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失败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不过要了解失败者的失败原因不太容易,失败者往往不愿意谈失败的过去,担心这会暴露自己的无能。如果你找失败者本人谈,他大概也不会告诉你真相,他只会告诉你,他的失败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朋友拖累、银行紧缩银根,或是被出卖、被骗、被倒账……属于他个人的能力、判断、个性上的问题,他是不会告诉你的;何况有些失败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因此要了解失败者的失败原因,你得多方搜集资料,参考专家的分析、同行的看法,至于这位失败者的个人条件,可从他的朋友处了解。
当把资料搜集够了,把它一条条列出来,仔细分析,再归纳成几个重点。
不过并不是了解就算了,你必须把你所观察、分析到的拿来检验自己,和失败者的一切做个对照比较,如果你的个性、能力和其他主客观因素都有和那失败者相似之处,那么就要提高警觉,弱的地方要加强,不好的地方要改善,这样你就可避免和那失败者犯同样的错误,成功的几率自然会大为提高!
除了自己经营事业要以失败者为师之外,一般做人做事也应以失败者为师。
在做人方面,看看谁和谁处不好,谁得罪了谁,谁不受欢迎,参考他们的个性,观察他们平日的来往和作为,你就可以知道他们做人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在做事方面,“失败者”的例子更多,这里所谓的“失败”包括做得不尽完善的事,这些事一般都会由主管开会进行检讨,这种检讨有时只是应付应付,但因为近在身边,所以不管检讨是不是在“应付”,你都会有不错的收获。
曾有一军事将领说过,两军对峙,谁犯的错误少,谁就得胜。
做事也是一样,犯的错误少,成功的几率就高,而要减少错误,就是“以失败者为师”,这种教训可不是用钱买得到的。
枕边哲理
即使你认为失败的事,也要视为是一种迈向成功的经验。
找借口是一种病态心理
如果你留心一下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就会发现,这些人因受教育不等,家庭出身不同,经济状况不一,所从事的职业也不相同,他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也因人而异。这些人中,只有少数人在赚钱、养家、赢得别人尊敬这几方面做得很成功,大多数人都是失败的。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不同的是成功的人在失败之后,没有任何怨言,也不会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只是继续努力,于是最后取得了成功。
那些浪费生命的人,不是没有深远意义的梦想,就是有梦想,却因身边围着一群摧毁梦想者而无法实现他们的梦想。这些人会嘲笑他们大白日做梦,并说出无数理由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梦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获得更好的生活,你就要正确面对失败,不要用任何借口否定自己。很多人都是在这种借口下放弃了自己的努力,于是就成为彻底的失败者。
第一种借口就是对自己说:“你的失败就是因为自己的教育程度还不够。”
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对于许多职业而言是必须的,但因而就断定只有受更多的教育才能晋升和赚钱,那就太片面了。在美国五百家最大的企业负责人中,有些人根本就没上过大学,然而许多有高等学历的人只不过是企业雇员而已,薪水也不见得优厚。由此可见,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成功是无直接关系的。许多有才干的人被那些鼓吹“多受点正规教育”的人给吓住了。是的,接受教育的确很重要。但是许多成功的记者或作家并不是从正规教育中学习如何写作的,不是所有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在大学中学习绘画技巧的,也不是所有成功的演员都上过大学学习表演的,这一点也令人深思。
第二种借口就是“你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创自己的事业”。
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她的梦想是做一系列漂亮的短衫去卖。她从一名会计和经营小本生意人那里打听过,她知道最少要有15万元左右的启动资金。她后来找到一位职业顾问,请求帮助。“我没有办法拿出这么多钱来。”这位女士说。“那你目前有多少钱?”专家问。“有5000元左右。”“这很不错,如果你的梦想确实可行的话,你就可以用5000元开始做短衫生意了。”然后,专家给她建议,她可以和成衣厂签订契约,花点钱让他们做一系列样品;然后她可以付给代理商一点酬金,通过他们销售这些样品。
只有三年的时间,她的梦想就实现了,而且每年收入500万元。她的梦想还在不断扩展,她未来三年的目标是:经营一个每年营业额达5000万元的企业。
因此,如果下次有人对你说“你没有足够的本钱”时,你可以姑妄听之,不妨碍大胆实践你的梦想。
第三种借口就是人们常说的“你是个梦想家,在这现实的世界你应实际些”。
其实,每件事都是由梦想开始的。每个人的事业、每幢高楼、每条高速公路、每个学校、每座教室……任何事物,可以说所有的事物在它成为一个事实之前,都只是个梦想而已。
想想温赫·蒙·布昂吧,当初人们讥笑他想把人送上月球的野心时,他在意了吗?如果亨利·福特听从了那些好伙伴的规劝,而不去试着制造一部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的话,他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建议,但要记住,你只能接受那些相信梦想有其不可思议的力量的人所给你的建议。
第四种借口就是“干这一行的已经人满为患了”。
假设你现在想改行的话,在你身旁多半有人会这样劝你:“你看,这一行竞争太激烈了,失败的可能性太大。我看你还是别干算了。”
可是我们想想,如果是一个崭新的行业,你一定得冒很大风险,但如果是老行业,竞争者又多。看来是没有什么好干的行业了。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精于自己的专长,并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你终会有所收获。
第五种借口就是“你没有时间”。
其实,只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人们就会有许多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事业。让我们一起来看吉姆和爱丽丝的故事吧。
吉姆在一家银行工作,爱丽丝在一家保险公司担任电脑操作员的工作。他们有自己创业的机会。吉姆和爱丽丝想利用业余时日开创自己的事业,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位专家请求咨询。专家给他们提了五点建议:一是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缩为半小时。以前他们每天平均看3.5小时的电视。如此算下来,他们每周六天可省下18个小时的时间。
二是不要每天看报。一个星期集中看一次,这样每天又多了30分钟,每周又多了3个小时的时间。
三是每晚减少20分钟的睡眠时间。许多人无聊时就拼命地睡觉,消磨时间。
四是跟公司经理商量一下,准许你午间休息由1小时缩短到半小时,这样你就可以早半小时回家了,五天算下来又有了2.5小时的时间。
五是对于那些一个礼拜总要打好几次电话给你,抱怨经济如何不景气,抱怨他在公司所受的待遇多差,他心绪多么恶劣的朋友,你就别浪费时间与他们谈话了。这样每周也可省下1.5小时。
这样算下来,吉姆和爱丽丝每周可以多出38小时30分的时间,就足够让他们经营自己的事业了。他们真正经济独立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因为他们不让那些“你没有时间做”的人来破坏自己的决心和目标,吉姆和爱丽丝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那些因“我没有时间”的摧毁梦想的人,他们是在自我欺骗,他们认为自己实在是太忙了,然而每个人每天不都是一样有24小时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是要利用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还是把这些时间虚度掉。
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就会麻木自己的奋斗意志,导致人生失败,所以这就是一种病态心理。
枕边哲理
在你停止尝试的当儿,那就是你完全失败的时候。
行动胜于心动
成功的秘诀,就是经常看光明快乐的一面。心动不如行动吧。
生涯规划在一般印象中都是刻板、很难做到、有压力的、不实用的、唱高调的……好像只限于文字作业。但是,如果大家愿意以较轻松的心情、实际的方式去学习“生活规划”,它将可以使生活与生命“同床共枕”而非“同床异梦”,大家是否愿意试试看?
若把社会上的人划分成六等分,如金字塔型图案,那么,在尖塔顶端的是成功者,人数最少,却皆为国家、社会最优秀杰出的人士,如企业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们可以把经验传承下去,让后人受益不少。接下来便是成功人士,他们较成功者略逊一筹,但在其专业领域中却有出类拔萃的一面,如很多老的艺术家。第三层是为工作而生活的人,他们热爱工作、不计较收入,只为实现理想。第四层是为生活而工作的人,这种人比比皆是。譬如许多人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三四十年,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觉何以能如此一成不变地工作那么漫长的岁月而不变化?他很可能会告诉你:“没办法,为了生活嘛。”
为了年年调涨的薪资,为了怕换工作不适应,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定生活,这种人把人生规划的意义全给模糊掉了。
第五层则是“随便”的人。有一回在采访时,偶然间听到这样的一段对话。某甲和某乙是好友,两人都在同一家电脑公司上班,下班时,某甲突然和某乙说“我这个工作再做下去定是前途有限,没什么意思。”某乙说:‘既然没意思,那就换工作吧!”某甲随即接口:“随便。”
试问,这种人是不是很可悲?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个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二十多岁进入一家银行时,因薪水不错,所以很满意;但到工作进入第3年时,不免也因固定的事务性工作而感到厌倦,有换跑道的念头。偏巧这时他结婚了,开始有经济压力。于是他便想:换工作后未必能拿这么好的待遇,还是忍忍吧!等几年再走也不迟。
过了两年后,老婆生孩子了,家庭的开销更大了。他便又劝自己:再熬个把年吧,等孩子大了,那时我再离开吧!
过了10年,他的孩子是大了,但学费的压力随之而来。这时,他只好安慰自己说:没关系,生活嘛,等我退休了,一切都会转好的,为了这个家,反正我已没指望了,所有梦想也被摧毁殆尽:但是,等我退休后,起码我可以不再为工作烦心,我也可以带太太去各地走一走,说不定那时还有余力换栋好一点的房子。
等他快退休了,有一天逛商场,看到一套很喜欢的西装,想买;但一看标价,啊!要3000元。想想:唉,反正家里还有两套西装,算了,退休后何必还要穿那么漂亮。继续逛下去,又看到一件纯羊毛背心很喜欢,但是,售价要1000元。他随即念头一转:冬天还能冷几天?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何必浪费呢?这个故事的结局用不着再描述了,想想就应该知道。许多眼高手低的年轻人一心期望自己的未来能功成名就、当大老板,甚至轰轰烈烈地创出一番丰功伟业。但是,我却宁可看到你活在现在,去做现在就能做的事。如果你只是胸怀大志,却无法立即去规划的人,那么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已。
画大饼式的空谈,有什么用?
枕边哲理
行动不一定每次都带来幸运,但坐而不行,一定无任何幸运可言。
事前要做好准备
犹太人有句格言说:“与其迷一次路,不如问十次路。”其意是人在行动前要把目标和方向了解清楚,不要贸然行动。
在社交场合或谈判桌前,许多犹太人随机应变,口若悬河,对答如流,风度翩翩。其实,他们都不是天才,关键是他们充分做好了谈判前的准备工作。
犹太人认为,说话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三言两语说得好能赢得人心,三言两语说不好能招来杀身之祸,所谓“祸从口出”。
因此,犹太人在说话时特别小心谨慎,也不随便乱说,并尽可能地作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犹太人在谈判时幽默风趣,从容不迫、应对自若,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谈判气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一位犹太人,他有一句话:“谈判的秘密在于知道一切,回答一切”。
他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谈判的取胜秘诀在于周密的准备。在基辛格看来,周密的准备不仅要弄清问题本身的有关内容,同时,也包括知晓与之相关的种种微妙差异。为此,要事先调查谈判对手的心理状态和预期目标,以求正确地判断出用何种方式才能找到双方对立中的共同点。胸有成竹地步入谈判室,才有成功的基础。如果事到临头仍在优柔寡断,那么对方必会有机可乘。另外,一旦坐上谈判桌,必须能够立即回答对方的一切,否则会给别人权限不够或情况不熟的印象。
基辛格被人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谈判专家,在谈判前,他非常注重做好周密的事前准备和掌握详尽的情报资料。
为了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基辛格曾赴我国访问。临行前,他照例要求有关人员进行彻底的调查。他的部下根据多方面提供的资料加以反复审核修正后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除了核心的中美问题以外,还包括美苏、中苏、中印、中巴关系等详实材料,基辛格在赴北京的前一周将这份报告呈尼克松审阅,并另外附上他自己所作的详细分析和综合评述。事实上,即使对中美关系不甚了解的政治家,只要读了这份报告,就会成为卓越的内行。
犹太人是谈判专家,每一次哪怕是很小的谈判,他们都要事先作大量的准备。犹太人这种充分作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的方式,不仅在世界商界,而且在世界外交界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枕边哲理
慎终如始,即无败事。
失败中我们学到更多
有些人做事总是犹豫不决,害怕失败,其实,从失败中取得的经验比成功本身更重要,那些没有失败过的人也就是不成功的人。
有一家公司招聘司机,主考问,你在三年多的驾车经历中,出过交通事故吗?应聘人洋洋得意地回答,三年的时间里,我连一次极小的事故都没出过。结果他落选了。而另一位出过不大不小事故的司机竟然被聘用了。
事后有人问主考人,为什么不用那位没出过任何事故的,而招聘了有过事故经历的人呢?
主考说,司机这行业,看起来简单,就那几下子,然而经验非常主要,出过事故的人之所以被录用,是因为他经验丰富啊。
中国有句古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科学探索中的发明创造更是如此。
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或者是对前所未有的开拓性工作而言,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好比走一条没人经过的路,摔几个跟头并没有什么可笑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对待它。
犯了错误而沮丧,颓废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一错再错的执迷不悟更是误人害己,必须予以摒弃,而积极地“将错就错”,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是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有利于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