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又称“白莲菜”、“白莲道”或“白莲会”,正式出现于南宋。据史书记载,白莲教的创始人是江苏吴郡沙门茅子元,当时该教称为白莲菜,以食斋为其宗旨之一。宋鉴《释门正统》曰:“所谓白莲教者,绍兴初吴郡延祥院沙门茅子元曾学于北禅梵法主会下,依仿天台出《圆融四土图》《晨朝礼忏文》。偈歌四句,念佛五声,劝诸男女同修净业,称白莲导师。”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斥伪志》。天台宗僧人志磐《佛祖统记》曰:“吴郡延祥院僧茅子元,自称白莲导师,坐受众拜。谨葱乳、不杀、不饮酒。受其邪教者谓之传道,与之通淫者谓之佛法。相见傲僧慢人,无所不至。愚夫愚妇转相诳诱,聚落田里,皆乐其妄。”志磐:《佛祖统记》卷四八。净土宗僧人普度《慈照宗盘》曰:“乃慕庐山远公莲社遗风,劝人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五不酒,念阿弥陀佛五声,以证五戒,普结净缘,欲令世人净五根、得五力、出五浊也。乃摄集大藏要言编成《白莲展朝忏仪》,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祈生安养。后往淀山湖,创立白莲忏堂,同修净业”普度:《庐山莲宗宝鉴》卷四《慈照宗主》。可见,白莲教是在吸收了净土宗和天台宗教义基础上而创立的,其特点是“男女同修净业”,信徒可以结婚,可以有家有室,有田有产。白莲教由于男女同修及信徒可以有家室,而被佛门正宗教派视为魔教,为官方所不容,只好向民间发展,并成为元代以及明清农民起义的工具。白莲教往往与魔尼教一并被官府禁止。官府无意于区分两者,统称“妖教”。白莲教流行于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三七。信州、饶州一带,“往往传习事魔,男女混杂,夜聚晓散”,“曰我系白莲,非魔教也”《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四《痛治传习事魔人》。宋末的官员曾“毁撤”抚州的一个白莲教堂,并没收其“田业”《黄氏手抄》卷七五《申安抚司乞拨白莲堂田产充和余状》。
白云教由孔清觉于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创立于杭州的白云庵,称为白云宗。北宋末年,徽宗大力提倡道教,压抑佛教,清觉撰《三教编》《十地歌》等书,反对排佛政策,为官府所不容清觉云游各地,先后建立了“十地”、“出尘”等寺院故又被人称为“千地菜”。清觉死后,慧能承其衣钵,在杭州附近造白云塔和普宁寺,清觉的众第子在浙江的山区还建有9座寺庙,因此“其宗聿兴浙右”觉岸:《释氏稽古录》卷四。白云教只能在民间流行。
白云教的成员都信奉素食,生活非常简朴,自己耕种。白云教自从沈智元为教主后,渐渐变成教主世俗世袭主,教徒称为“道民”觉岸:《释氏稽古录》卷四。也有人称其为“有发僧”。白云教成员不同于白莲教,严格禁止通婚,过着一种非常严厉的生活。白云教虽然不反抗官府,但官方却视其为邪教,千方百计禁止。作为佛门正宗的天台宗亦不能容之,志磐即认为其教义“教流于俗”志磐:《佛祖统记》卷五五。
白云教在元代发展很盛,有教徒10万,土地2万顷。明朝时反异教,白云教也在其中,此后就销声匿迹了。
二、多神崇拜风俗
宋代社会神祗崇拜最显着的特点是对历史着名人物、有德有功于民的忠臣义士、先贤名哲立祠崇祀者日众,几达泛滥的程度。从吴自牧《梦粱录》在“山川神”、“忠节祠”、“仁贤祠”、“古神祠”、“土俗祠”、“东都随朝祠”、“外郡行祠”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四。等目下所载列的南宋临安诸多神祗中,可见宋代多神滥祀之一斑。
宋代社会崇信之神,除被列入国家宗法宗教祀典的天神、后土、社稷、五岳、四渎,及文宣王、武成王等外,作为民间广泛信仰的保护神,有的虽也列入官方祀典,如土地神、城隍神下面作一简略介绍。
1.地方守护神
宋元时期流行最广的地方守护神当为土地神。民间信仰的土地神大多是“当方土地”,明显不同于国家所祀的社神。土地神在宋代大量出现,被视为地方或家户的守护神。南宋刘应时曰:“今俗又祠土地,室宅之神也”《烛湖集》卷十三《到任谒庙记》。州、县、村、镇乃至一家一户各设土地神。有称“本店土地”、“吾家土地”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一《弃妻折福》。土地神有的请历史上名人充任。朝廷也对一些土地庙也加封号,如“莆田县迎仙驿土地神祠”,南唐时,“封平康侯”,宋朝不断加封,最后为“佑民显济孚泽侯,妻封协惠夫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在和尚原大败金军,宋廷特令对当地的土地、山神祠加封,“山神封康卫侯,土地封保安侯”。
作为都邑保护之神的城隍,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日益深受城市居民的礼奉。宋代,城隍遍布州县大小城市,十分兴盛,并且列入祀典。“其祠几遍天下,朝家或锡庙额,或颁封爵”,各地所祀的城隍,成为宋代神灵崇拜的一大热门。如“台州则镇安庙,顺利显应王,吉州则灵护庙,威显英烈侯”,“彭州既有城隍庙,又有罗城庙,袁州分宜县既有城隍庙,又有县隍庙”;“至于神之姓名,则又迁就附会”,但多以与当地有关的有德政的人物充当。如江西隆兴府、赣州、建昌军等八个府州军都说是汉代灌婴;赵与时:《宾退录》卷八。杭州则祀周兴,吴山的城隍庙,“岁之丰凶水旱,民之疾病祸福,祈而必应,朝廷屡加美号”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宋孝宗时,李异任舒州知州,“有德于民,去郡而卒,邦人遂相传为城隍神”。南宋末,“赵汝澜知澧州”,自称“生为太守,死作城隍”,他死后,当地士民居然为之“建祠立碑”。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赵守为城隍》。后人评论曰:“宋以来其祠(指城隍)遍布天下,或赐庙额,或颁封爵,至或迁就附会,各指一人以为神之姓名”《明史·礼志》。到元代,城隍进而成为国家的守护大神,各级城隍的封爵也高了起来。
2.家庭守护神
宋代作为一家一户的保护神有主要有门神和灶神。宋代门神形象从袁褧《枫窗小记》中看,靖康以前,开封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多以浑金饰之。宋人赵与时《宾退录》曰:“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门神。”而《东京梦华录》曰:“正旦大朝会,车驾坐大庆殿,有介胄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镇殿将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可见门神的威仪。元代流行的门神为奏琼和尉迟敬德,但有些人家或官府有时用“八仙”中的汉钟离、吕洞宾为门神,画于门额。民间则有在门上画鸡以避鬼崇的习俗。
宋代社会流行最广泛的神祗崇拜当是灶神崇拜。宋人对灶神祭祀奉事甚谨。民间认为,“家人主神,灶为司命,念饮食膳馐之自出”,“司人家一家良贱之命,记人善恶,用晦之日,悉奏天曹”《海陵集》卷二二《祭灶文》。故人们“切不可对灶吟咏及哭,秽语恶言,烧不净柴,禁厌秽物”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灶神现身》。“亦不可用灶火烧香,谓之伏龙屎”洪迈:《夷坚丁志》卷二十《杨氏灶神》。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人在腊月二十四日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在灶上贴灶马,用酒糟涂抹灶门,“送君醉饱登天门”范成大:《祭灶祠》。南宋时,临安市民则“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
3.海神妈祖出现
宋元之际,由于海外交通的迅速发展,东南沿海的泉州港成为国际贸易通商港口,当时船队的动力只靠夏、冬两季的信风,这就形成了祭风和祭海的习俗,遂有祈风神和通远王的出现。“据九日山祈风刻石资料,现存最早一段祈风记载是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灭亡共计170余年,其中王十朋、邹应龙和真德秀等都举行过祈风祭典,真德秀祈风祭文的开头就指出:唯泉为州,所持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津而不愆期者,神也……由于时代的缘故,所以对于神的祈望和依赖,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朱亚仁:《泉州地区水神崇拜管见》,《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宋代在京城设有海神坛,祭江海神。四海之神均被加封为王,列入国家宗法宗教祭祀。在福建泉州则祭海神玄天上帝。《泉州府志》载曰:“真武庙在府治东南石头山上。宋时建。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真武庙供奉“玄天上帝”,宋真宗时,为避讳祖名改玄武为真武,称真武大帝,俗称“上帝公”。
海神天妃,亦称“妈祖”、“天后圣母”,是中国着名的女性海审。妈祖,姓林名默,传为宋初福建莆田都巡检林源之女,殃海神。由于海上运输业的发展需要自己的保护神,于是原为区域性的神女上升为全国性的海神圣妃。据清道光《重逢天后官碑记》:“宋徽宗时,敕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1122年)。”这是建在山东蓬莱县崖山蓬莱阁的。宣和五年八月,宋徽宗赐林默祠匾额,题为“顺济”。泉州天妃宫(顺济庙)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南宋临安也有建有顺济圣妃庙、圣妃行祠等。宋几百年间,天妃从降雨救旱神女、龙女、夫人、妃,直到成为保境安民、护国救灾的海上保护神,成为官民尊奉的主要海神。元代“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元史·祭祀志》。至元十八年(1281年)册命为“护国天妃”,泉州天妃宫成为航海者祷拜的圣地。元至正七年(1347年),王敬方《褒封水仙记》曰:“国有朝漕运,为事最重,故南海诸神,有功于运者皆得祀,唯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贵。”航海者每天航前,都得由郡府官员,事先斋戒前往郡治所在的“天妃宫”祭奠。
4.水神崇拜
宋代有名的司水之神是二郎神,尤其在蜀地的民间信仰中,灌口二郎神的地位极为显赫。洪迈《夷坚支志》丁卷六《永康太守》曰:“永康军崇德庙,乃灌口神祠,爵封至八字王,置监庙官视五岳。蜀人事之甚谨。每时节献享,及因事有祈者,无论贫富,及因事有祈者,无论贫富,必宰一羊。当神之生日,郡人醵迎尽敬,官僚有位,直逮隶民,无不瞻谒。”二郎神的出处,一说是秦时蜀守李冰次子李二郎,这也为钦定的二郎神,政和八年八月,改封照惠显灵真人,元代至顺六年,封为英烈照惠灵显仁佑王。另一说,灌口二郎神是赵昱。赵昱与史冕隐青城山,隋炀帝时为四川嘉州太守,因斩蛟有功,唐时庙食灌口,当地人民岁时祭祀。相传六月二十四日为灌口二郎神生日,献祭和各种娱神娱人活动十分繁盛。南宋,“二郎神,即清源真君,在(杭州)官巷。旧志云,东京有祠,随朝立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
杭州钱塘江的司水之神是潮神伍子胥。据传,吴国大将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杀掉越王勾践,以绝后患。而吴王听信谗言,杀伍并将其尸首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尔后伍子胥被民间奉为潮神。自唐立祠,至宋仍祀之。南宋临安吴山有忠清庙,每逢夏历八月十八日,除检阅水军外,还举行祭潮神仪式。
5.俗人神信仰普遍
宋元社会流行最广的俗人神崇拜尚数祖先崇拜。在宋朝,文武大臣可依规定立家庙,各地的家庙实际上已将敬祖与信神混为一体。北宋名臣富弼致仕后,“每早作”,“瞻礼家庙”;宋神宗“皇后侄向子骞妻周氏”对“世间禳礻会事又素所不信,但默祷家庙求佑”。南宋时,因儒学者创议,品级不够设家庙者又别另立祠堂。祠堂内“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在抚州金溪的陆九渊家族,“每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致恭于祖祢祠堂”。宗族的祠堂在宋以后更为流行。平民百姓已将祖宗视为“家神”。他们认为,“祖宗英灵毋有不阴相子孙”。如“信州永丰石井张税院者,家事家神甚谨”,“家人朝夕祷之,以冀阴相”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家神送物》。
在祖先崇拜习俗的带动下,宋代社会流行起为忠臣义士、先贤名哲立祠的信仰风俗,民间遂将他们当作神祗供奉,四时顶礼膜拜,香火不绝。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的各种为忠臣义士、先贤名哲所立的祠、庙颇众,现列举一二:
旌忠庙,俗呼三圣庙,崇祀高水能、景崇仪、程阁使;
祚德庙,崇祀程婴、杵白、韩厥;
灵卫庙,“其神因完颜宗弼犯境,守臣退保赭山钱塘县令朱跸领卫司十将金胜、祝威,率民兵战击,以寡制众,殃于王事,乡民感其忠义,葬于近郊,立祠以表死节”;
忠勇庙,“其神姓张名王己,系亲卫大夫果州团练使,御营宿卫前军统制,因解海州围,战殃于阵中,得旨赠容州观察使,建庙赐额,海州仍立庙本寨”;
灵惠庙,祀东晋陈琐,宋朝赐庙额,以祷雨而应,进王爵曰慈善昭应王,“神生则忠于国,死则佑于民,正谓之武功忠孝,节义昭着,有行祠凡四十余处”;
嘉泽庙,祀唐李泌,曾守杭,有风绩;
三贤堂,奉白乐天、林和靖、苏东坡三先生之祠;
显庆庙,奉胡则。
此外,在地方上,永康军导江县有李冰庙,“爵封至八字王,置监庙官视五岳。蜀人事之甚谨,每时节献享及因事有祈者,无论贫富,必宰羊,一岁至烹四万口。一羊过城,则纳税钱五百,率岁终可得二三万缗,为公家无穷利。当神之生日,郡人醵迎尽敬,官僚有位,不逮吏民,无不瞻谒”洪迈:《夷坚支丁》卷六《永康太守》。;兴国军永兴县池口镇有昭勇庙,祀三国时吴将甘宁,本人封至昭毅武是遗爱灵显王,妻熊氏封顺懿夫人,“并封其二子曰绍威侯,曰[绍]灵侯,女柔懿夫人”《宋会要·礼二十》之三0。等等。另外,对本朝的名人,宋代也多予以立祀祠之。如在陕西立下战功的王韶、种世衡、刘沪,北宋末名将种师道,南宋初死难的李彦仙和杨邦义,南宋未死难的文天祥等,都在不同的地方立有祠庙。苏缄在宋神宗时抗击交趾入侵,牺牲于邕州,“邕人为缄立祠”,后朝廷赐额怀忠。
三、民间淫祀风俗
宋元社会的神祗崇拜十分广泛,除上述得到官方许可的各种神灵外,还有各种未能纳入官方神灵体系的民间俗神崇拜,以及形形色色的淫祀习俗。
1.行业神崇拜流行
宋元时期始流行于世的民间俗神中各种各样的行业神信仰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勾芒神为民间信仰的农事之神,立春时要向勾芒神乞福。苏轼《立春祭土牛神文》曰:“敢昭告于勾芒之神。木铎传音,官师相敬。土牛示候,稼穑将兴。敢缴福于有神,庶保民于卒岁。无作水旱,以登麦禾。”元代《元典章》载,官府以勾芒神配亨三皇。每年立春,塑春牛、勾芒神,司农守土正宫率所属官鞭春牛,士官大使,送勾芒神入祀。勾芒神容貌服色装束,就年日干支为其设施。民间,立春日,由人扮勾芒神,其首用木雕成,套在人头上,下穿红色或白色长袍,胸部开一洞口,可往外看。如农民有田神。陆游《赛神曲》写浙东赛神习俗曰:“击鼓坎坎,吹笙呜呜。绿袍槐简立老巫,红衫绣裙舞小姑。乌臼烛明蜡不如,鲤鱼糁美出神厨。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欢娱,使我嘉谷收连车。牛羊暮归赛门闾,鸡鹜一母生百雏。岁岁赐粟,年年蠲祖,蒲鞭不施,圜土空虚,束草作官但形模,刻木为吏无文书”陆游:《剑南诗稿》卷二九。四川一带“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则用牲报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七《开州》。《事物纪原》曰:农民“以岁十月农功毕,里社致酒食,以报田神,因相与饮乐,世谓社礼”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赛神》。
民间养蚕人家信奉蚕神。宋代的蚕神,各地并不统一,有马头娘、蚕丛、蚕姑等。四川祀奉蚕丛氏,因感蚕丛氏治蜀期间教民养蚕有功而立祠纪念,祠庙遍布于蜀中。每年正月五日、三月三日均要举行盛大的“蚕市”庙会,祭祀蚕丛。宋元民间还有以禹氏公主为蚕神的,《蚕书》曰:“割鸡设醴,以祷妇人寓氏公主”《蚕书·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