赶路的山溪,为群峦遮掩羞答的云雾,引得我们频频翘首窗外,堪称中国最美的一条山路上,不但走进了李安《卧虎藏龙》的场景,同时步入风水的美学格局。
许多车辆纷纷拐向另一个叉道,我们也盲目跟随,竟走到了一座牛形古村前。
坦率地讲,这些年大兴返古之风,不少地方仅依靠二座牌坊或几幢老屋,就附庸风雅地贴上古村的标签让我难以恭维。黄山一带西递村早有耳闻,隐约地听过人言宏村与西递都评上了世界文化遗产,说明在中国古村群里具有代表性,当我真的来到宏村,这座老村庄充满想象力的情趣化设计,使意外来的我又有了意外的感受。
中国的地理名称中时常隐藏着一种愿景,宏村乾隆年之前“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意图宏广发达。
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还有仿平湖秋月开挖的弓形牛胃南湖之上,莲花亭亭,阔叶舒展,水鸭相戏,蓬头摇曳招呼天下客,同行的画家迅速将它们摄入镜头,赞曰:此村牛气,他村无景。
贰叁
似乎是曾经的一个住处,偶尔地到来却像回到久别的家,这般邂逅的异样感觉其实是一种渴望。接踵的脚步浩浩荡荡地塞挤在宏村单薄的体内。
宏村递交给我们的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快意,从中可以窥视到当初人们的生活结构和心理状态。
古中国对建筑的理解是以情调为出发点,显露着自在和超脱的情怀,文化不是被消遣的元素,而且供奉着。居住地与周边环境、人文气质的平衡、契合是那个时代的人长久思考的命题,建筑的形态、色调都在表达内心的宁静。中国是精于玩技巧的国度,规矩和气韵完成了高明的嫁接。
叁
这座村庄隐于传统的风水法则里,屋舍们排列出唐诗般的审美意境。尤其许多民居将圳水引入宅内,开创徽派建筑“明圳粼粼门前过,暗圳潺潺堂下流”的水榭民居模式。
村庄的老祖宗汪思齐,让后代生活在自己的选择和情感期待中。在巷道周旋,犹如跟随汪氏先人的思维在行走,同时跨进了古代普遍存在的文化景观家训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流进血管,植入骨髓。他们把叮嘱布置在楼角梁下,陈设在大堂庭院。从雕刻工艺中不仅限于对精湛刀法的欣赏,更重要的是汪氏先贤用心良苦的远虑。无论从乐叙堂、承志堂还是乐贤堂、德义堂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汪氏宗族鲜明的教义。
匾额是一个家族沉甸甸的徽记,它们是高悬的精神方向,这种凝缩足以让每束目光庄重地擦拭时间的腐痕。从雕版的人像中看到古人生动的表情,还有饱满端庄的书法分明是他们的坐姿。仿佛时间停顿在匾额、雕版和宣纸上,在现代文明的阳光下,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家族的精神底色。怀旧,原来是萦怀我们丢失的灵魂。
宏村是对城市的逃离,中国文人显然向往这样的逃离方式,优雅却不仓惶,甚至认定是回到一个初始地,泥土与墨搭建文人最本真的生活。
同样回来的还有商人、官员。
当年徽州有一句老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商在外讨生活的悲怆中,更能体会到回到自己宗族的温暖,最终定格为徽州人的特质。不管人在何方,都在归位和有所交待,于是有了家谱、祠堂和牌坊的意义。村里紧紧相依靠的屋舍可以视为以血缘体系构建成的严密宗族情怀的外在体现。
艰难的步履总是留在他乡,纡金佩紫的辉煌和生命的归宿终究挺立在故里。
自古徽商多儒生,商贾用汗渍渍的铜钱兑换一片书香。以敬德堂为代表,一方面中华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在每一个家庭,另一方面可见徽商天下闻名的秘诀所在。中国传统商人以德为先,这种商场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中国很长时间是模糊的,社会在“德”的普遍教育中进行自律,当下在这个主题上的精神流失是最为惨痛的。商人以奸为先似乎成了烙印,先觉先醒的商界人士正倡导慈善精神,根本上还是回到积德的意愿中。
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往往停留在物质上,其实根本的危机是精神危机,居物质之安当思精神之危。
祖先们向世界出口的不但是丝绸、瓷与茶叶,以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的出口常被人忽略,这是关键的输出内容,积弱的一百多年间,我们连自己都在遗忘。
肆
牛心是一片半月形的水凼叫月沼,我的心里浸入这五六百年历史的凼底,一个小村庄曾是商旅必经之路而繁华,又因为历史的变化而成为整体的躲藏。它源于某位普通人的设想,却在继承和呵护的力量中保存到现在,它虽然仅是19.11公顷的小小村庄,我们惊诧的瞳孔却把它放大成伟大,感谢山的隔绝,才不会遭遇同化运动的损伤,才使它倔强的物质体内始终没有挥发掉高贵的精神气韵。
我们的村庄仿佛是爬满大地上的疮疖,邋遢、湿暗、随意性,原来村庄曾经是这样有涵养、诗意、规矩。
新农村建设和仿古风气方兴未艾,功利形态下的社会惯于盲从形式感。宏村,作为隐居时代的重要遗存在告诉我们:举手即可求形,而求其神韵决不是匆忙的工期可以堆砌的。
后者正是我们这一代对未来中国的精神交待。
2013年元月26日晚于拾味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