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此约束,明初汉族民间居室建筑,等级森严,其俗拘礼近朴。江南苏州,“非世家不架高堂,小民咸以茅为屋”,“中产之家,前房必土墙茅盖,后房始用砖瓦,恐官府见之以为殷富也。”《吴江县志》卷三0八山西等地,“积千斤者,宫墙服饰,窘若寒素。”顾炎武:《肇城志》山西。可见在住房方面,官吏士庶各按等级名分生活,不敢恃富犯分。现尚留存于世的山西丁村明代住宅,外观朴实大方,房坡比较缓陟,屋较低,多为三间正房,厢房、院门多在东南角,天井较宽敞,木料多粗壮,雕刻花纹比较简素。以“三号院”来说,是四合院制度,院庭宽敞方正,长7米,宽10米,正房之间大厅不住人而作会客之用。厢房及门房全采用“一间半”式,正房脊檩下仍用斗拱及叉手并且前架很大,约2米左右。后架较前架短小。大梁上有彩画青绿地上加白花,很简素可用。檐枋花板雕刻也极简单朴素而又灵活。可见明代前期居住风俗之素朴。
明中叶后,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盛,一些官绅富户的深宅大院早已突破明初礼制的限制,在院落的布局、设计、构筑及装饰等方面,越礼逾制者日增,房屋居住追求宽敞豪华,富裕之家,“重堂窈寝、回廊层台,园亭池馆,金翚碧相”。江南湖州,“拥资则富屋宅”;苏州,“富民之室也缀兽头”;松江,“士宦富民,竞为兴作,朱门华屋,峻宇雕墙”;江阴,“富者之居,僭侔公堂”。民间居室已突破礼制的束缚,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1.宫苑建筑规模超前
明代的宫苑,作为帝王起居的场所,它不仅建筑群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在数量质量上均超过前代。
京师的皇宫(今北京故宫),作为明代皇帝的宫殿,它自明永乐五年(1407年)起,由明成祖朱棣集中全国匠师,并征调二、三十万民工、军工,历时十四年之久而建成的。全部建筑可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宫殿群体之外,用宫城(紫禁城)围绕。宫城的正门为午门,它既是宫门,也是一座获胜后向皇帝显俘和帝王向全国颁布诏令的殿宇(图23)。外朝建筑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则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内廷建筑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这是明代帝后居住生活的地方。这组宫殿的两侧有供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最后更有一座供帝后妃嫔们玩乐的御花园。此外,明代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一些为帝后生活服务的服务性建筑(如御膳房、御药房等),以及供宫中太监、宫女们居住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同时,在皇宫宫城正门至天安门之间,供帝后专门的御路两侧还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至于宫城北部的煤山则是附属于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落。除外出巡幸、亲征、祭祀、游乐外,帝后妃嫔日常和年节时的主要政务、起居、生活、宴赏、娱乐、祭祀等活动,均在此进行。明代工程作为帝王最高权力的象征,比之于前代有新的特点:
首先,皇城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来布局的。例如,社稷坛位于宫城前面的西侧(右),太庙位于东侧(左),便是附会“三朝”的制度。大明门到太和门间五座门,是附会“五门”的制度。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关系,更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制度和礼仪规范。当然,明统治者在规划宫殿时,也根据帝王后妃实际政务和起居生活需求,作了一定的改变和修订。譬如,以三朝制度为例,唐宋宫殿的三朝都是各自独立成组,元代则是工字形台基上。再如左祖右社的位置,金中都是建在宫城前千步廊的两侧,元大都则建在皇城以外的地方,而明代则建在皇宫城前面的两侧。
其次,皇宫宫城在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上,充分显示出帝王在政治上凌驾一切,制驭四海天下归心的一主题和基调。为形成整个整个建筑群整齐、庄重、严肃的气氛与氛围,明皇宫的主要建筑全部严格地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上,整个宫城以前三殿为重心,三殿中又以太和殿为主。太和殿前面积达2.5公顷的广场,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的雄伟高大,凸现出它的主脑地位。烘托出太和殿严肃的气氛和帝王的威慑。
再次,皇宫皇城建筑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宗法观念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正由于前三殿是宫城的主体,所以在这组宫殿群体的四角有崇楼,同时太和殿是当时最高等级、最高规格的建筑,故采用重檐庑殿的屋顶、三层白石台基、十一间面阔等。甚至屋顶的装饰走兽、斗拱出跳的数目也最多。在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彩画、藻井的图案中,则使用帝后专享的龙、凤等题材;色彩中更用了帝后才能使用的明黄和金色。再配之以此处专有的月台上的日规、嘉星、铜龟、铜鹤等陈设,则屋顶制度与开间等都依次递减,装饰题材便有所不同。至于红色的墙、柱和装修,金黄色的琉璃瓦,既是皇宫建筑所专用的色调,又是与帝后妃嫔起居生活相辅相成而又融为一体的皇权尊威的艺术展现。
除皇宫宫城外,明代尚有苑囿和禁苑,它是以园林为主的皇帝离宫,除布置园景供帝后妃嫔们游乐休息以外,还包括举行朝贺、处理政务的宫殿,以及皇帝、后妃、宫中服侍人员的居住建筑、生活供应建筑设施、若干庙宇等,在建筑群落上,既具园林的灵活、轻巧格调,又具开阔、富丽的气派和风韵。
2.庶民住宅因地而异
明代汉族各地的民居、阶层、地区、居住习尚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既有自然条件、环境上的差异,又有人文环境、习俗上的区别和影响。
江南地区的民居住宅,多以封闭式院落为单元,沿纵轴线布局,但方向不限于正南正北。其中,大型民居住宅多在中央纵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大厅及住房,再在左右纵轴线上布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等,从而成为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后部住房则常为二层建筑,楼上宛转相通,且在各组之间,设置通前后的交通线“备弄”(即夹道),兼有着巡逻和防火的作用。为了减少太阳辐射,院子采用东西横长的平面,围以高墙,同时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以利通风。客厅和书房前则每凿池迭石,广植花木,以构成幽静的庭院。有的住宅还在宅的左右或后部建筑花园。如在浙江杭州建造于明代的大型民居吴宅,后虽有所扩建,但基本保留明代格局,布局井然有序,曲中、左、右三部分及备弄构成。江南民居以土木结构为主,前期较简朴,以坚实为主,如清人《挹爽轩杂记》写清同治时尚存于世的“明代古屋”曰:“巨瓦坚材,高三十尺有奇,泯壁用棕叶和土,与今世用稿者异,堂宽可置三十席,客宿,夜出归,不得其处,兵燹之际,盗不能灾。”明中期后,江南民居日趋豪华、宽敞、宫殿化,富家居室大都有石雕、木雕、砖雕和彩绘等装饰,各室之间,多砌“马头墙”相隔,以防火灾。现在仍存世的安徽徽州、浙江东阳等明代古建筑群,可证明时江南民居之大略。
明代浙江、四川等山区汉族的民居住宅,多利用地形灵活而经济地做成高低错落的台状地基,再在其上建造房屋,因而民居住宅的朝向往往取决于地形。在建筑的布局上,主要房屋仍具有中轴线,但左右次要房屋不一定采取对称方式,院落的形状大小也不拘一格。民居房屋结构通常用穿斗式木构架,高一至三层不等。房屋屋顶形式一般用悬山式,前坡短,后坡长,出檐与两山挑出很大,但也偶用一部分歇山式屋顶。房屋外墙用白色;木构部分则多为木料本色,或涂柱为黑色,而门窗则涂为浅褐色或红色,它们与高低起伏的灰色屋顶相配合,形成一个朴素而富于生气的外观。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支系。明代时,客家人大体沿五岭南麓,分布于福建西南部、两广(广东广西)北部一带。由于自唐末五代以来,客家人一直聚族而居,因而导致了形体巨大的客家民居住宅的产生。从建筑布局上看,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型院落试住宅,平面前方后圆,内部由中、左、右三部分组成,院落重叠,屋宇参差。另一种为平面方形、锥形或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其中最大的土楼,直径可达七十余米,用三屋环形房屋相套,房间可达三百余间之多。外环房屋则高四层,底层作厨房及杂用间,二层储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其他两环房屋仅高一层。中央建堂,以供族人议事、婚表典礼及其它活动之用。在结构上,外墙用厚达一米以上的夯土承重墙,与内部木构架相结合,并加若干与外墙垂直相交的隔墙,同时,由于安全的缘故,外墙下部不开窗,故外观坚实雄伟,颇似堡寨式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
明代北方汉族民居,以四合院住宅为典型代表。这种民居住宅布局,充分体现出封建礼教、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对民人起居生活习尚的支配作用,从而按照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与院落。民居住宅大门多位于东南角上门内迎面建影壁,致使外人和过往行人难以窥知宅内的活动。由此转西至前院。南侧的倒座通常作为客房、书塾、杂用间或男仆的住所。自前院经纵轴线上的二门(有时为装饰华丽的垂花门),进入面积较大的后院。院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周围用走廊联系,成为全宅的核心部分。另在正房的左右,附以耳房与小跨院,置厨房、杂屋和厕所。有的则在正房后面,再建后罩房一排。住宅的四周,有的、由各座房屋的后墙及围墙所封闭,一般对外不开窗,而在院内栽植花木或陈设盆景,从而构成安静舒挞的生活环境。大型民居住宅则在二门内,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四合院向纵深方向排列,有的还在左右建别院。现人仍存于世的山西丁村明代住宅,是其代表。
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明代时有“窑居”习俗。乾隆《延长县志》记明末当地风俗曰:“延民随宅而安,不求华丽。统计十里村落,房屋居十之六七,石土二窑居十之三四。窑居取坚稳,美观者用灰饰,余皆本色。凡窑必筑炕,饮食,卧起俱在焉。不惟陶复陶穴,独留古风,而冬暖夏凉,不虞火灾。”北方的窑洞式居室根据所处的地形,又可分为崖窑和井窑两种。崖窑,多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且数洞相连,或上或下数层,有的则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防止崩坍,或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财力物力雄厚之家,规模较大,并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称为靠崖窑院。另一种是在平坦的冈地上,凿掘方形、长方形平面的深坑,沿着坑面开凿窑洞,称为地坑窑或天井窑。此种窑洞以各种形式的阶道通至地面上,如果附近有天然崖面,则掘隧道与外部相通。大型地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坑相连,可住二三十户,便于大家族分户聚族而居。此外,还有在地面上用砖、石、土坯等建筑材料,建造一层或二层的拱券式房屋住宅,称锢窑。用数座锢窑组成的院落,则称为锢窑窑院,以利于家族内聚户而居。
明代民居建筑,多以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在南方山区,也有以块石、卵石作外墙的,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岭南近海,民居多以蚝壳、蚬壳砌墙,王临亨《粤剑编》载:“广城多砌蚝壳为墙垣,园亭间用之亦颇雅。”叶权《游岭南记》也载:“广人以蚬壳砌墙。高者丈二三,目巧不用绳,其头外向,鳞鳞可爱,但不隔火。唯富家巨室则用砖云。”
3江南私家园林蜂起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礼制废弛,生活于汉族社会上层的达官贵人和富商大贾,在起居生活习俗方面,日益追求舒适、豪华奢侈,反映在居处习俗方面,则是社会商建造私家园林风气的兴起。在经济、文化、交通发达、商业繁盛的燕京(北京)、金陵(南京)、苏州、常州、扬州、镇江、太仓、杭州、绍兴等地,建园之风更盛。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一书对绍兴的介园、天镜园、不系园,及镇江的于园等皆有描写,其中写于园曰:“于园在瓜州步五里浦,富人于五所园也……园中无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为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观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周灌木丛,禽鸟啾唧,如厚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从高丈五而瘦,瘦妙。可见明时园林一般都有亭台楼阁、假山水池,并布有花草果木、怪石奇禽,是达官贵人、豪富大贾及文人学士休闲玩耍、吟咏唱和的好去处。
据明代《顺天府志》等书记载,明代北京私家园林有湛园、宣城第园、月张园、漫园、定园、孝廉刘万世业、相国方公园、刘茂才园、宣家园、湜园、杨园、齐园、极乐寺中的牡丹园、梁氏园、杨舍人泌园、张氏陆舟园、恭顺侯园、英国公张园、成国公适景园、万驸马曲水园、冉驸马宜园、勺园等。
另据明代《江宁府志》、《江宁通志》以及明人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顾起元《客座赘语》等记述,明代南京的私家林园有养种园、乌衣园、绣春园、瞻园、莫愁湖园、息园、逸园、市隐园、快园、栝园、东园、西园、魏公南园、丽宅西园、锦衣东园、锦衣北园、万竹园、徐锦衣家园、金盘李园、徐九宅园、同春园、武定侯园、武氏园、杞园、遁园、凤台园、佚园、尔祝园、吴孝廉园、何参知露园、味斋园、长卿园、茂才园、新园、竹园、足园、宅傍园、乌龙潭园、无射园、熙台园、陆文学园、方太学园、张保御园、李氏小园、武文学园、羽王园、太复新园、华林园等;苏州的园林有真假山石、遂园、留园、拙政园、绿水园、西园、归田园、适适园、适园、芝园、孙家园、傲园、熙园、季甲园、赐金园、后乐园、豫园、西园等;常州的园林有寄畅园、梅园、陶园等;扬州的园林则有影园;太仓的园林有东园、菽园、山园、熙园等。
北方的建园之风虽然不如江南之盛,但在各主要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较发达的城市比之前代有较大发展,据明代《陕西通志》、《马志》等书记述,明代陕西的园林有最乐园(长安)、西园(三原)、瀑园(三原)、斑竹园(周至)等。
4.各地居住重俗信
各地的民居,除北方的窑居外,大都为土木或砖木结构,一旦失火,则损失惨重,故各地除了将隔墙砌成马头、在天井中设水池等防火措施外,各地还有安鸱尾于屋脊以禳解火灾的风俗。《事物记原》卷八引吴处厚《青箱杂记》曰:“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厌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以厌火灾,即今世上鸱吻是也。”
新居落成,各地都要举行“上梁”仪式,并有“上梁择时”之俗,郎瑛《续已编》载:“诚意公过吴们,中夜闻撞木声,以向左右,曰某人上梁也。公曰:“北日此时上梁最吉,家当大发。”闵文振《涉思志》也载:“明南司寇余姚滑南廓营第邑之南赐,夜半将上梁,木工报以未及吉,公就冠带坐以待。”
此外,明代汉族在居室的选基、营造等方面有崇尚风水、讲究禁忌的习俗,明时出现的《营造门》一书,对此记载颇详,现在例举一二:
凡住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这是最贵之地。
凡地,东高西低,生气降基。东低西高,不富且豪。前高后低,必主寡妇孤儿,门户必败。后高前低,主多牛马。